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智
充分發揮軍事代表作用助力湖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王學智

推動武器裝備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黨中央既定的戰略部署,也是加速實現強軍目標的戰略工程。為貫徹落實這一精神,武漢軍代局積極探索軍代表開展軍民融合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明確軍事代表在軍民融合工作中的職責,助力湖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為準確掌握湖北軍工企業布局、科學技術潛力、民營企業規模等軍民融合基礎情況,武漢軍代局成立了專題調研組,聯合湖北省國防科工辦,對湖北省內6所地方高校、10家民營企業和部分軍工企業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交流,基本掌握全省軍工產業發展狀況,了解湖北省政府對軍民融合戰略的政策和規劃,了解民營企業的產業技術優勢和高校的科研技術優勢以及國有軍工企業主動適應軍民融合潮流,促進軍工產業與民用產業融合發展的決心和思路,為助推湖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湖北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湖北省是我國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領域擁有眾多的軍工企業,其中十大軍工集團在湖北有50家企業,地方軍工企業有8家,參與軍品協作配套的民營單位有近百家,主要分布在武漢、襄陽、宜昌等7個地區,武漢地區占了一半以上。以武漢地區為例,其擁有著雄厚的軍工基礎和強大的人才儲備,特別是以“光谷”為核心的光電子信息、大功率激光器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高新技術及產業集中。當前,僅在武漢地區有近百家民營單位參與軍品協作配套,涉及光電、能源、汽車、機電等多個行業領域,主要包括激光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衛星應用技術、精密制造技術、探測與識別技術、裝備保障技術、先進材料與制造技術、動力與傳動技術、測繪導航技術等學科技術領域。特別是“光谷”,集中了幾千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光電信息、大功率激光器件、衛星導航應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有的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總體來看,區域的技術優勢和集中產業群為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奠定了很好的技術基礎。
二是高校云集,人才優勢和科技創新能力突出。武漢地區擁有雄厚的科教資源,高等院校50多所,學科和技術門類齊全。目前,武漢地區已有5所高校成立專門的國防科技研究院,還有幾所大學正在創立并拓展與軍工方面的研發。在與軍工密切相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分別擁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4個、國防重點實驗室11個,具有一大批軍工高層次科技人才。同時,通過實施協同創新,相繼建立雷達技術軍民融合武漢大學協同創新中心、高分辨率對地觀察系統湖北數據與應用中心、湖北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院士工作中心等機構,為實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三是民參軍渠道逐漸拓寬。由于政策限制、行業壁壘、標準差異等原因,民營企業能夠參與的軍品科研生產領域相對還比較窄。在參與軍品科研生產方式上,科研院校通常以技術研發和轉讓為主,也有少量的產品制造;民營企業以為國營軍工總體單位配套研制和生產為主,以維修、檢測和保障等非作戰裝備領域居多,僅有少量的民營企業可獨立研發制造整機產品,但也有部分民營企業隨著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如高德紅外),在新型裝備研發領域取得了較大突破,成為民企參軍的典范。
四是民企參軍意愿強烈。總體來看,民營企業對參與軍品研發和生產積極性很高,希望能夠有更好的政策環境、信息平臺和競爭機會參與進來,特別是一些高科技民營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具有較強的技術和資金實力,逐步具備了整機和系統研發及制造能力,對參軍更加充滿了期盼。
面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應該圍繞“四個方面”,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在裝備建設領域的深度發展。
