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顯榮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校企合作互利共贏——“雷達技術軍民融合武漢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一周年來,合作重點圍繞6個研究方向展開,成效初顯
■萬顯榮

當前,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湖北省關于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有關文件精神,在湖北省國防科學工業辦公室指導下,武漢大學聯合省內雷達行業多家單位,主動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于2014年5月牽頭組建“雷達技術軍民融合武漢大學協同創新中心”。
雷達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已逾一周年,中心的發展目標、合作思路、研究方向日益清晰。隨著后期協作的深入,中心的運行將充分釋放學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巨大潛能。為加快推進軍民兩用雷達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創新型湖北、促進湖北區域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談起協同創新之路,省工辦軍民結合處王建華處長深有感觸: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有利于形成校企協同攻關的局面,能極大縮短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周期,為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注入了強大動力,開辟了嶄新境界。
中心運行一年多來,結合已有合作基礎和研發平臺,通過匯聚各協同單位的科技資源,目前已在雷達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協同創新水平得到較大提升。當前的合作重點圍繞6個研究方向展開,建設成效初顯。
海洋環境監測方向由武漢大學牽頭,由德威斯、中南鵬力、七星電氣共同參與研發。武漢大學在該方向有將近30年的研究積累,至“九五”以來連續承擔了4個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1個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和1個海洋公益行業專項,國家累計投入近億元。武漢大學前期已分別與上述單位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形成系列化高頻地波雷達、海洋測波雷達等產品,目前在我國沿海已部署近20部。學校該方向科研實力雄厚,匯聚了一支由近10名教授和50多名研究生組成的研發和成果轉化隊伍,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具備研制能滿足近遠海不同探測精度要求的海洋環境監測雷達的能力。該方向重點協作研究內容包括:海洋監測雷達系統設計技術、海洋表面風浪流反演理論、海(電離層)雜波和干擾抑制技術、系統小型化技術、分布式多基地雷達組網技術等。
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方向由空軍預警學院牽頭研發,空軍預警學院擁有信號與信息處理湖北省重點學科,近年來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該方向重點協作研究空間與時間二維聯合信息獲取與自適應處理問題,研究成果直接服務于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
新體制情報雷達方向由武漢大學共同牽頭,由濱湖電子、南湖機械廠共同參與研發。濱湖電子是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達75%以上。南湖機械廠建有湖北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武漢大學與濱湖電子公司很早就開始了產學研合作,現建有“雷達與無線通信”校企聯合實驗室。實驗室成立于2009年,已共同開展了多型新體制情報雷達的研究,企業為實驗室年均投入100萬元。
該方向由武漢大學與濱湖電子公司共同負責建設?,F代社會緊急事件時有發生,地震、火災、礦山建筑坍塌、劫持綁架、恐怖活動等嚴重威脅著公共及人身財產安全。作為一種非接觸式近距離遙感手段,穿墻探測雷達在上述領域具有緊迫的應用需求。穿墻探測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可以使用的信息載體有電磁波、超聲波、紅外和X射線等。考慮精度、成本和應用環境等要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UWB(超寬帶)雷達系統,武漢大學和濱湖電子公司在上述超寬帶雷達領域均具有理論與實驗積累。該方向重點協同研究包括超寬帶雷達系統設計、連續波穿墻雷達、超寬帶成像技術、微弱目標檢測與跟蹤。
該方向由武漢大學牽頭建設,濱湖電子和南湖機械廠共同參與。武漢大學從“八·五”開始一直承擔包括總裝備部、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下達的科研任務,近年來在各向異性材料涂覆目標高頻電磁散射算法、海(地)粗糙面上目標電磁散射算法、埋地目標電磁散射快速算法研究已形成特色。該方向重點開展復雜地空和地海背景電波傳播與散射機理、復雜目標電磁散射機理與特征、目標與地海環境的復合電磁散射特性等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基于兩家企業的現有裝備和大量數據開展科學實驗與驗證。
該平臺由濱湖電子牽頭建設,空軍預警學院和武漢大學作為主要建設單位。該基地對各種雷達技術和系統進行實驗,獲取實驗結果,驗證技術和系統方案,服務于基礎前沿技術研究和產品應用測試。
(作者單位:雷達技術軍民融合武漢大學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