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平(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2)
我國體育教育功能的異化性缺失與對策分析①
郭瑞平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新鄉453002)
摘 要: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的功能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反映?,F代社會中體育教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但體育教育的功能卻出現了一系列缺失性問題,導致這種缺失的原因是體育教育的功能出現異化,這種異化性缺失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方面的缺失。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對體育教育在功能上的異化性缺失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歸納出這些異化性缺失的外在集中體現和成因,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以期為我國體育教育功能的正確行使提供參考和依據,保證我國體育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育功能異化缺失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體育教育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體育教育的功能在各個時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體育教育的內涵越來越豐富,理應與之和諧共興的體育教育的功能卻未能與時俱進;相反的,體育教育的功能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弱化,特別是異化的現象,使我國體育教育陷入了步履維艱的境地。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研究我國體育教育的功能問題并探討相應的對策具有時代意義。
異化是哲學概念,它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一種描述。在體育領域里,由于科技的發展和體育商業化、職業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科技的過分依賴和對金牌的狂熱追求導致了競技體育的異化問題尤為突出,而體育教育方面的異化問題比較隱蔽,較少受人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教育的功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勢態,更加豐富的體育文化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體育教育朝著主流方向發展的同時,一些悖逆初衷的怪異現象也在暗流涌動中滋生,如體育教育淪為單純運動技術的傳授、青少年體質狀況每況愈下、體育教育的美育功能發生扭曲等。
根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體育教育的異化可以認為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體育產生的與自己本性相敵對的產物,這種產物反過來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體育教育功能的異化性缺失是指體育教育在行使其功能的過程中出現相對立的附屬產物,這種附屬產物在影響體育教育功能正常發揮的情況下,導致其功能出現異化,背離初衷,最終構成了體育教育功能不完整性的異化缺失。
2.1目標功能的異化性缺失
體育教育的功能首先應體現在教育功能上,然后才是運動技術的習得。運動技術習得是手段,而教育則是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但在體育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忽視體育教育的本質即教育功能,而是將運動技術習得這種手段作為體育教育的目標視之。于是在我們的體育教育大綱中,都是以運動技術習得為主要內容,體育教育的本質功能則被淡化于“在實施運動教學的過程進行”中,久而久之,作為手段的運動技術習得被反復強化,客體地位攀升,逐漸取代了主體地位的教育本質功能。這種“手段”取代“本質”的客觀現象,其成因復雜,但不能不說是體育長期難以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體育教育的教育本質目標被習得運動技術之手段所代替,體現了體育教育目標功能的偏離,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解釋,就是體育教育的目標功能被異化為手段,失去了它本質意義上對人的培養,給人們造成蒙蔽,使假象掩蓋了真理,進而導致目標功能的缺失。體育教育功能目標的異化缺失會從本質上改變其發展方向和軌跡,須及早糾正,保證體育教育的良性發展。
2.2健康功能的異化性缺失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的數據顯示,近二十年來,青少年的體質狀況呈下降趨勢,雖然國家制定了很多政策來改善這一現象,但收效甚微。青少年中存在的體質問題主要集中在: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于停滯,耐力素質低谷徘徊等方面。而在原因分析中,除了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改變、升學和考試壓力增大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體育教育不能按規定嚴格實施、教學質量降低等因素也尤為重要。
培養受教育者擁有健康的體魄一直是各級體育教育部門的宗旨,但在多方努力下,何以青少年的體質還如此讓人擔憂?究其緣由,是體育教育的健康功能出現了問題。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由于活動空間有限導致課外活動時間和課間操都只是小范圍的跑步,體育課中主要從事那些與中招加試相關的練習,體育老師在“安全第一”指導思想下過度考慮學生的人身安全,將那些能夠鍛煉孩子堅強、勇敢品質的項目悉數砍去,體現了學校體育教育中對安全教育的曲解和異化問題。家庭中的體育教育也被智力和特色教育擠在一邊,家長又擔心孩子累著,導致孩子的飲食越來越好,而體質卻毫無起色。社會體育教育的力量相比更為微薄,且我國社會健身措施還不盡完善,為青少年提供的場所和幫助就更為欠缺。體育教育的突出功能就是保障參與者的健康,但是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使這種最基本的健康功能也發生了變化,運動量過小,運動強度大幅降低,對“快樂體育”指導思想的曲解,使得體育教育的量度未達到,因此其健康的功能也發生了異化缺失。
2.3美育功能的異化性缺失
