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
【摘 ?要】邊防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邊境地區社會秩序的基石。從戰爭、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北洋政府時期水上警察的建立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邊防設施的建設,使近代邊防陷入了有邊無防的狀態。梳理近代邊防可以為建設現代邊防提供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邊防;條約;海防
一、引言
我國的陸地邊界大體形成于清朝初年,但并無明確的國界線。鴉片戰爭后,國力逐漸衰弱,邊防的倦怠,國土大片喪失。
18世紀中期,中國的歷史疆域最終確立,此時疆域面積約1270萬平方公里。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仍實行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多種體制。而且,中國歷史疆域的伸縮變化一直是由歷史上中國內部的因素主導的。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邊界及疆域發生了極大變化,也由此進入了或者有邊無防,或者邊防可有可無的時期,在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通過占領領土、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手段,無視中國主權的存在,使中國的邊防形同虛設。
在這個時期,一些學者就中國邊防提出過一些設想并做過努力,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二戰勝利后,民國政府就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邊疆問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也未能成功。
二、近代中國邊防的演變
(一)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使近代中國陸地邊境進入了無邊界,邊防虛設的時期
1.戰爭使中國邊防被沖開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意味著中國的邊防被沖開,邊防形同虛設。口岸的開放,土地的割讓,表面上看,中國沒有邊防,實質上暴露的是,主權不存在了。
2.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邊防不斷在“縮水”,邊界也變得模糊
利用英、法聯軍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沙俄對黑龍江左岸地區和黑龍江下流兩岸實行軍事占領,強迫清朝黑龍江將軍簽訂《瑗琿條約》。它直接破壞了中俄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關于中俄東段邊界由格爾畢齊河順外興安嶺至海的規定。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被俄國占領,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也被劃為中俄兩國共管。至此,中俄東段邊界發生變化,后來的《北京條約》關于中俄東段邊界的劃分使中國不僅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且使中國東北邊界走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勘分西北界約記》還規定:地面分在何國,其人丁隨地歸為俄國管轄。大批原新疆西部游牧民族和定居人口被強行劃歸俄屬。這一規定,直接將“人防”這一概念徹底毀掉,使中國西部的邊防扯開口子。
在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中,有一重要細節,就是樹立界碑沒有實現國際法要求的主權平等。清政府大臣不但不勘界,還任由他國擺布。以中俄《勘分東界約記》為例, 一是沒有設立位于圖們江左岸的“烏”字牌,二是錯立了“土”字界碑,使俄國侵占了中國邊界將近27華里。三是錯立了“倭”字界碑的位置,移入了中國邊界7華里。
(二)水上警察的建立意味著近代中國的海防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
北洋政府時期,首次在我國建立了水上警察。1913年,北洋政府內務部發布《長江及其他水師改組令》,規定“長江及其它水師改為水上警察,設水上警察廳管轄之。”沿海的各省份如福建、江蘇、廣東也陸續將一些海上水師改為水上警察。這樣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在海上維護秩序的警察力量,成為我國剛剛建立的警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原來海軍領導,獨立于政府的單純的執行軍事任務機構,改變成為由內政部領導的、地方行政官署管轄的,維護水上治安的機構,一部分擔任內河“治安”任務,一部分擔任外海“治安”任務。這就可以看出,其任務、性質和領導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使承擔海防任務的海師變成了擔任內部治安任務的警察,中國的近代海防也由防外轉為防內。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邊防的性質是“重核心、輕邊陲”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由于其重點始終放在鞏固其獨裁統治上。其邊防指導思想是“重核心、輕邊陲。”所謂核心即沿海的江、浙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蔣介石認為:“強國之國防,重邊陲,取攻勢,弱國之國防,重核心,取守勢。”
1.國民政府建立了服務和服從于其“安內攘外”基本國策的邊防體制。1932年,國民黨把擔負守衛邊防任務的地方武裝,也納入國防力量體系中,明確了地方軍和中央軍的國防職責,對一些邊防要地,邊防重鎮,由地方軍和中央軍共同把守,邊境省的地方武裝除維持地方治安外,要維護邊境安全。同時,國民政府加強了對邊防武器裝備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邊防武裝的戰斗力,只是國民黨把它主要用于鎮壓共產黨和人民革命運動上。
2.建立地方武裝力量穩定邊海防。1932年8月,國民黨頒布《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實施保甲訓令》及《剿匪區內各縣調查保甲戶口條例》,對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的,但是在邊海防地區,這一制度對鞏固邊海防的防衛力量,穩定邊海防的地方武裝,維護邊海防的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在邊海防地區,民團還要協助邊防武裝戍邊守卡。
3.建立相當于邊防警察性質的警察機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將水上警察列入地方系統。南京政府頒布的《各級公安局編制大綱》第10條規定:“水上警察事務得因必要情形開局專管,其為設專局管理地方,由陸地公安局管理之。”漁業警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新設置的一個專業警種之一,以內政部和實業部(后歸農林部漁業司)為最高主管機關,目的在于護漁緝盜,保護漁商。
