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在2015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排名中,上海以7%位列31個省的倒數第八位。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集體下滑,加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下文簡稱TPP)的談判進程也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如何進一步激發上海經濟的增長潛力和發展動力,是政府和專家正在考慮的問題。
上海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正面臨居民消費增長乏力、投資結構深度調整、海外市場持續低迷之勢,經濟增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加之此前資本市場的沖擊與波動,帶來了對上海經濟發生“斷崖式”下滑的隱憂。為進一步激發上海經濟增長潛力和發展動力,亟須通過深化市場開放,增強市場內源性的增長動力;實施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提高投資效率,加快產業升級;加大對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并適度提高出口對上海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三駕馬車”遭遇集體下滑
從消費需求看,居民消費增長乏力,消費者對整體經濟預期不樂觀。2015年第二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013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067元,同比增長3.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928元,同比增長4.5%;城鄉人均消費增長率均下探至2年內最低水平,與此同時,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也有所趨緩,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跌破8%,但仍略高于GDP增速。居民消費增長乏力或與收入增長下降及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期有關。
從投資需求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偏弱,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15年第2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05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一季度(3.2%)有所回升。分行業看,在過去的兩年里,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且為負,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基本為正,呈現“二退三進”態勢??梢灶A見,隨著未來投資于第三產業的資金不斷增加,在服務業“鮑莫爾成本病”的內在規律作用下,上海的第三產業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速度因產業結構快速調整而將進一步放緩。
從進出口需求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仍深受金融危機影響,外部市場復蘇緩慢,導致外部需求擴張乏力。2015年二季度累計進出口總額達13259億美元,增長率同比下降3.4%,進口和出口增長率同比分別下降1.7%和5.5%,同比增長率表現差于2014年,同2013年的低增長或零增長水平相當,表明上海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依然受制于國際市場,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仍處于金融危機后期,外部市場復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上海外部需求擴張能力受限。
基本研判與若干政策建議
上海經濟發生“斷崖式”下滑是小概率事件,“三駕馬車”運行仍處于正常波動范圍。
由于上海經濟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特征,海外市場復蘇乏力導致上海出口波動劇烈,是造成上海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盡管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出現了向下調整跡象,但在短期內,就消費需求而言,收入仍然是決定消費最主要的因素,收入增幅并未發生大幅下降,因此可以判斷消費需求的下滑應當是暫時性的,同消費者預期和對未來的信心有關;就投資需求而言,盡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趨弱,但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正在加快,符合隨著人均GDP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升級方向。因此,短期內宏觀調控的重點在于需求管理政策,平穩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引致的經濟減速。
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通過深化改革消除抑制消費的體制機制瓶頸。近十年來,上海消費需求占比逐步提升,最終消費率從普遍落后于周邊省份到全面超越,2013年達到57.9%,而且3/4來自居民消費,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24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2%左右。
這表明上海的消費率并不低,同時也意味著,上海消費率增長的空間已不大。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收入對消費的影響作用將逐步減少,而非收入因素的作用將逐步加強,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仍然具有決定意義。
春節海外奢侈品市場消費異?;馃?,透射出來的更為深層次的啟示在于,上海要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能力,就不僅要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如文化創意消費、互聯網消費、服務消費等,更需要進一步致力于消費環境的優化與改造,堅持取締“假冒偽劣”產品、堅決抵制“坑蒙拐騙”行為,堅定規范(服務)消費標準,重塑消費者信心。
與上海的國際大都市地位相符的最終消費率應當維持在65%左右,這意味著上海的消費需求大約還有7-8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
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通過簡政放權消除抑制投資的市場準入門檻。在當下發展階段,投資依然是拉動上海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不可偏廢,投資結構變化的內在動因在于資本流向更有效率的部門。
為此,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資本,提高投資效率,使等量資本推動更多的國民收入增加,應當成為上海投資需求政策調整的主導方向。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家根據資金的成本和可獲得性(金融體系及資本市場的效率)、投資項目的預期盈利性(生產成本及產品的市場需求預測),以及企業家承擔風險的意愿和能力(景氣預期及財務約束)對投資做出決策。
因此,建議目前投資需求管理政策的具體調整措施可以是:
第一,簡政放權,提高企業家特別是國有企業管理者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對企業投資決策的支配能力;
第二,深化開放,尤其是要加大對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在做好事后監管以及標準設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相關服務業領域的準入門檻,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與服務消費的市場匹配程度;
第三,鼓勵創新,通過稅收、金融等政策優惠,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新興業態領域開辟道路。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科創中心與“四個中心”聯動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從國際經驗看,在同樣擁有政府干預的發達經濟體中,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凈出口GDP占比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上海不到5%,這反映出上海在城市集聚與輻射功能覆蓋的范圍和力度上,均與亞洲的世界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提升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科創中心與“四個中心”的聯動發展,推動上海在航運服務、金融服務和服務貿易方面的世界占比,擴大對周邊腹地的影響力,特別應重視是在流量空間借助于“互聯網+”,實現城市功能拓展與經濟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