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菁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
淺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施行中的幾點問題
陸菁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法律法規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在我國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機制與教育機制逐漸完善的今天,未成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便是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措施之一。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
一直以來,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我們都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始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以此為前提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即通過技術性操作嚴格限制未成年人犯罪記錄被查閱(而非完全消滅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使得未成年人重新踏上工作、學習的道路時,不被打上標簽、不被社會所歧視。
(一)封存對象。
犯罪時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二)封存條件。
1.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2.檢察機關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案件沒有經過法院判決的。(三)封存內容。
未成年人發生犯罪事實的信息。
(四)封存效力。
1.限制查詢。指被查詢時給予“無犯罪記錄”的答復,而非將犯罪記錄在司法檔案的記述載體上簡單地予以消滅。
2.刑事法律后果不變。行為人在法律上仍視為犯過罪的人。
3.封存效力持續原則。有關部門在查詢之后,對于原有犯罪記錄仍保持封存狀態。
4.前科報告義務免除。指行為人在升學、就業時免除報告“前科”的義務。
(五)封存機關。
案件從偵查到執行,中間歷經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監獄機關、司法機關及社區。
(一)《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第二款:“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可見,被封存的犯罪記錄只有在兩種情況可以被查閱,一是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一是“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而現行有效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公務員法》、《教師法》等法律對招聘人員就業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性規定,很顯然,該些法律都屬于《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五條中的“有關單位”、“國家規定”。也就是說,在報考這些單位時,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即使被封存,仍將無法從事上述法律規定的特定職業。故筆者認為,對《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五條中的“有關單位”應該做嚴格的限制規定和縮小解釋。而對于“有關單位”以外的單位要查詢的,司法機關均給予“無犯罪記錄”的答復,從而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就業權益。
(二)《刑訴法》第二百七十四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第二百七十五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從以上法條知悉,我國關于刑事案件不公開審理,界定未成年人的年齡是以“審判時”年齡為準;而對于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界定未成年人的年齡則是以“犯罪時”的年齡為準。然而,眾所周知“犯罪時”和“審判時”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的。例如:甲17歲時犯罪,審判時已經20歲了,判處三年有期徒刑,案件不涉及國家秘密,不涉及個人隱私,那么根據刑訴法第二百七十四條應當公開審理該案;而根據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該犯罪記錄應當被封存。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已公開審理的案件最后又要封存保密。因此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各司法機關在辦理刑期可能是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未成年人案件時,應當注意保密,法院的審理則應當一律不公開進行,絕不能機械地按照刑訴法二百七十四條中規定的是否公開審判以“審判時”被告人的年齡為標準。
(三)犯罪記錄被封存了,這個犯罪記錄是否作為以后犯罪的一個“前科”的對量刑的考量,答案是肯定的,我國立法規定的是犯罪記錄“封存”,而非犯罪記錄“消滅”;且依《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五條可知,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可進行查詢。也就是在說司法機關需要了解罪犯的“前科”,從而對新罪量刑予以考慮。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保護未成年人領域的一次巨大進步,但與國際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仍有一定差距。就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中的問題,筆者在這里有幾點關于如何完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設想,如下:
(一)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范圍擴大到所有未成年人,才能更有效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
(二)關于成年之后再犯的,未成年時的犯罪記錄是否應當被開啟。有學者認為這樣的人“改造”不成功,不值得刑法保護,理應開啟。但筆者認為,不論是從封存制度的持續原則來說,還是從挽救一個人,給予回歸社會的角度來說,都應當堅持保密犯罪史,一個被打上“罪犯”標簽和一個被打上“少年罪犯”標簽的人,顯然社會評價會有所區別,一個“自小就犯罪”的罪犯和一個普通罪犯相比,其心靈必然會受到更為嚴重影響。
(三)根據“從舊兼從輕”的刑事法律原則,可有條件的“溯及既往”,無論犯罪時新修改的《刑訴法》是否生效,只要符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條件的,法院應當進行卷宗全面整理,主動啟動封存程序。
(四)設立前科消滅制度,并設立完整的消滅程序,包括程序的提起、審查主體、審查內容、裁決形式、裁決的執行和撤銷等。
除了制度的完善,更重要是制度的執行,人權作為每個人應該享有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權利,其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世界文明發展的程度。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體現了我國法律體制對于人權的保障,也是我國法制體系進步的標志,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未成年人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極,國家若是僅封存犯罪未成年人的前科記錄而并不輔之教育措施,那么犯罪記錄封存的意義就不能充分發揮。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最大程度地保護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