三、近代先進的邊防思想對于邊防的探索
(一)洋務運動的邊防思想
“夷夏之防”的轉變是洋務運動近代邊防思想的前提。這種突破對改變中國的思想僵局,對中國向西方學習,往近代化邁進是至關重要的。在洋務運動之前,傳統的“夷夏之防”觀念相當嚴重,只有“夷”學中國,沒有中國向“夷”學習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曾向國外購買洋炮布防海口,還試制戰船。他主張以粵海關稅為經費,學習外國“制炮造船”,編練水師以“制夷”,把這一主張上奏,可未被采納。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設局仿造輪船槍炮,“必使中國水師可以駛樓船于海外,可以戰洋船于海中”。可惜也未被重視采納,以致邊防狀況“廿余載世局如故”。
(二)“陸防”與“海防”的邊防格局思想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對中國震動很大,由于英法等國首先從海洋入侵,所以海防首先受到重視。在海戰、陸戰的側重點上,林則徐、林福祥等就主張“以守為戰,以逸待勞”,重點放在陸上防御,誘敵深入,在陸上把敵人聚而殲之。這種思想符合當時海上敵強我弱的形勢,是不得已而為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洋務派邊防格局的認識有一定的發展。一種認識認為列強雖遠涉重洋,然“志在登陸”國防所重仍在陸防。另一種認識認為加強海防,奪洋人所恃,同時加強陸路防御。他們的認識雖有不同,但基本把防御重點放在東部。李鴻章認為邊防以京師要口塘沽為最要,長江門戶吳淞至江陰一帶次之。左宗棠等則認為除此之外,東南沿海重要海口及重要島嶼,凡海軍艦艇可駐泊處“皆宜予為之防”。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西北邊疆新疆出現危機,同時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成為中國東部海上新的威脅,引起“海防”“塞防”之爭,最終確定了左宗棠等人的“東則海防,西則塞防”的邊防格局思想。十九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中國的邊防形勢嚴峻,清政府“保藩固圄”的邊防政策確立,形成了東部防日本,西南防英法,西北、東北防沙俄的立體防御的邊防格局思想。防御的策略,也不同于林則徐等的誘敵深入、陸路殲滅,而代之以海陸并重,互相倚靠。
(二)孫中山的邊防思想
孫中山是探索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先驅。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以科技振興國防的思想,主張結合中國實際,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振興中國的國防事業。國防包括陸、海、空防。
在陸地邊防思想方面,孫中山先生提出“為保障陸權,除要有精良和嚴整的陸軍外,尚須注意分區防守”,他根據中國“陸界綿長”的特征,提出了“二線防衛論”和“五大軍區設防”的國防構想,又提出了“在邊境設國防第一線”“距國界稍遠內地設國防第二線”“將全國分為‘東北、蒙古、西北、康藏、西南五區”。這與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邊防有很大的相似性,從這點上看,他的思想是很進步的。孫中山先生主張通過改善交通來提高陸地作戰的效率,在海軍國防思想方面,孫中山“發展海軍計劃”“向列強定制各項海陸空軍新式武器,如潛水艇、航空機、坦克炮車、軍用飛艇、氣球等,以為充實我國之精銳兵器和仿制兵器之需”。孫中山呼吁建立強大的中國海軍,主張以艦械構造、人才培養、軍港建設三個方面加強海軍近代化建設。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和自身的軟弱性,決定了其思想不可能實踐成功。
四、近代邊防“有邊無防”的原因及啟示
(一)原因
1.相對較弱的邊防設施建設是近代邊防有邊無防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政府有意要重新加固邊防,于1845年將官富巡檢司改為九龍巡檢司(簡稱九龍司),巡檢駐地遷回官司富九司。九龍巡檢司下設 7 個大鄉。相當于目前香港地區的九龍、新九龍和新界 。兩廣總督香英奏請修建九龍寨城,“以便防守”,經顧炳章等實地踏勘,在九龍寨修筑石城一座,為了“妥為防范”,此外,將城外九龍炮臺南面加高,增添兩門大炮。盡管修建了邊防設施,但與相對先進的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相比,城墻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也在后來英國的侵略中得以證實。
2.無組織、零星的百姓抵抗并不能形成近代中國的邊防
1856年10月,英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激起了廣東軍民的憤怒反抗。12月,新安全縣士紳在明倫堂聚會,議決嚴禁向香港供應食物。新安縣抗敵會會長陳桂籍委派其弟、舉人陳芝亭率領鄉勇2000人前往九龍,進行抗英活動。他們截獲向香港偷運物資的船只,襲擊零散英軍,刺探香港敵情,組織和鼓動香港島中國居民參加抗英斗爭。但是,這種零散的、無組織的由普通百姓組織的邊防注定與以入侵為目的、擁有時代武器的敵人無法抗衡。
3.軟弱的政府是造成近代中國的邊防有邊無防的根本原因
在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中,中國出現了許多愛國的將領和士兵,但腐朽的清政府沒有抵抗侵略者的決心,而幻想依靠外國調停以求和,最終導致慘敗。在1857年4月21日,在代理輔政司布里奇斯(w.T.Bridses)的指揮下,馬德拉斯土著步兵團特遣隊200名士兵渡海襲擊了九龍城迫使清交出抗英愛國人士,大鵬協副將張玉堂因拒絕被英軍劫持到了香港。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與無能,也進而說明主權的出讓,邊防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啟示
1.與時俱進的邊防理念做先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邊防思想的沉淀,就是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豐富其內涵。沒有思想的指引,就沒有行動的準則,也不會有發展進步。
2.雄厚的軍事力量做后盾。習近平指出,人民軍隊是保衛祖國和建設社會主義重要力量,按照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中國特色軍民深度融合強軍之路的整體思路,國防和軍隊建設呈現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
3.強大的國家是根本。國家是實現邊防的根本,有國才有防。國家的強大,從而有邊防的強大。所以,國家要成為實力強國。要堅持發展,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不斷夯實邊防穩固物質文化基礎,從而實現國家富強的實力強國。
參考文獻:
[1]厲聲.近代中國邊界變遷與邊疆問題[J].百年潮,2007,9:58.
[2]張其昀.黨史概要(第10冊)[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3:676.
[3]魏源.魏源集(下冊)[M].中華書局,1983,10:869.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1)[M].上海書店,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