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偉
激活研發創新活力促進航天成果轉化——航天42所拓展核心技術促軍民融合轉型發展側記
■劉國偉
作為一個具有50年歷史的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42所有20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100多項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在新材料、化工、化工機電設備等領域形成了深厚的技術沉淀。近年來,該所利用各種途徑大力推進航天技術在更廣泛領域轉化應用,推進了軍民融合的轉型發展,被國家科技部授予“第五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2所,民用產業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幾年時間,民品產值從2007年的6000萬元到如今的6億元。各種光電子薄膜、氣源等產品已成功用于軍、民多個領域。其中新產品約占50%,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成為國內自主品牌總成廠的最大供應商,氣體發生劑供應于國際排名前四的汽車發生器廠家,建材保護膜占有市場龍頭地位,產品遠銷海外并打入歐洲市場。
作為一個具有50年歷史的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42所有20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100多項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在新材料、化工、化工機電設備等領域形成了深厚的技術沉淀。近年來,該所利用各種途徑大力推進航天技術在更廣泛領域轉化應用,推進了軍民融合的轉型發展,被國家科技部授予“第五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自上世紀80年代起,42所就大力發展民品,至今已經形成了多個產業化公司和產品事業部。近些年,民用產品收入不斷翻番,已經超過全所收入的70%。即便如此,所里仍明顯感覺到,每一個項目的轉化,都面臨資金、人員和各類資源的大量投入,完全依靠自己的公司、事業部為轉化平臺,并不能使技術優勢得到更好發揮,技術的創新活力仍沒有充分激活。
技術轉化應用的路不止一條,關鍵看怎么去找!42所一方面積極推動內部產研結構調整,著眼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和軍品生產,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系統產品開發中心和軍品制造部,積極推行劃小核算單元、準結工時等措施,理順產研之間的銜接和流轉,確保內部轉化順暢;另一方面,在全所深入開展“項目開源”活動,制定開源創效激勵辦法,引導技術人員特別是軍品研究室技術人員突破“等活”、“等任務”的老觀念,主動走出去跑市場、抓項目,讓專業技術在市場中尋找機會。
第二研究室是42所一個專門從事固體推進劑安全與貯存性能研究評估的專業研究室。近年來,該室在所里“項目開源”活動的推動下,立足自身的專業技術積累,不斷將服務領域向危險化學品檢驗檢測、環境檢測、安全技術服務、安全設備研制等拓展。僅2014年,該研究室就多角度、多渠道爭取橫向服務協作項目近20項,服務對象包括了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局、自然基金委、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及各化工企業,由一個單純的型號服務保障單位逐步轉向了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的安全技術服務機構。
“走出去才能開闊眼界,才知道應用天地有多大!”研究開發處處長郭翔對“項目開源”帶給基層研究室的觸動和變化深有感觸。隨著活動的深入推進和相關制度的落實,各研究室在完成各項科研計劃的同時,主動廣泛接觸市場、收集信息,對市場快速反應和搶抓機遇的能力大大提高。兩年來,管理部門和基層研究室相互協調、果斷出擊,先后成功承攬了軍民領域各類研究開發項目40余項,涉及合同金額1600余萬元。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何保持強大的競爭能力立于不敗之地?該所分別選取在研發創新體系建設、專業技術領域拓展、民品產業項目發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國內外三家研究所進行了對標學習。通過深入的對標學習和分析,該所逐漸認識到:要想不被打敗,就必須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在細分市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所領導班子的決心和信心更加堅定。整合分散在各個軍品研究室的航天技術應用產品研發力量,構建“產研結合、軍民結合”的軍民融合型技術創新平臺。
該所積極發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系統產品開發中心的作用,通過項目申報、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搭建了光電子薄膜材料、安全技術與裝備等各類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大力推進具有優勢的航天技術在各領域的轉化應用。目前,該所已經擁有一個省級的企業技術中心,一個省級光電子薄膜工程技術中心,兩個省級應急救生與安全防護、低維光電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在這些研發創新機構,碩士以上技術人員占了70%,為航天技術應用產品開發匯聚了大批優秀人才。聚焦于核心技術、凝聚研發力量的研發創新平臺為航天技術的拓展應用成果轉化注入了強大動力。
