□本刊記者 曹秋秀
“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海南旅游新機遇
——訪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張棟
□本刊記者 曹秋秀
編者按:旅游業的發展態勢歷來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國民經濟步入“新常態”,旅游業如何適應、并使自身也轉入“新常態”?這對正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海南來說,更是一次大考??梢灶A見,行將到來的“十三五”將是中國旅游業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轉變期,今明兩年則是這個轉變的起步點。能否搶抓“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發展新機遇、能否應對入境旅游增速變緩的危機、如何發展旅游新業態?都是當前海南旅游應著力思考的課題。
2015年1月24日,由中國新聞社和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世界華文傳媒經濟論壇在海南澄邁開幕。來自海外24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家華文媒體代表、中國及東南亞旅游城市代表、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200余位嘉賓匯聚一堂,以“新戰略、新機遇”為主題,共同研討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游合作。這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逐步從頂層戰略構想步入務實合作階段之際,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的海南,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出的友好邀請,也是海南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強力發聲。
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絲路旅游上升到國家高度。該《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建設“一帶一路”來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增強旅游發展動力。面對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海南旅游業能否與“一帶一路”戰略實現融合發展?論壇召開期間,本刊就此對與會嘉賓——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張棟進行了專訪。
《今日海南》:張副院長,您好!您曾能看到收益不同,旅游的收益與游客同步,只要游客到了,就能留下消費,形成當地的經濟效益。同時,旅游業也是杠桿型產業,能觸發、刺激和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跟進,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再者,旅游是實現“民心相通”的直接途徑。這些特點和規律,決定了旅游業必定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中率先啟動、先行先試和早期收獲的產業之一。國家旅游局今年啟動了2015“絲綢之路旅游年”,擬在3年內推進60項活動,深化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
其次,旅游業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優選戰略。因為,不管是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旅游資源都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優勢資源。同時,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能發揮綜合性功能。如: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拉動就業,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提升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等。據WTTC發布的數據,2013年世界旅游業占GDP談到旅游業和“一帶一路”戰略融合,必定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請問,“一帶一路”戰略對旅游業發展具體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張棟: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從旅游經濟發展的規律看“一帶一路”戰略影響。
首先,旅游業容易起步、見效快。與工業項目必須等到最后項目建成投產才的比重達9.5%,對就業的貢獻超過10%。在我國,旅游業已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第三,互聯互通將極大地造福旅游業,而發展旅游業又能極大地促進互聯互通?!耙粠б宦贰蹦艽龠M沿線國家和地區改善旅游基礎設施,發展旅游又能夠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的速度。一個地方一旦成為旅游的熱點,伴隨旅游人流的,是信息流、資金流、文化流、物流。此外,從實踐看,旅游業發展好的地方,其區域一體化趨勢也非常明顯。例如省際、區際、國家間的無障礙旅游,直通航線的開辟,簽證通關手續的優化,免稅和離境退稅政策的實施等,都能夠促進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拉動投資、貿易和消費。
第四,在“一帶一路”地區發展旅游業,要選擇走精品化和現代產業化發展道路,并與農業、制造業、金融業、信息產業等結合,同時加強區域間、各國間合作。精品化,就是要把一流的資源建設成為一流的旅游產品,避免走“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配套、四流管理和不入流的服務”的彎路??梢灶A測,“一帶一路”將出現許多世界級的旅游熱點、精品旅游線路和有國際影響的熱點城市?,F代產業化區別于傳統產業化,一是以大數據、信息化為明顯特征的現代化,二是形成產業配套、產業聯動的產業化。從政府單一主導到綜合推動,更加重視智慧旅游,更加重視聯合聯動。
第五,“一帶一路”沿線旅游省區在制訂旅游發展戰略時,要留有發展余地。目前新增旅游消費不斷釋放,旅游業總體上供給不足,且旅游發展進入大資本、大項目推動產業集聚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旅游發展空間很大??紤]到旅游消費的流向是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城市向鄉村、中心節點向周邊流動,因此在“一帶一路”旅游經濟布局中,應抓住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條件形成的梯度結構特點,抓住旅游消費流動中經濟洼地首先受益的特點,在制訂發展戰略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日海南》:您認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需要做哪些努力?
