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策 謝雨池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吉林 132002
論述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劉文策 謝雨池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吉林 132002
人們常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快捷、舒適,也存在著較大的危險、隱患。網絡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網絡的應用也起到了雙向作用。給教育工作帶來豐富成果的同時,也為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和挑戰。本文中,對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研究,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有實施價值的應對措施。
網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件事情往往具有雙面性,無法從局部角度來進行評判。網絡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下面我們將對機遇與挑戰的具體內容進行闡述。
1、機遇
1.1 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網絡作為一個全新的信息載體,擁有著各個領域大量的資源信息,同時也開拓了利用網絡技術進行信息傳遞的信息傳播方式。這一種傳播方式的應用,使信息資源實現了一體化、全球化的傳播模式,大大的方便了信息獲取途徑。此種方法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較為顯著的幫助,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對知識的獲取和吸收,并且具有操作簡單、時效性強的特點,促進學生的主體互動熱情,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1.2 教育方式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無非是“一人講,眾人聽”,注重的是集體受教的表現,并沒有對具體個人的受教接受程度進行關注。網絡教育的出現,一改傳統教育“大鍋飯”的教育方式,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中的遠程教育網絡,實現教育的公平性、開放性和平等性,使學生通過網絡教育平臺,對思想政治以及網絡計算機應用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也鼓勵學生提出意見。網絡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更能增加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對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3 學生生活和成長方式的改變。據調查,網絡應用中通信、信息獲取、聊天、軟件、游戲、購物占據著主要的比重,相關的網絡文學、交友、旅游等形式的出現,更是為網絡內容增添了不少靈動因素。學生通過互聯網操作,獲取他們需要的知識信息,同時也是他們生活和娛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已經成為當今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且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學校作為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要利用好這以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互聯網信息中,對學生采取信息化的思想教育。另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讓家長隨時獲取學生的相關情況,這樣對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種安全保障。
2、挑戰
與機遇同時存在的,是網絡環境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巨大挑戰。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帶有著不同的價值指向,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對信息的選擇范圍也變得寬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思想,這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2.1 網絡的多元性。網絡作為當今時代中最大的信息載體,包含著眾多領域中的各種信息類型。學生對互聯網進行操作時,由于學生擁有主動獲取信息的自由權利,很難對獲取的信息范圍進行控制。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模式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被學生所接受,甚至遭到抵制,給學校的教育導向和權威性帶來了威脅。
2.2 網絡的虛擬和隱蔽性。網絡存在的虛擬和隱蔽性,是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都在關注的問題。由于網絡中的信息類型包羅萬象,學生對虛擬的網絡世界較容易被吸引,甚至無法自拔,甚至開始逃避現實,拒絕與他人相處,性格變得孤獨冷漠,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還有一些學生,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在網絡上肆無忌憚的宣泄和放縱自己的行為,做與社會道德規范不符言行,也對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2.3 網絡的全球性和開放性給教育內容帶來的挑戰網絡是無國界、無種族的。網絡信息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但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既有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無益、甚至是有害的信息,既有進步的信息,也有黃色、甚至是黑色反動的信息。以致于模糊道德是非觀念、淡漠政治觀念和信仰、淡化民族和國家意識,迷失前進方向,甚至出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沖突和偏移的現象。
1、更新觀念,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1.1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是信息網絡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21世紀是信息網絡的時代,高校學生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和支持者,他們的學習、生活無處不刻上信息網絡時代的烙印,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隨著信息網絡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2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者的角色面對席卷而來的信息網絡大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超前意識、現代化意識和網絡意識。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要從原來傳統教育的灌輸者、說教者,轉變為網絡傳播的引導者、監控者。既傳輸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緊跟信息網絡時代的潮流,做到既不強行說教,又積極提供引導,做學生的網絡信息導航員。
2、完善機制
加強網絡環境建設科學的管理機制是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這種機制應該是學校監督、制度規范、技術控制、網絡互動、學生自律的結合。只有多頭并進,齊抓共管,協調管理,才能創建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促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2.1 學校監督“穩定壓倒一切”,維穩工作是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網絡安全是高校維穩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工作,盡快成立學校各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監管全校網絡安全工作,并相應地給予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成立以學校、二級學院、年級、班級、宿舍為主體的網絡信息安全小組,層層落實責任制,定期召開協調會,溝通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并盡快給予解決。
2.2 制度規范學校網絡中心、各子網站、二級學院都要層層制定相關的網絡管理規章制度,制定文明上網公約,規范網上程序,使網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行制度上墻,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力求用完善的制度去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對學生實行有效的他律。
3、優化結構
加強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教育工作者信息網絡素養,建設一支符合信息網絡時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大的組織保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的戰斗力根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由輔導員、專職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專任教師、學生干部、各網站負責人等組成的網絡輔導員隊伍。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對學生的網絡操作進行規范,引導學生正確、自覺的遵守網絡安全規定,對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進行拒絕和抵制,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1]楊振權.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0).
[2]安廣興.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J].職業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