2014年9月,由該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開發的便攜式固氧供氧裝置在海拔5000米高原實地應用試驗,供氧試驗結果完全達到設計技術指標,得到總體設計單位的好評。10月,公安部重點研究計劃項目“消防及配套緊急逃生用固氧呼吸器樣機”順利通過專家驗收。今年6月,聚氨酯技術及應用研究課題組為重要客戶定向研發的小家電用復膜鐵膠粘劑實驗取得成功,性能水平超過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這些還只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眾多開發項目中的一項,高原制氧機、萬米高空供氧裝備、高性能薄膜材料、各類軍民用發生器等新產品正蓄勢待發。
隨著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42所適應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改革調整步伐也日益加快。該所大力推進產業化公司改制,實現了兩個投資控股公司增資擴股和一個全資子公司改制的目標。針對不同類型研發機構建立分類考核的激勵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獎勵。以軍民融合研發體系為核心,以軍品制造部、產品事業部和投資公司為轉化應用平臺,逐步形成了“軍民良性互動、產研順暢銜接”轉化渠道。2013年,所工程技術中心從市場獲得了某陸裝LED產品研發任務,在湖北航鵬化學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研發人員依托公司成熟產品技術,大大提高產品研發效率,當年完成設計,當年投入生產,迅速實現了產品的研發、轉產和供貨。2015年,依托所工程技術中心自主研發并申請的專利技術《一種阻隔藍光防眩光學膜及其制備方法》,襄陽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護眼寶”藍光阻隔膜成功實現小批量市場投放,成為該所產研順暢銜接、實現成果迅速轉化的又一成果。
在抓好產研銜接的同時,42所十分注重航天技術咨詢和服務。著眼于航天技術服務,該所依托航天工業安全技術中心,申報成立了華中危險化學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使其具備了獨立對外開展檢驗檢測的服務能力和資質。成立了航天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中心,專門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咨詢服務。推動原來專為軍品科研服務的理化分析測試中心進行國家實驗室認證,獲得國家資質認證。中心在安全技術、檢驗檢測、理化分析等方面具備了更好對外提供服務的能力。
為了更進一步拓展航天技術服務領域,2013年11月,該所與襄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同合作建設“襄陽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該平臺充分利用和整合42所在設備、人才、技術等科技優勢資源,其中包括以新材料產品研發和合成技術為主的技術研發平臺,以提供化工新材料理化性能檢測服務的分析檢測平臺,以薄膜材料、精細化工、復合材料等中試放大服務為主的中試工藝平臺,為襄陽及周邊企業提供新材料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一體化服務。
公共技術平臺為服務企業提供了載體,更為42所航天技術走出去提供了通道。為提升公共技術平臺在地方企業的聲譽和影響,逐步提升平臺的技術服務水平和能力,該所先后承辦、策劃了特種非金屬材料推進會、襄陽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推介會等各類活動。通過技術成果發布、洽談對接等方式積極接觸各類企業,宣傳已有技術成果,推進技術合作。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為襄陽市及周邊40余家企業提供服務。為襄陽、湖北省周邊化工、生物企業提供分析檢測服務180余次,促成技術服務項目近90余項,涉及新產品23項。其中9項已得到產業化推廣,間接產生的新產品產值10億元以上。
2014年10月,全國人大調研組來42所就科技成果轉化開展專題調研,對42所創新技術轉化和服務的平臺建設給予了高度肯定。在向全國人大調研組的匯報中,該所所長張小平勾畫出了平臺建設及技術成果轉化的發展目標是“帶動襄陽市新材料產業的技術升級,建設湖北省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將平臺打造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成中部地區基于先進含能材料的應急救生裝備研制生產基地,提高汽車安全氣囊等應急裝備的國內技術水平?!?/p>
(作者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2所思想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