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摘 ?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傳承的議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本文分析了布努瑤文化的特點,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文化融合;瑤族文化保護
瑤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國南方的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江西等省(區)的130多個縣市內。長期以來,由于受刀耕火種、游耕生產的生活方式的影響,瑤族人民一直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形成了支系繁多、居住分散的特點,使瑤族成為一個支系眾多的民族,也由此導致了不同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的形成。在我國,瑤族按語言劃分可分為三大支系,即盤瑤、布努瑤、茶山瑤。本文所涉及的布努瑤主要聚居在紅水河流域。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布努瑤聚居的三個自治縣(都安、巴馬、大化)之一。特別是巴馬縣東山鄉,有8個行政村;其中卡橋、江團、弄山、長峒這四個村番瑤是布努瑤的一支比較集中的番瑤,番瑤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26%。由于番瑤幾乎全員聚居,所以受漢化程度與其他民族,乃至其他瑤族分支相比,更為緩慢一些,因此還保留有比較完整的民族民間傳統風俗文化,如銅鼓、山歌、服飾、節日等。
一、布努瑤與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各民族交流加深
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布努瑤漫長的遷移中,他們的活動常常超出本民族居住的范圍。
民族間的各種交往,使各民族逐漸融合。布努瑤生活的地區.周邊壯族和漢族人口最多。史書記載,布努瑤與壯、漢族的交流最早約在先秦時期。受到大民族的排擠,布努瑤在20世紀40年代幾乎都住在大石山區,形成“南嶺無山不有瑤”的局面。周邊的壯、漢兩個民族是布努瑤接觸最多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出現了一些民族間的通婚,形成了民族間血緣上的融合。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民族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入。
(二)語言的融合
語言是各個民族間文化傳播與融合的媒介,語言交流是任何交流的基礎。布努瑤與壯、漢族在語言的交流與融合大體表現出夾壯和夾漢兩個特點。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一是布努瑤居住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壯、漢族的聚居地,民族間的交流活動,都受壯、漢族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布努瑤是受壓迫最嚴重的少數民族,在壯、漢、瑤的交往中總是被動方。布努瑤不得不主動學習和使用壯、漢族語言。到了21世紀初,布努瑤語言的壯化和漢化現象更明顯。多數布努瑤人會講瑤、壯兩種語言,只講瑤話的只是邊遠山區的個別老人。
(三)傳統工藝的融合
布努瑤的經濟活動方式主要受壯、漢族影響。布努瑤原始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種植方式是刀耕火種。但到了清末民初,他們已有固定的垌場地、臺地、山坡地和石縫地,種植的種子,耕作的方式,耕作的農具與附近的壯、漢族無異。砂紙是都安、大化、馬山三縣的土特產,歷史上瑤族不會造砂紙,到了民國時期,與壯族雜居的布努瑤開始向壯族學習制紙的方法,自己生產砂紙增加經濟收入。可以說,布努瑤區手工業的起步與發展,是與壯、漢民族融合的結果。
(四)文化習俗的融合
“祝著”,瑤語,即五月二十九之意。在布努瑤的神話史詩中,布努瑤的始祖密洛陀交代其后世子孫于每年的五月二十九日給她補糧,五月二十九即祝著節成為瑤族同胞專門紀念其始祖母密洛陀的節日。布努瑤與壯、漢民族共同的節日是春節、元宵、三月三、清明等,但不比壯、漢族隆重。與壯、漢族一樣,布努瑤春節都燃放鞭炮、打銅鼓、打陀螺、跳扁擔舞、踢毽子。布努瑤以酒會客,以酒會友。酒歌和笑酒是布努瑤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它是布努瑤兄弟在喜慶酒席上舉行的一種說唱娛樂形式。除賽銅鼓、對唱山歌、射弩之外,布努瑤祝著節還有賽陀蝶、斗鳥等活動。活動進行到傍晚結束后,聚會宴飲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瑤族同胞們走門串戶歡聚一堂,暢飲高歌,熱鬧非凡,整個寨子都沉浸在歡歌笑語當中。
二、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形式發生了改變。
第一,全球化加快各民族的社會轉型。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第二,重新整合民族文化。全球化在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使各民族豐富的文化迅速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第三,中外文化相互滲透的同時,出現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的趨勢。
共性存在于個性中。保存好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有利于全球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在全球化日益明顯的今天,如果不采取措施保護各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將很難長期存在。
(一)遵守國際公約,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立法加以保護
200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立法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使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文化的發展,如果國家不通過立法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如戲劇、舞蹈、工藝品和體育活動,它們是很難維持存在的。
布努瑤密洛陀文化的發源地以及名勝古跡,部分已被各縣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都安縣箐盛鄉滅瑤關和匹夫關,大化縣境內的中共右江地委革命干部學校等,但是卻鮮有把民俗文化列為保護對象并加以保護。布努瑤創世史詩《密洛陀古歌》和《遷徙歌》,都是以口頭的形式流傳于世的,但是會唱的而且愿意學的布努瑤人已經少之又少。所以,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可以組織地方群眾,成立自己的民間保護組織,負責具體管理維護等工作,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
(二)整合資源,開發保護
開發保護民族文化。首先應完善民族出版事業,記錄并傳播本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保護形式,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留存,為民族發展提供參照。另一方面就是開發旅游業,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目前,布努瑤密洛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主體形象不鮮明。以紅水河流域的都安縣、大化縣為例,可以構建“都安——大化——南寧”一小時經濟圈,共同開發都安旅游資源。
(三)傳統與現代化相結合,創新思路
在繼承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能賦予文化生命力,讓傳統恢復活力,并使之生生不息。把非物質性文化轉變成一條產業鏈,運用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藝,開發民族品牌產業,無疑是一個創舉。
(四)加強宣傳和教育力度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新工作,要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培養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養民間文化傳承人的文化自信,形成民族文化的傳承自覺,就必須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各種長期的宣傳工作。
民族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更需要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建構和強化自己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對布努瑤人來說,他們的精神家園就是自身古老而燦爛的民族文化,這對無論是分布在紅水河流域,還是60萬散居在廣西各地,全國甚至全球的布努瑤族同胞來說,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
參考文獻:
[1]關德兵.論網絡新聞報道對受眾知情權的影響[J].現代視聽,2009(8).
[2]彭菊華,張志軍.論新時期新聞傳播的轉型及其價值取向[J].現代傳播,2009(3).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6-127.
[4]李希光.媒體商業化與新聞幻象化[EB/OL].人民網傳媒視線,2004(9),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35811/2789109.html.
[5]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