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軍
習近平總書記“一個希望、三個著力”重要指示,飽含對革命老區的深厚感情,飽含對老區人民的親切關懷,飽含對蘇區振興發展的殷切期望。興國作為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將認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根據省委確定的“摸清底數、區分類型、找準問題、分類施策”思路,搶抓蘇區振興發展和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重大歷史機遇,感恩奮進、戮力攻堅,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努力讓蘇區貧困群眾早日共享改革振興發展成果。
把準導向,勇敢擔負脫貧歷史責任
目前,興國縣仍有29338戶、108334名貧困人口。由于長期以來帶著貧困縣的帽子,縣級財力主要靠上級轉移支付,貧困群眾主要靠政府救濟,不少干部群眾習慣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針對這一問題,興國縣堅持把推動思想解放、觀念轉變放在首位。通過制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語錄牌、公益廣告,組織赴兄弟縣市學習考察等方式,引導全縣各級各部門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認真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脫貧摘帽”要求,貫徹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決定,切實擔負起讓興國蘇區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小康社會成果的歷史責任。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牢固樹立“守著貧困縣的帽子,就是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觀念,把主要精力和各類資源放在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上來。堅持扶貧先扶志,努力改變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動力,引導貧困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計劃從2015年起,每年至少脫貧3.5萬人以上,力爭5年任務3年完成。
精準識別,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落
興國縣積極探索“農戶申請-村民小組評議-組級公示-村民代表大會審核-村委會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復核-村委會公告”的精準識別七步法,對貧困群眾進行全面識別核實,這一做法在贛州市推廣。組織26支工作隊、304個工作組、4518名“三送”干部,開展精細識別“回頭看”,實行摸底全程公示、錄像、記錄、建檔立卡,確保扶貧對象識別精準度。將貧困戶致貧原因細化為因病、因殘、因災等23大類47項。把幫扶意愿細化為產業、搬遷、教育、就業、保障、金融扶貧等6大類42項。在綜合梳理信息的基礎上,初步歸納了465種具體幫扶類別。特別是還從純低保戶中篩選出686戶具備脫貧條件、有發展意愿的對象進行幫扶。結合分類,制訂出臺了“1+N”政策體系?!?”即制定一個總體實施方案,“N”即初步制定了產業扶貧、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金融扶貧等子方案。其中產業扶貧細分為16個具體方案,每項產業均有一個方案、一個標準、一套措施。同時,制定了《貧困戶進出管理辦法》,對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通過創建微信平臺公開進出信息。
精準發力,著重提升脫貧造血能力
立足長遠,以產業扶貧為核心,不斷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為脫貧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證和最持久的支撐。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扶持有條件的貧困戶重點發展油茶、煙葉、肉牛、蔬菜等16項扶貧產業,實現脫貧增收。出臺系列產業扶持政策,采取以獎代補、提供種苗、提供小額貸款等措施幫扶貧困戶。如,貧困戶露地種植蔬菜2畝以上的,補助基礎設施建設費、農資種子費1000元/畝。其中,著重實施油茶產業精準扶貧,制訂了油茶產業發展五年規劃,計劃開發油茶20萬畝,實施油茶產業扶貧兜底全覆蓋。注重龍頭帶動作用,鼓勵發展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業基地、農民合作社,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如,興國縣長岡塘石現代煙草農業示范點,按照“扶貧駐點、合作社引領”的模式,實現煙葉產業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今年按照“煙葉產業扶貧+基地務工”措施,不僅帶動8戶貧困戶種植煙葉82.5畝,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預計達2.3萬元。還在生產過程中組建育苗、機耕、植保、運輸、采收烘烤、分級扎把等專業服務隊,有效解決30戶貧困戶就業。同時,探索將產業發展與義務教育學校營養餐配送服務進行融合。興國縣有中小學424所、學生9.5萬人享受營養餐改善計劃,每人每餐的補助標準4元,每天需要消耗蔬菜2.86萬公斤、豬肉1.44萬公斤,每周需要雞蛋和雞腿9.7萬只?;谶@一穩定市場需求,興國縣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營養餐食堂供餐食材“四統”(統招、統購、統配、統送)配送企業,要求服務企業建立規模綠色蔬菜種植和生豬、禽類養殖等種養基地,帶動貧困戶發展種養業。
精準施策,打好扶貧攻堅系列組合拳
堅持標本兼治,多措并舉,做好扶貧工作。大力實施就業扶貧。以興國職校為培訓載體,通過實施“中職學歷教育”和“興國表嫂”家政服務、“金藍領”、“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職業技能培訓,力爭三年內全縣165個貧困村每村至少有3人接受“中職學歷教育”,全縣有就業條件的貧困戶每戶每年平均有一人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通過購買農村保潔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2214個,吸收年紀大、文化水平較低、無專業技能的貧困對象就業;在工業園區梳理適合貧困對象的就業崗位3683個,供不同類別的扶貧對象選擇就業。醫療扶貧方面,計劃實施新農合二次補償,政府按每人每年15元的標準,統一為精準扶貧對象購買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對參合貧困戶家庭成員,減去新農合、大病保險及民政救助等已報費用進行二次補償,確保自負費用控制在醫療總費用10%以內,努力讓貧困群眾得到最大實惠。同時,綜合實施搬遷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幫助群眾脫貧增收。
精準對接,廣泛匯聚各方幫扶力量
全縣統一下派304個村第一書記,重點抓好精準扶貧工作。依托“三送”工作平臺,全縣“三送”干部一對一與貧困戶結對,確保村村均有工作隊,戶戶都有干部幫。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出臺了《社會力量參與“我為習總書記點贊”助力油茶產業精準扶貧活動實施方案》,引導企業、商會、法人等社會力量捐資、合作參與油茶產業發展,幫扶脫貧。組織“兩代表一委員”與貧困戶結友。用好國家部委對口支援和省“四個一”扶貧機制,加強與國家民政部、國家煙草局、省軍區、江西預備役師、中國建材、中國兵器、中化集團等中央部委、部隊、央企、上市公司對接,匯聚最強大的幫扶力量,全面加快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