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中國共產黨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經驗研究
魏婷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中國共產黨從創建至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始終存在著怎樣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高度重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兩者關系的科學認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是:要辯證的看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批判的借鑒和吸收資本主義一切文明成果;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理論基礎,堅定“兩個必然”的信念;在和平發展主題下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驗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問題,也是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歷史表明,中國的革命、建設到改革的歷程,無論成功與失敗,都與能否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息息相關。在這一問題上,我們黨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面臨機遇和風險,總結、借鑒這些經驗教訓,對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一方面,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其最終要取代資本主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必須大膽的借鑒和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二者有相互聯系的一面。
建黨初期,革命黨人還沒有認清中國的國情,對資本主義存在排斥傾向,也犯過許多教條主義錯誤。黨的一大綱領提出“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等,即要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發生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不切實際地要求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中國革命的對象,這一錯誤完全拒絕對資本主義認識的辯證唯物的立場。后來毛澤東提出民主革命的相當長時期內不能消滅資本主義,不能打擊資產階級,應該從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的關系上來看待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現在的中國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的,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①在中共七大報告中也指出了資本主義是有革命性的,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將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區分開來,黨還將“保護民族工商業”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經濟綱領之一。總的來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在毛澤東的指引下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基本是正確的,即使是在黨的錯誤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時候,也能從實踐中學習,及時的糾正錯誤。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前,黨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總的來說是清醒的。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不能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1953年,黨發動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由原來利用、限制對資本主義的政策,走向改造消滅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毛澤東提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主張,這是毛澤東對探索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一切國家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②遺憾的是,隨著反右斗爭的擴大化,這些思想在實踐中沒有很好的實施。文化大革命發動以后,黨對資本主義采取了全面批判和否定的態度,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處于水火不相容之中,給中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這次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對待資本主義不能完全的排斥和否定,從而強調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關系,忽視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繼承與合作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了我們黨在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問題上的錯誤認識。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不僅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對立,而且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還存在著繼承和借鑒的關系,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歷史已經表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的觀點全面地認識資本主義,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取得順利地發展。
我們要建設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就必須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不高,面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指出,不僅要學習和借鑒蘇聯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還要向資本主義學習。毛澤東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明確宣布:“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③這就要求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了要充分借鑒其文明成果的思想,他認為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不論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都可以用,要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二者關系的認識是鄧小平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最重要的理論成果,他將市場經濟從資本主義制度中剝離出來,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1992年春他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④并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使人們從抽象的姓“資”姓“社”的爭論中擺脫出來,為大膽學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論武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國家統一問題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上,一國兩制既是解決一國范圍內歷史遺留問題的成功典范,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共存與合作的有益嘗試。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特征進行了新的闡述,強調了社會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分析了當今資本主義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和缺陷。并通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從而堅定了人們對于“兩個必然”的信念和信心。
在此基礎上,江澤民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做出了新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強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只有倡導不同制度的國家在相互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取得勝利。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四個如何認識”,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斗爭帶來的影響。這“四個如何認識”歸根到底是要求人們深化對科學社會主義“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思想的認識,強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人類歷史發展總趨勢。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上了新的起點,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科學發展觀,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倡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依存、共同繁榮。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講話中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并提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12字精神”。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也多次表示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指出“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⑤這就意味著中國在處理與資本主義各國的關系上,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的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1]孫進等.《鄧小平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問題的基本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6月.
[2]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毛澤東研究》,2011年卷.
[3]黃玲麗.《論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歷程與基本經驗》.《黑河學刊》,2012年7月.
魏婷,女,漢族,1992.1.6,甘肅徽縣人,2014年畢業于隴東學院歷史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現西北民族大學14級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②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1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⑤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N]. 人民日報,2013-03-20.
本論文為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資助.項目號:Yxm20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