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王茜
【摘 ?要】本文歸納總結韋努蒂提出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從其理論中提取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定義,以文化翻譯和跨文化溝通為基礎,提出對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理解。本文首先總結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定義,其次分析其定義在文化翻譯和跨文化交際層面的意義,最后總結二者在翻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歸化翻譯;異化翻譯;含義;翻譯策略
眾所周知,翻譯學術界提出了很多翻譯策略,其中,存在兩個應用廣泛的翻譯策略——異化和歸化。這兩個翻譯策略在1995年由美國學者韋努蒂正式提出,自此之后,成為翻譯家與翻譯學者常用的翻譯策略之一。
一、歸化翻譯
韋努蒂認為采用歸化翻譯的譯文,風格流暢、明白,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度最高、感受到的陌生感最低。筆者認為這意味著歸化翻譯是一種傾向于目標語的翻譯策略。它采用目標文化中更易接受的表達方式,使得翻譯譯本更加簡單、易于理解,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這樣的譯本也就更加適合閱讀。
例1: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如果我們一開始不知道英文詩實際上是宋詞的譯本,我們很可能認為它本身就是英文詩。英文詩中“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運用了押頭韻,“dim”“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都以“d”開頭,使得英文詩讀起來朗朗上口,與宋詞中疊韻的效果相似。
但是這一術語也有不足的一面。韋努蒂一方面認為歸化翻譯是主導文化中的通用規則,另一方面它也是主導文化進行侵略的方法之一。韋努蒂認為,“這些文化習慣于行為流暢的翻譯,而這些翻譯用目標語的價值,通過隱形的方式,來刻畫外來文本,并使讀者在他者文化中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而自我陶醉”。如上述例子,譯者將其翻譯成標準的英文詩后,目標語讀者很可能就認為這是本土文化的詩詞,并以此沾沾自喜。
筆者認為這里“隱形”的概念很重要,因為在視歸化翻譯為標準翻譯的文化里,被用來描述譯者在做出能為社會接受的目標文本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實際上,正是因為譯者的隱形才同時“決定并掩蓋不了不易察覺地馴化外來文本的過程”。
那么要到達隱形的目的,當譯者采用歸化翻譯時就會包括如下的步驟。第一,選擇源文本。很多情況下,源文本的類型決定了譯文文本類型,這是因為構成譯文文本內應當積累的信息來源于源文本的信息。那么只有特殊的文本才能更好地達到譯者隱形的目的,比如上文所分析的詩歌。第二,譯者需要有意識地采用流暢、明白的翻譯風格,這樣的目的是保證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度和親切度最高。第三,適當修改譯文,這包括添加解釋性文本,改編譯文等方式。第四,刪除源語文化特征詞使得譯文總體和諧度更高。
韋努蒂同時還指出,歸化翻譯是英美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翻譯策略,并認為它與存在于英美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不平衡文學關系是一致的。這表示其他文化同英美文化相比,實際上是處于一種不平衡的位置上的。因此為了挑戰歸化翻譯廣泛服務于國內事務的主導地位,有必要平衡它與其他翻譯策略之間的關系。
奈達也是歸化翻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的概念,把譯本讀者和目標語讀者放在首要位置。進一步講,奈達認為譯者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避免因文化沖突導致譯本出現誤解。因此,當譯者想要將一種文化植入到另一種文化中時,就必須仔細研讀源語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如果譯本用目標語讀者理解范圍內的表達方式來表述源文本中的情景,讀者就能更好地接受源文本中表達的信息。因此,奈達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歸化翻譯意識源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中取得的一種文化對等。
二、異化翻譯
同歸化策略一樣,異化策略也是韋努蒂使用的術語,指生成目標文本時會通過保留原文中某些異國情調的東西來故意打破目標語慣例的翻譯類型。韋努蒂評論說,施萊爾馬赫將異化翻譯當作首要的翻譯策略,他建議把歸化翻譯當作標準方法的“過于自信的單語”文化(如英美文化)中采用異化翻譯。以這種方式采納異化翻譯將是“在世界事務的現行狀態里一種戰略性文化干預”。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詞語“WiFi”“夾克”“T恤”“沙拉”等等詞語已經為中國人所熟知,一些變現力強的英文習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條條大路通羅馬”“歇斯底里”等也成功入侵漢語。當然隨著我國國際實力的不斷增大,國外也興起了漢語熱,“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zhuangbility”也榮登英語流行語字典,漸漸被英語母語者接受。
翻譯應當對文化交流產生影響,這也是翻譯的主要目的。當采取向源語文化靠攏的翻譯策略時,目標語的表達方式和目標語文化也會逐步地得到豐富。如果譯本不能確切地反映原作描述的發生在源語文化背景下的現象,這樣的譯本也不能認為是忠實于原作的翻譯。換句話說,異化策略通過真實反映源語特征,完成遵循“信”原則的目的。
另外,韋努蒂將異化翻譯描述為一種“民族偏離的壓力” ?,并因而認為它具有“記錄外來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并使得讀者置身國外”。異化翻譯不僅可以脫離目標語和目標語讀者的限制,還可以為了有意收錄源語的獨有特征而選擇不流暢、不明白的譯文。這些特點合起來就會達到給目標語讀者提供一種“迥異的閱讀經驗”的效果 。然而,因為即便是外國味的建立都要依賴國內文化素材,所以異化翻譯在解釋外來文本時有“同等的偏離性”,但卻更“傾向于顯耀這種偏向,而不是將其藏匿起來”。
三、結語
談到翻譯策略,就不得不談到翻譯本身。筆者認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需要遵循不同文化之間具體的要求。實際上,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轉化,同時也是文化層面的交流。雖然表面的翻譯也是語言之間的轉化,但是實際上深層次的翻譯是文化信息方面的傳遞。由于譯者處于兩種不同文化、兩種語言之間的位置,就使得譯者在做翻譯時必然要考慮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文化信息傳遞。因此譯者必須以恰當的方式、深層次地表達源語信息,扮演好翻譯過程中,確切地說,是文化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文化橋梁的角色。
翻譯本身是一種“選擇的藝術”。譯者在拿起筆開始進行翻譯的那一刻開始到寫下最后一個句話時,都面臨著歸化與異化之間的抉擇。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異化和歸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絕對對立的,相反,譯者不能完全傾向異化也不能完全選擇歸化。要想完美地完成翻譯任務,譯者必須要同時采用異化和歸化原則并且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SHUTTLEWORTH M, COWIE M.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3-59.
[2]LIN YUTANG. 2003.Moment in Pek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34-335.
[3]VENUTI, LAWRENCE.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Routledge, 15-35.
[4]譚載喜.翻譯研究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9-80.
[5]戴俊玉.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選擇[J].赤峰學院院報,2010,31(5):143-145.
[6]陳麗莉.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中國科技翻譯.201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