一是要圍繞制度措施配套。科學完善的法規制度體系和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辦法是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基礎。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軍民融合領域的立法工作,特別是在國家層面,應盡快出臺“軍民融合促進法”,軍隊層面也要抓緊出臺相關的頂層法規和制度,使軍民融合各項工作做到依法推進、依法實施、依法管理。另一方面,相關制度的配套措施和細則也要跟上。對已頒布的《加快吸納優勢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的措施意見》等制度,應抓緊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措施、簡化程序、落實執法監督。特別是要進一步擴大競爭性采購裝備領域,將民參軍領域進行合理界定,將競爭環節從采購拓展到裝備預研、方案論證以及服務保障等階段。
二是要圍繞“線上線下”互動。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全軍裝備采購信息網建設,加強“線上”信息發布、更新及管理,使不同資質等級的承制單位能夠有效獲取相關信息,及時了解軍方需求,公平參與裝備采購競爭。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面對面的指導和幫促。通過參加有關高新技術成果展示、組織軍民技術成果轉化推介、走訪調研相關潛在優勢重點企業、開展政策法規和知識宣傳培訓等“線下”活動,不斷拓展和擴大裝備采購競爭主體范圍,加速裝備采購競爭環境形成。
三是要圍繞軍民標準通用。現行軍用標準、民用標準相互獨立,產品技術標準難以兼容,客觀上形成標準壁壘,使得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難以互動,難以通用,在研發和使用上無法順暢對接。國家軍用標準和軍工行業標準在專業性和技術水平上一般要高于民用標準,但隨著民用科技的發展,在一些高新領域,民用技術水平和標準大幅度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軍工領域,軍民用標準通用化是大勢所趨。應逐步建立一套軍民合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廣泛使用先進的民用標準,逐漸減少軍用標準。對必須使用軍用標準的,主要對產品性能方面作特殊要求,對物理特性和生產方法等方面也要向民用標準靠攏。
四是要圍繞軍地軍政協作。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既是軍隊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應加強軍地雙方協作,積極借助省、市、縣各級地方政府的力量,發揮其對區域內國防科研生產能力、資源等信息掌握比較全面的優勢,特別是各級國防工業主管部門,對民參軍企業實施科研許可審查及管理,在信息對接、資質審查、科研生產管理、質量監管等方面均能與軍方開展深入合作。
(一)明確職責、積極引領。軍代表在推進裝備建設領域軍民融合工作中要突出四個方面職責。一是宣傳引導。積極向行業內有關院所、民企宣貫有關政策規定和國軍標要求,幫扶指導“參軍”條件成熟的單位,做好承制資格申請受理工作,在引導“參軍”上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需求對接。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薦具有優勢技術和優質產品的單位參與配套協作。三是監管幫促。堅持嚴格監管與積極幫促相結合的方式,發揮軍代表業務特長,幫助新“參軍”單位強化軍品質量意識,規范科研生產過程管理,完善售后服務機制。四是信息共建。協調民參軍的同時,還要在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的合作、融合,軍用民用標準兼容、軍民技術成果相互轉移、軍地兩用人才培養、軍民資源共享、知識產權保護、軍地文化交流、國防動員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二)完善機制、聯合推進。基于軍代表工作職責,建立五項工作機制。一是會同湖北省國防工業部門建立聯合推進機制。與國防工業部門合作,在引導民營企業參軍上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作推進。二是建立裝備需求信息對接機制。疏通軍代局上與總部機關、下與各軍代室、橫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交流渠道。建立優勢民企信息庫,定期推送裝備需求信息,做好任務對接。三是建立風險管控機制。根據軍代表點多面廣的特點,發揮監督作用,建立信用評價制度,規避民企“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風險。四是建立退出管理機制。針對軍品市場的特殊性,規定各類企業退出軍品市場的方式、條件、責任和程序,防止民營企業中途退出軍工科研生產或維修保障服務,給國防工業造成不必要損失,違規退出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五是建立軍民聯合保障機制。在裝備技術服務方面,疏通共享渠道,借助民企社會服務網點優勢,建立軍民一體、平戰結合的售后服務模式。探尋平時實用、戰時管用的武器裝備交裝運輸和服務保障模式。
(三)規范流程、依法促融。立足軍代表工作實際,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編制優勢民企名錄。二是匯編軍民融合法規。匯編成冊下發軍代室和相關企業學習貫徹。三是規范軍民融合工作流程。四是開展軍民融合理論研究,為后續工作開展理清思路、提供方法。
(作者簡介:總裝備部武漢軍事代表局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