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云無心
鹽藻有啥用
文 _ 云無心

云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在多家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出版有科普系列《吃的真相》。
螺旋藻的忽悠尚未消除,另一種比螺旋藻還“神奇”的藻類—鹽藻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鹽藻素”“鹽藻膠囊”“鹽藻片”各顯神通,號稱具有治病強身等多種功效。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也批準了多個鹽藻保健品,它們似乎也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鹽藻制品到底有啥用?真的那么神奇嗎?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鹽藻確實有一些不同尋常的地方。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在幾十億年前就出現了。一般的生物對于生長環境多少有些要求,而鹽藻卻是吃苦耐勞的典范,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都能存活。之所以得名“鹽藻”,就是因為它可以在高鹽的環境中存活。動物吃了太多的食鹽會“咸死”,鹽堿地難以長莊稼,細菌在高鹽環境中也會脫水而死……鹽藻卻可以在海水甚至飽和食鹽水等高鹽環境中安居樂業。高溫、嚴寒、高酸、高堿等環境以及強光照射,都不能阻止鹽藻繁衍生息。
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商人們經常暗示“吃了它也可以增強生命力”。這基本上還是出于“以形補形”和“神奇之物必有神奇功效”的傳統思維,自然很不靠譜。就像吃了烏龜無助長壽,吃了豹子無助奔跑,吃了跳蚤無助跳高一樣,吃了耐鹽、耐寒、耐高溫、耐酸堿的鹽藻,絲毫不能降低你在這些環境中的不適,更不用說增強生命力了。
當然,這樣的類比其實沒有說服力。鹽藻到底有啥用,我們還是需要去看科學的研究結果。
鹽藻能耐高鹽,主要原因是其細胞內含有大量甘油。其他藻類、細菌或者動植物在高鹽環境中,細胞內外會形成巨大的滲透壓,外面的鹽要進去,細胞里的水要出來,而細胞內鹽的濃度增高,又會破壞各種酶的活性,最后細胞也就只能“含恨而死”。而鹽藻之中有大量甘油,一些種類的鹽藻在高鹽環境中,細胞內的甘油能達到干重的一半。當然,鹽藻還有其他的一些防御機制,比如通過細胞膜的“主動運輸”方式,把鹽分搬運到細胞外。
不管是甘油還是“主動運輸”的載體,都只對鹽藻有用。吃到人體內,也就是一些甘油和普通的蛋白質而已。指望它們增強體質,只是一廂情愿。
不過鹽藻的特殊之處中也有一種對人類有價值—積累胡蘿卜素的能力超強。胡蘿卜以胡蘿卜素含量高而著稱,而一些鹽藻品種在特定的種植條件下,積累胡蘿卜素的能力比胡蘿卜高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胡蘿卜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鹽藻要耐高溫和強光,也需要超強的抗氧化能力。所以,說鹽藻是“天然胡蘿卜素”的最佳來源,也不算過分。
胡蘿卜素更多是用于食用色素,以及在化妝品中作為抗氧化劑。它也可以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使得蛋黃和肉的顏色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這些用途的市場需求很大,學術界和工業界也因此熱衷于研究如何養殖鹽藻,比如篩選優質品種,優化養殖條件等。
不過這些用途對于中國消費者沒啥吸引力,保健品才是有“錢途”的方向。鹽藻中有相當多的胡蘿卜素以及其他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色素,還有不少蛋白質、脂肪酸和礦物質,只要選好實驗參照物,總是很容易做出“保健功效”來。比如用不含胡蘿卜素的食譜做基礎,添加與不添加鹽藻素的喂養結果就會出現明顯不同,也就可以宣稱科學研究證明鹽藻素具有某種功效了。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批準了幾種鹽藻保健品,功效成分都是以胡蘿卜素為核心的。胡蘿卜素被攝入人體后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也就是說,如果你缺乏維生素A,吃這樣的產品的確是有效的;如果你不缺乏,那么吃它就沒有多少意義。至少在監管意義上,那些“調節酸堿平衡”“預防和輔助治療某種疾病”的說法都是虛假宣傳,是要被追究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