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摘 ?要】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高校教育中,“價值中立”也體現著明顯的合理性和價值影響,但是其作用的發揮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有必要重新分析“價值中立”這個原則,促進其在高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教育;價值中立;挑戰;轉向
一、價值中立的內涵
“價值中立”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基于前人的理論提出的,最早源于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大衛·休謨認為實施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提出了“是”與“應該”的區別,認為我們不能夠由此簡單推論出“應該”與“不應該”的劃分。在休謨理論的基礎上,韋伯在慕尼黑大學的一場演講中提出“價值中立”,他在《以學術為業》中提出“價值中立”是一個方法論準則,我們應該在社會學研究中遵守這個方法論準則,在社會學研究中我們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任何人不能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衡量其他人和事。
馬克斯·韋伯認為,培養機構尤其是高校應該秉持“價值中立”,即可以對現象、事實、法則及其之間的關系做出判斷和分析,但是不能夠有好或者不好的評價,不能對個體進行政治的灌輸和信仰的調教;教育者應該做到“價值中立”,就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只教給學生事實和法則,不對學生宣揚主觀的信仰、政治偏好、價值觀念等,也就是韋伯所說的“講壇禁欲”觀點,意思就是教育者“不在講臺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將任何態度強加于學生”這種“價值中立”的態度。韋伯認為,教育者一味地灌輸知識,受教育者沉默的接受知識,沒有辯論,沒有批判,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教育者應該傳達給受教育者知識和方法論,但是不應該帶有主觀價值判斷,否則將會形成固定模式,失去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實行“價值中立”的方法論,一方面可以抵制強權約束,一方面可以擺脫學術干涉,能夠保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由,有利于教學和學習的自由發展,促進學術進步和科學發展。
二、“價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合理性分析
高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其德育教育不能采取簡單的價值灌輸,在一定時期和范圍運用“價值中立”的做法,會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促使他們樹立科學、積極的世界觀。所以,高校教育中適當運用“價值中立”原則,具有一定合理性。
第一,基于一定道德原則,進行學生的德育培養。不同時期,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會形成不同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觀。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價值理念也呈現出多元狀態,所以,在基于一定道德原則的前提下,要賦予學生空間,避免過多的強制和灌輸行為,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
第二,使用“價值中立”方法論,避免強制灌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重視情感教育,教育者要主動了解受教育者內心的主觀世界,通過合理的調節,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客觀訊息客觀地傳達給學生,拋棄權威主義和絕對主義,培養學生能夠正確進行道德判斷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養成。
第三,保持“價值中立”決定于大學生的群體特性。目前的大學教育,老師已不是主體,而是轉變為導演,就是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形成來源也較為多元化,加上信息時代各種井噴式的信息的沖擊,如果教師只是灌輸價值理念,反而會使學生反感,他們很難對此全部接受,所以,保持“價值中立”也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現狀的有效方法。
三、“價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的局限性
在高校教育中,“價值中立”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德育教育方面發揮了促進作用,但是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價值中立”無法應對西方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文化的全球化給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西方思潮的沖擊導致現時代存在著很多負面的價值理念,價值混亂、精神空虛等問題普遍存在,學校如果不能給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那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面臨威脅,學生的價值理念就會受到沖擊,可能造成道德水平低下,價值觀消極混亂的現象。而“價值中立”則不能解決這種問題,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帶來惡化。
第二,“價值中立”忽略了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學生的心智和品德都是有待于進一步塑造的,學校只能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的價值引導是必需的,而“價值中立”完全去除社會和國家倡導的正確引導,所以脫離現實,缺乏合理性。
第三,沒有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實施價值中立。因為“價值中立”這個方法論本身的特性,教育者無法準確把握“價值中立”的標準,也沒有成熟有效的方案知道“價值中立”的具體操作型和實施性。所以,要解決“價值中立”實行的可行性,就要建立可行的實施方案應對困境。
“價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的合理轉向
在高校教育中,“價值中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義,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和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將“價值中立”方法論運用到教育活動中值得探索,以更好地發揮“價值中立”在德育培養中的價值。
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中立”意識,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和勇敢表達。我國的傳統高校教育在學生紀律、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太嚴格,要求太多,欠缺對學生的理解,學生大多感受到的是約束和管制,所以教育者們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地創造好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有自由的環境進行表達,感受關懷和尊重。價值中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這種約束型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德育觀。
其次,把握“價值中立”的尺度,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價值判斷方法。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是不斷變化的,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要進行“價值介入”或者保持“價值中立”,正確的采取“價值中立”的方法論。并不是任何時候教師都應該保持價值中立,而是要把握好“價值中立”的尺度,既不對學生放任自流,也不對學生過分干涉,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價值抉擇不被尊重。如果教師可以把握好“價值中立”的尺度,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價值判斷方法,德育教育將會顯現出更良好的效果。
最后,深刻理解“價值中立”的涵義,幫助學生培養正確價值的選擇能力。保持“價值中立”并不等于任何價值觀都是可以被選擇的,這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違背。如今社會,信息開放化,價值多元化,學生可以從除了課堂或校園以外的很多地方樹立價值觀,學校的德育教育也會受到尤其是西方思潮的沖擊,如果大學生沒有建立價值選擇的基本能力,那么學校單純的價值觀培養也是難以有良好的收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校教育應該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付出更多資源,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決定了其必須努力完成這個任務,深刻理解價值中立的涵義,做好一個“價值中立”者。
總之,全面的分析“價值中立”的內涵,明確其合理范圍,在高校教育中恰當地運用價值中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然要更加理解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選擇自由,讓他們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價值中立”原則,維護和宣揚正能量,將真善美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道德觀念發揚光大。只有把握好“價值中立”的合理轉向,才能對高校的德育教育起到平衡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2]祝賀.韋伯的大學觀——《以學業為業》研讀[J].高校教育管理.2009(3).
[3]葉飛.“價值中立”的學校德育意義及局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
[4]馮東.高校教師的教學權力與“價值中立”[J].汕頭大學學報.2007(5).
[5]王海玲.淺析理解社會學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J].學理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