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義
江西省寧都縣東山壩鎮是特色農業鎮,也是一個山區貧困鎮。截止2014年底,仍有5個貧困村、1425戶4363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6.7%。面對如此繁重的扶貧攻堅任務,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走出了一條“壩上產業”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扶貧攻堅之路。
一、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為打牢工作基礎,東山壩鎮堅持把訪真貧、識真貧放在首位,切實做到底數清、對象準。
一是深入調查。從2014年下半起,組織鎮村干部重新開展了一次大規模扶貧工作調查,對貧困戶識別、涉農優惠政策、財政扶貧資金、貧困對象致貧原因和扶貧工作措施等專題進行了分析總結。
二是廣泛宣傳。通過上戶、橫幅、展板、宣傳冊等方式將扶貧政策送到千家萬戶,在精準識別申請、評議等各個環節進行公示,在評議中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讓群眾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推選權。
三是精準識別。嚴格按照“農戶申請、村組評議、村級公示、鄉鎮審核、鄉鎮公示、縣級審批、公告公示”七步法的程序開展工作,環環留證據,環環抓落實;制定“十不評”、“倒排法”層層把關,確保不漏掉更不錯定一戶貧困戶。
四是建檔立卡。對確定的貧困對象以“戶有卡、村有冊、鄉(鎮)有簿”的標準進行細致分類,建立檔案。經精準識別,全鎮現有五保對象94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337人,有扶貧開發能力的低保對象650人,扶貧開發對象3282人。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施策,前兩類僅占貧困人口的10%,由政府保障兜底外;后兩類占貧困人口的90%,有勞動能力、責任田和山林,缺生產技術、資金和致富信心,具備扶貧開發基礎,為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精準發展扶貧產業
按照全省打贏產業扶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東山壩鎮充分發揮山多水足、林茂地肥的獨特優勢,在傳統水稻種植、生豬養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壩上產業”,力推精準扶貧。
一是精耕“壩上田園”。針對貧困戶“水稻年年種、年年難脫貧”的窘境,2012年,該鎮引進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試種有機水稻,在小源村興建虔農牌虎蛙稻基地。經過3年發展,現已擴大到2000余畝,直接參與農戶200多人。該基地由公司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價格收購,農戶分戶投勞,采用秸稈還田、不施化肥、不噴農藥、虎蛙吃蟲等傳統人工耕作方式,建立訂單種植、網上眾籌、過程追溯等新型營銷模式,效益成倍增加。公司收購農戶的稻谷保底價達到320元/百斤,銷售的精米價格高達80元/斤,農戶種植收益、家庭收入也水漲船高。
二是建設“壩上油庫”。在田間增效益的同時,向山上要收益也同步啟動。早在2007年,贛州匯峰山茶油開發有限公司就在斜下村流轉山林,開發了1200畝的雙源油茶基地,2014年剛進入中產期,產值就達到60萬元。周邊農戶看到了油茶種植的良好效益,紛紛效仿,加之上級出臺了扶持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東山壩鎮的油茶產業開發進入了高峰期,雙源油茶基地計劃擴展到3000畝,城源村的王冊油茶基地開發了3000畝,大布村散戶種植了1000多畝。預計明年全鎮油茶種植面積可達1萬畝,進入豐產期后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涉及農戶300多戶。油茶將成為農戶的“鐵桿莊稼”和寧都的“壩上油庫。”
三是開發“壩上草原”。針對偏遠山村勞力不斷減少、土地不斷撂荒的趨勢,東山壩鎮鼓勵在村農戶轉型,發展牛羊養殖產業。今年年初,贛背村成立了壩上草原養殖合作社,由2位能人牽頭,56戶群眾參與其中,租賃山場、荒地1200畝,引進繁殖力高、適應力強、產肉性能好的南江黃羊,形成年存欄1000頭、出欄1000頭養殖規模,把荒山變草原。同時,該合作社以“東山羊”為注冊商標進行品牌營銷,計劃在縣城開專門的餐飲店進行直接營銷,通過電商進行網上營銷,年產值將達到200萬元。
四是利用“壩上山崗”。東山壩有林地耕地,也有荒山石崗,過去毫無價值,但這幾年卻變廢為寶,成為“壩上產業”的又一特色。針對土壤較好、水源較近的山崗,東山壩鎮通過國土部門實施占補平衡項目,開發耕地,既增加了用地面積,也增加了土地指標。目前已開發了3646畝,涉及17個村小組。針對無樹無草的石崗,該鎮引進有實力的公司,發展光伏產業,實施光伏扶貧。目前,順風光電已在石湖村的5個組流轉山崗2000畝,興建1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預計年產值將達1.2億元。
三、精準選擇扶貧模式
找準了扶貧對象,選好了扶貧產業,東山壩鎮再把這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建立扶貧對象與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有利于兩者共同發展的扶貧開發模式。
一是直接幫扶。由公司或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產業發展協議,實行“三統一分”(公司統一技術指導、資金支持、產品收購,農戶分戶自主經營),幫助貧困戶提升產業產值和產出效益。如小源村的虎蛙稻基地,30多戶貧困戶在星布斯公司的幫扶指導下,也有能力與其它農戶一起種植虎蛙稻,分享虎蛙稻帶來的高收益。
二是參與就業。由公司、合作社或者種植大戶建立產業基地,提供就業崗位,吸納貧困戶參與就業,增加家庭收入。如油茶產業基地,1000畝的規模,長期雇工至少需要10人,采摘時期的臨時雇工要上千人次;再比如石湖村的光伏產業基地,也需要大量的建設、維護用工。目前,農村的長期工工資至少1500元/月、臨時工工資至少80元/天,周邊的貧困戶將長期受益。
三是股份合作。由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以現金、扶助資金、勞務抵扣或者山林、土地等形式入股公司或合作社,按股份分享產業發展收益。如贛背村的壩上草原養殖合作社,2位牽頭人共同出資70萬元占股70%,另有13戶貧困戶出資30萬占股30%,拿不出股金的貧困戶以勞務形式抵扣出資,勞務工資每人每月2500元,并隨時接受其它貧困戶增資擴股。
四是政策聯結。鎮黨委政府出臺扶貧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由結對幫扶干部出面,協調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或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如油茶產業,貧困戶只要開發10畝以上,就能獲得林業部門300元/畝的補助。對吸收貧困戶人數超過30%的產業發展經濟組織,在獲得相關行業部門扶持的基礎上,縣扶貧辦還將疊加相關的扶助資金,使更多的貧困戶更加緊密地融入到扶貧產業鏈中,加快了實現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