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方曉+羅會明
眼下,正是板栗掛果的季節。在南城縣龍湖鎮,放眼望去,山間地頭郁郁蔥蔥全是板栗樹,栗農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又一年板栗大豐收而緊張忙碌著。“今年該鎮板栗種植面積達2.7萬畝,預計總產量突破1200萬公斤,產值在1億元以上,板栗收入將占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以上。”該縣農業局經作站站長付鵬鴻向筆者介紹說。
不久前,筆者在這漫山遍野的板栗園里采訪,栗農崔金水掰著手指給筆者算了種植板栗與水稻的經濟對比賬:“一畝板栗經濟效益比水稻要多出百十來元錢,更主要的是,板栗大多是種在荒山上,或是房前屋后的旮旯里,不影響地里的水稻生產。”而栗農鄧一明的“板栗賬”則算得更精。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在自家120畝板栗園里走“樹下養雞”的生態經營路子,既節約了農藥、化肥成本,又提高了板栗園的綜合經濟效益。
南城縣龍湖鎮,山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比較適宜板栗的生長。上世紀90年代,為拓寬庫區移民致富路,該鎮大力發展板栗生產,積極引導農民改造荒山、坡地,開辟板栗園,板栗種植進入快速發展期,從小發展到大,從大發展到規模種植,從低產發展到高產,從注重產量發展到注重質量,逐步打出了南城板栗的知名度,被許多前來學習、參觀的人高興地稱為“移民產業扶持的‘南城樣本。”
可是,他們未必了解這一“南城樣本”的“發展密碼”。
就在板栗剛剛栽下去的那些年,由于種植技術不到位、銷路不廣,新興產業并沒能成為龍湖鎮移民群眾致富增收的優勢產業。2007年,在當地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當地5名板栗種植能手牽頭組織成立了板栗種植合作社,還建立了千畝連片板栗綠色無公害示范基地,板栗的優質果品率從過去的40%提高到92%,外銷率則達到90%以上。這不,雖然板栗上市時間集中、采摘期短、保存難度大,但采訪時筆者感受到,在該鎮板栗種植大戶席明根他們的眼里,這些難處都算不上什么,自從加入了合作社,他們種植的板栗幾乎全部實現了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統一外銷。
龍湖鎮王坪村是板栗種植大村,板栗種植面積達3200畝,村民因此年增收400多萬元。可前幾年,雖然板栗產量不斷攀升,果農種植板栗的收入卻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板栗集中上市,數量“高峰”造成了價格“低谷”。為了切實保障果農的利益,增加果農收入,該村籌資26萬元,建成了一個可冷藏20萬公斤板栗的冷庫。該冷庫的建成,避免了板栗集中上市出現的壓價問題,又推后了上市期形成反季節銷售,使板栗實現了從“一朝鮮”到“四季鮮”的跨越,廣大栗農真正實現了增產又增收。“鮮果下樹,才3元錢一斤,儲藏一個月后,就可賣到4到5元一斤,價格明顯提升。”對于村里婁發林這樣的栗農來說,這座板栗冷藏庫可是會生錢的咧。
婁發林是王坪村較早的板栗種植戶,目前他自己栽種的板栗樹面積有15畝,此外還與別人合伙,承包了村里的板栗樹200多畝,年收入近10萬元,是全村響當當的“樹老板”。可他并不滿足現狀,在農技部門的“提醒”下,目前正打算去外地學習利用板栗樹修剪下來用做柴薪的碎枝廢椏培育香菇、天麻等食用菌及名貴藥材,準備在塑料大棚里再造一個板栗園。據了解,這些年龍湖鎮板栗種植戶們通過在板栗林下養殖土雞、利用板栗廢枝栽種食用菌等“1+N”方式,讓板栗園實現了效益最大化,栗農們經濟收入年增上千萬元。
板栗種植的財富效益給包括移民在內的龍湖鎮農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日前,筆者慕名來到該鎮移民村之一的蔡坊村采訪。在村口,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長約200米的新樓房,錯落有致、美觀大方。據了解,蔡坊村正是板栗種植專業村,板栗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每年能為村民帶來16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口袋鼓了,對生活的追求也“洋”起來了。家家擁有灑滿陽光的大陽臺,戶戶安裝了節能、環保的太陽能熱水器。在村民蔡福財的家里,寬敞的客廳、電氣化的廚房、整潔的臥室、干凈的衛生間、美麗的院落、寬大的車庫……一點兒也不比城里人差。
[作者簡介]
揭方曉,南城縣委宣傳部;羅會明,南城縣扶貧和移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