張棟:海南在進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過程中,要牢牢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在“一帶一路”旅游發展中,尤其是在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找準定位,做好頂層設計,要把國際旅游島在這個戰略中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設計好。首先,要將海南已經有的政策,如海南國際旅游島政策、海南經濟特區政策等,疊加到“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應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除了旅游業,國際旅游島還有哪些戰略支柱產業?相互間的關系是什么?作為國際旅游島,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海南的客源市場在哪里,競爭對手在哪里?從戰略角度考慮,海南的資源優勢、地理優勢、經濟優勢、戰略優勢是什么?實現這些優勢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國際旅游島的時間節點和任務節點是什么?在這方面,要借鑒國際旅游目的地開發的成功案例,比如處于發達經濟體的夏威夷,處于中等發達經濟體的濟州島,處于發展中經濟體的馬爾代夫。在國際比較中,要注意比較相同的發展階段,進而確定好自己所處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以便確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特別是不僅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也要重視他們在發展中的教訓。也許他們不成功的經驗、曾經走過的彎路,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其次,融入到“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就要有和這個戰略相配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建議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在時間軸上延展到未來35年,也就是2049年。
《今日海南》:為什么是2049年?
張棟:2049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也是建國100周年。
《今日海南》:您覺得到2049年,海南國際旅游島應建成什么樣子?
張棟:我講到這個時間點,不是一開始就想海南要發展成什么樣子,而是要先想到我們中國發展成什么樣子。了解了中國的發展水平,就知道海南應該發展到什么樣的水平。
2049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人均GDP要達到多少?現在的人均GDP是7000美元,到2020年大約要達到1.2萬美元,到2049年要達到多少呢?說不準。但我們的全面小康目標一定不低于目前基本發達國家的水平,也就是人均3萬美元。那個時候,國內的旅游市場會有什么變化?海南,向北面向整個內地旅游市場,將面臨一個什么樣的消費需求?屆時海南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市場管理水平、旅游開發水平、旅游秩序維護、服務接待的能力,能否滿足國內旅游需求?其二,作為國際旅游島,海南還要爭取國際客源。海南那時的水平是否能達到現在夏威夷的水平,或者超過?如果要達到或超過他們的水平,那現在,或者下一步、再下一步要分步走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這樣從遠往回看,從高往低看,就會知道海南旅游發展要經歷什么樣的過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好時間節點和工作步驟。
《今日海南》:在您看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現在面臨的迫切問題是什么?
張棟:海南現在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一套服務的規范建立起來、落實下去。基礎設施建設是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大資金、大項目固然重要,但從投入到效益產出,其發展有自身的節奏。但服務品質一定要快速提高,服務水平經過努力,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見到成效,并能夠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從業人員。這些從業人員積淀下來,就是海南進行國際旅游島建設,超過夏威夷、馬爾代夫等國際成功旅游目的地的巨大資本。以問題為導向,海南當前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就是服務品質的問題。
《今日海南》:然而,服務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而人員素質的提高是個緩慢的過程。
張棟:人員素質的提高確實很緩慢,但海南不能僅僅依靠海南的人員,國際旅游島建設必然是面向全中國,面向全球,來吸引優秀的旅游從業人員。其中的核心就是,服務標準、服務規范要提高,只有符合這個規范的人才能進來,就好比設了一個高考的錄取線,過了線的才能進來,這樣,服務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起點就會合乎規范。對于已經在崗的從業人員,同樣需要一個規范和標準來判斷他是否符合要求,他哪些方面達不到要求。然后有針對性地對他進行培訓,讓他達到要求。這樣,人才隊伍才能迅速建立起來。這是一件非常緊迫的工作,不管是景點建設、市區公共交通服務建設,還是旅游休閑項目建設,都必須要有一套標準規范約束從業人員。即使是面向游客的大排檔,也要有一個規范、一個標準,不能任由其發展,否則只會原地踏步。當然,標準不可能一次就達到世界級水平,但應始終堅持用標準來引導這支隊伍向世界級水平不斷提升。要不斷引導,不斷提高標準,不斷提升人員素質,實現良性循環。讓所有游客,不管是高端、中端,還是低端游客,都有受歡迎的感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給海南的另一個建議是,在國際旅游島實踐中創新的步子要邁得更大些。不論是政策上、管理上,還是服務上,都要大膽突破傳統思維、傳統模式、傳統方式。一是政府制定政策,制定發展戰略,要敢于突破。二是政府在管理旅游業,包括各市縣在管理旅游上,要敢于尋求體制、手段突破。三是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要結合海南優勢資源,如大海、生態、農業、氣候等優勢資源,大膽創新。要將旅游開發和農業、森林、海洋、氣候、航天等各方面特色融合起來,在融合過程中求突破,求創新。一定要破,敢破,要有這種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