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男
【摘 要】“正義”自古以降便是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眾多哲學家給予“正義”極大關注并從不同角度闡釋之。因此,“正義”也一直是西方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本文以羅爾斯《正義論》為切入點,簡單論述當代西方學者的“正義”之爭。
【關鍵詞】羅爾斯;正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正義”自古以降便是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自古希臘先賢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至當代羅爾斯、諾奇克、桑德爾,西方哲學家們莫不給予“正義”極大關注,正像羅爾斯在《正義論》開篇中提到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圍繞“正義”這一概念,西方學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闡釋。羅爾斯因其完整而宏大的正義體系在西方正義思想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不可忽視的人物。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1921-2002),美國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1971年集其思想之大成的《正義論》一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理論界反響劇烈,贊譽者有之,批評者亦有之。諾奇克雖然專門撰寫《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與之商榷,但仍對《正義論》給予極高評價:“《正義論》是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領域一部有力的、深刻的、精致的、內容廣泛的、系統的著作,起碼自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以來,還沒有見到可以與之匹敵的作品。它是各種發人深思之源泉,而這些思想被整合進一種優美的整體。現在,政治哲學家們或者必須在羅爾斯的理論框架內工作,或者必須解釋不這樣做的理由。”[2]
《正義論》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廣泛影響,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正義”本身便是人們持續關注的話題;其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正處于動蕩不安的年代,羅爾斯的正義論恰逢其時,給了危機之中的美國社會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希望;其三,羅爾斯論證嚴謹而深刻,并將“正義”定位為現實的道德問題,力圖從社會制度方面解決不平等,這就使得對“正義”的研究不僅限于形式論證,而是轉變為實質性研究;其四,羅爾斯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整、宏大的正義論體系,其論述之全面以至于具有不同理論傾向的理論家都能在他的體系中各取所需。
羅爾斯“正義”理論又被稱為“分配正義”理論,他認為正義原則是處于“無知之幕”之后的有理性的行為者將會選擇的原則,之所以要以“無知之幕”作為前提條件是因為“無知之幕使一種對某一正義觀的全體一致的選擇成為可能”。在“無知之幕”下,行為者不知道他的社會地位、階級出身、天生資質、理智和力量,行為者之間也互不知曉彼此的善觀念、心理特征,行為者亦不知曉社會的經濟或政治狀況、文明程度。有理性的行為者不論處于何種社會秩序,都會依據以下兩條原則和一個規定來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
“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兩個原則應以詞典式次序排列,即第一個原則優先于第二個原則。由此得出羅爾斯的一個普遍性的結論: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這兩個原則對應著社會基本結構的兩大部分,前者處理有關公民的政治權利的問題,后者則是關乎社會和經濟利益的問題。羅爾斯的正義論對象是社會制度,他認為社會制度如何對待天賦較低者便能體現其正義與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妨稱羅爾斯為一位理想主義者,在他看來,只要正義兩原則能被嚴格遵守,那么社會制度就會彌補人們由于出身、天賦等造成的差別,給予天賦較低者以補償,縮小與其他成員的差距,從而實現社會平等。這就是羅爾斯正義的社會制度理應達到的狀態。
《正義論》出版之后,西方眾多學者作出回應,現只摘取其中幾位簡略介紹之。同為自由主義的諾奇克對羅爾斯的批評在于否認作為公平的正義,認為正義核心在于權利,正義就是對權利的尊重。既然權利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國家就無法集中公民的資源進行“分配”,這就使得羅爾斯的“分配正義”遇到根本性的挑戰。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作為社群主義的代表,指出其與羅爾斯爭論的關鍵在于權利是否優先于善。他否認權利優先于善,認為正義是內在于善的,不能獨立于善而存在。哈貝馬斯對羅爾斯的批評主要在于兩個概念——“原初狀態”和“重疊共識”,是對其制度設計的理論起點和論證過程的質疑。麥金太爾認為羅爾斯的理論只能在他自己設置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而且他忽視了應得賞罰的概念。
批評與質疑之多恰恰說明羅爾斯理論的重大意義及深遠影響,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羅爾斯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以及羅爾斯的論證方法都給我們以啟發,有助于我們對“正義”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因之此書被譽為“二次大戰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也就當之無愧了。
注釋:
①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②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姚大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