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生
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開放發展是城鎮化轉型的內在要求
程春生
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開放發展是城鎮化轉型的內在要求,福建要優化對外開放環境,完善全面對外開放機制,加強全方位對外合作。推進省內城鎮之間的開放合作,加強與周邊省份的聯動發展,深化閩臺交流合作;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建立同東盟等沿線國家城市新型合作關系;構建新平臺,開拓新市場,創新外經貿體制機制,進一步密切與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
城鎮化;開放發展;福建
對外開放是福建省城鎮化轉型的內在要求,福建土地資源緊缺、發展空間不足,拓展自身發展空間將是福建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城鎮化建設中,加強對外開放是福建發展臨海型經濟,開拓空間資源,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福建要充分發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對外互聯互通作用和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用,加強對外開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福建開放合作機制,推進省內城鎮之間開放合作機制的完善,推進大都市開放合作機制聯動機制,拓展與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區域城市的合作。
一要促進省內一體化發展。城鎮化的對外發展,必將通過產業轉移、產業鏈配套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等方式加強全省在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互動合作,為全省經濟一體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要深化省內內對口協作機制,積極推動沿海與山區開展山海協作,實現山海聯動、融合發展。探索建立閩東北和閩西南的多層次合作機制,共同構筑戰略發展平臺,合作培育梯度發展、分工合理的產業群,做大做強福州、廈門、泉州等大中城市。加速福莆寧和廈漳泉同城化進程,打造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聯系更加緊密的福州和廈門大都市區,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和龍頭引領作用。
二要推進東南沿海聯動發展。圍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目標,以產業合作發展為平臺,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重點,以市場建設為紐帶,深化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的對接、合作,實現借勢發展目標。借助沿海大通道建設,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電子商務合作,共同打造產業發展平臺;共筑區域產業創新體系,建立人力資源、技術等合作平臺;以旅游、物流等產業的合作為突破口,加快福建與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合作,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消除行政壁壘,加快形成開放的大市場。
三要深化與內陸腹地合作。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集疏運網絡建設,共同打造開放型海路交通體系;圍繞建設“海上福建”的總目標,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構建完善的空港對接機制,加強空港客貨運合作,探索空陸海聯運模式,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完善合作服務體系,積極帶動內陸城市實現統籌發展。推進我省與內地城市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接,開展跨區域口岸合作,拓展港口腹地,加強與中西部地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接。
發揮福建獨特的對臺優勢,構建兩岸對接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與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深度對接,促進閩臺交流合作向縱深拓展。
一是培育兩岸交流交往平臺。以新城新區建設為契機,強化文化紐帶和感情基礎,深化民間交流,提升科教文化交流水平,積極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廣泛參與度、各方認同感的對臺交流品牌。以閩臺青年交流為主題,精心舉辦海峽青年節,打造最受兩岸青年歡迎的活動品牌。打好親情牌,深化兩岸同根同源主題,大力推動文化交流,進一步做強船政文化、兩馬同春鬧元宵等文化交流品牌。發揮“海交會”作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重要平臺作用,擴大商品交易,提升海交會品牌效應。
二是建設便捷高效的直接往來樞紐。充分利用我省與臺灣之間的地理區位鄰近、五緣相通優勢,努力將我省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往來、直接“三通”的便捷高效的綜合樞紐。
三是拓展產業合作平臺。拓寬對臺產業對接合作領域,把握臺灣地區最新產業轉移機遇,探索閩臺產業合作新模式,推進與臺灣產業深度對接、融合發展。加強與臺灣行業龍頭企業、百大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合作,促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臺商投資區發展,形成產業對接集中區。以臺灣農民創業園等為依托,加強與臺灣現代農業的對接合作;以臺商投資區為主要載體,主動加強與新竹科技園區對接聯系,承載臺灣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深入推進閩臺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對接融合,吸引臺灣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優勢現代服務業來閩投資。深入開展與臺灣在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合作;積極引進臺灣大型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打造海峽西岸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產業基地;加快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合作,依托閩臺文化創意產業園,構建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重要聚集區。
深化福建對外開放,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打造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重要支點。致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探索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加快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依托保稅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
一要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重視用好僑力資源,挖掘潛力,讓更多的海外華僑華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拓展發展空間;主動對接閩籍重點僑團、僑商,吸引和鼓勵僑胞投資發展新興產業。充分利用我省的港航資源優勢,重點推進與東盟國家港口城市對接。推動福州、廈門成為進口東盟水果、水產品集散地,加快建設馬尾“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加強與印尼等東盟國家的合作聯動,積極發動民營企業參與,探索建設一批雙邊、多邊合作的經貿合作示范園區。積極爭取福州、廈門保稅港區實行“第二船籍登記”為藍本的“保稅登記”政策,允許中資外籍船舶在福州、廈門保稅港注冊。推進與印尼等東盟國家的友城建設,推動建設一批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和留學生基地。
二要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城市對外開放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新的空間和新的平臺。要依托我省電子、石化、機械裝備等主導產業,建成若干個產業集群。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積極引導自主創新性強、低污染、低能耗的國內外企業到我省投資,重點投向先進制造、現代農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鼓勵跨國公司來閩設立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抓住后金融危機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進一步放寬投資準入標準,依托市場和人力資源優勢,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拓展現代服務業等新的合作領域,推進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
三要構建對外開放新平臺。發揮福建口岸對外開放的優勢,利用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優勢,吸引外資參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大物流。推動港區一體化建設,用足用好廈門和福州保稅港區政策,向腹地延伸保稅區的部分功能,構建陸路物流網絡體系。整合各類園區,對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問題進行統籌協調,改變當前各發展區域間功能定位重復、相互惡性競爭等現象。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等重點區域的開放合作為載體,合理有序地進行開發,大力發展臨港工業。與周邊地區配套發展、互補協調,大力引進區域性、國際性的組織,發展國際商務會展,構筑開放合作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