體育教育同時還是美育的重要途徑,體育教育不僅可以塑造健康美,而且可以塑造心靈美和行為美,并使三者在運動實踐中得到完美的結合。運動中的形體美、動作美、節奏美、服飾美以及行為美都會給受教育者以強烈的美感體驗,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與高度升華。體育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方面的作用是獨特的、具體的,有著極強的實踐性,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以往我們看到的運動參與者身輕如燕,體形健美,從內到外散發著自然、健康的美,而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導致體育活動本身美的發展方向發生偏離,誤導人們遠離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美。在學校體育教育中也出現一種怪象,無論男生女生上體育課時穿牛仔褲的占相當數量,女生還穿高跟鞋,披長發,完全不是體育運動該有的著裝打扮,這種看似“美”的情況實際暗藏了許多隱患,極大地影響了參與者活動的幅度和靈活度,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運動損傷,原本那種體育服飾美則不復存在。這種體育運動服飾美的異化和運
動技術習得過程中的異化反映了美育在體育教育中的缺失,這種缺失并非運動中完全沒有美的體現,而是社會思想觀念的異化造成的人們對運動中美的體驗的異化,體育教育原應體現的美育功能出現異化性缺失。
2.4技術傳承功能的異化性缺失
體育教育除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還要完成技術傳承的歷史使命,使得體育運動項目技術能夠百年傳承,源遠流長,正是因為體育教育的這種功能,才使田徑、各種球類運動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仍然長盛不衰、代代相傳。
技術傳承是體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教育為終極目標傳授技術,從手段到目的,技術的傳授是體育教育的外在表現形式。然而在各階段的體育教育中,家庭體育教育徒具熱情,缺乏專業知識,社會體育教育的效果較差,因此,正規、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被寄予厚望,但是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存在的異化現象也嚴重影響了技術傳承的傳播,如體育的地位始終得不到重視,中學一周兩次的體育課多用來應付體育加試,大學一周一次的體育課更無法保證技術練習的時間,“安全第一”顧慮下使得體育教師畏手畏腳,課外體育活動形同虛設,兩操不能系統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又禁錮著許多活動實施者,師生關系的異化也使教師在評價時顧慮頗多,導致技術的習得效果極差。因此,體育技術傳承的功能即使只是手段,但這種手段也存在著異化性的缺失,這與整個社會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牽一發則動全身。
2.5文化功能的異化性缺失
體育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體育教育最主要的社會功能。體育教育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既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又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和和諧社會,對人的社會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體育教育是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教育,可以使人們掌握體育保健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體育文化代代傳承。我國在體育方面則多表現在關注體育賽事中的金牌數,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體育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隱性的、更高層次的內涵體現,只有通過良好的體育活動的組織、各級體育活動競賽的進行來達到潛移默化的傳播。而現實中,國家對金牌的強調、社會風氣的偏頗、父母對孩子成功的期待,都導致了體育活動中無處不在的明爭暗比,文化的深層追求卻被漠視,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實踐操作中追求的則是量化的實體,即活動舉辦的規模和形式,追逐的只是獎牌的多少和名次的高低,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幕后操縱、采用不道德手段獲取利益,使活動和比賽流于形式,充滿功利色彩,這種現象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的本意,喪失了體育文化傳播的初衷,是為體育教育文化功能的異化缺失。
3.1清晰體育教育的功能目標是教育
體育教育的目標決定了其功能和發展的軌跡,突出體育教育的教育本質,是保證體育教育區分于其他體育活動的根本,是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體育方面的突出貢獻,所以,使體育教育的教育本質清晰化,從源頭助力,避免舍本逐末。
3.2從制度上保證體育教育落到實處
有關領導首先要引起重視,從制度上保證體育教育能落到實處,同時提高體育的社會地位,體育教育的實施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每一級別落到實處,目標不變,形式可多樣化,確保一絲不茍地完成體育教育的任務,才能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
3.3加強正確體育審美觀的宣傳
體育教育傳授者應以身作則、正確理解體育美育功能的價值和意義,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大力宣傳正確的體育審美觀,使體育教育過程發展成為展示美、傳播美和創造美的具有良好情感體驗的過程。
3.4重視技術的習得與傳承
體育運動技術的習得是體育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只有借助這種載體才能保證最終的結果,尤其是人們對終身體育的廣泛認同要求所習得的運動技術必須規范、有效、扎實,所以,在強調體育本質目標的同時,技術的傳承功能同樣需引起重視。
3.5尊重體育教育規律,體現體育教育的文化功能
體育教育中應強調和諧、平等的參與和公平、友好的競爭,任何違背體育活動規律和體育道德的行為都應該被禁止,尊重體育教育規律,養成良好的體育參與習慣,培養受教育者良性發展的身心素質,體現體育教育文化功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文廣.我國體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6):7-11.
[2]李世宏.學校體育倫理的內涵-缺失與重建[J].體育學刊,2010,17(8):51-54.
[3]田榮和.體育的工具性異化與人性化復歸[J].體育學刊,2005,12(4):12-13.
[4]李新建.體育教育的誤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5):3 4 -3 6.
[5]胡飛燕.現代學校體育功能多元化擴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6(3):66-68.
[6]杜成林,曹偉.體育教育中美育目標的構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1):85-86.
作者簡介:①郭瑞平(1979—),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a)-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