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蕓,周銀梅,納文霞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寧夏 銀川 750002)
“查對制度”是20 世紀50年代初,由我國護理專家、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黎秀芳教授和張開秀主任提出的,在全國推廣沿用至今[1],它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的前題,是維護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大量臨床查對出錯實證反映,其原因主要是護士查對意識與查對行為習慣未形成,但在輸液時“三查八對”由護士獨立完成,缺乏監督,不能確保輸液核對的絕對安全。國內一項研究顯示,與用藥安全有關的缺陷占所有護理缺陷的33.5%[2],吳蘭芳等[3]統計得出護理差錯多發生在患者用藥方面,輸液類差錯占首位。我院婦科、產科設置在一個病區,床號排序均有1~20號,輸液過程中稍有不慎可能會發生液體輸錯,自2012年嘗試在“三查八對”的基礎上增加“兩確認”內容,實施效果滿意。作,將婦科輸液的患者分為試驗組按“三查八對兩確認”進行操作。
1.2 方法 依據護理部制定的靜脈輸液執行標準,包括護士的著裝、語言、穿刺方法、告知內容等,對照組查對方法:“三查八對”,具體流程:第1 步,護士衣帽整潔,洗手,用物準備齊全,核對醫囑,核對并評估患者,告知輸液目的,詢問藥物過敏史,患者愿意配合并囑排尿,病房環境整潔、安靜。第2 步,在治療室查對所輸液體信息上標注的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藥物的有效期,對光檢查藥瓶內是否有絮狀物、瓶身有無裂痕、有無變質,核對完畢進行藥物配置,推治療車至病房第2 次核對患者身份。第3 步,與患者溝通到位,選擇合適的靜脈,準備輸液貼膜,所輸液體排好空氣。第4步,第3 次核對患者身份,再次檢查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藥物的有效期,消毒皮膚,提示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進行靜脈穿刺。第5 步,妥善固定穿刺部位,最后一次核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藥物的有效期,告知患者輸液期間的注意事項,協助患者躺臥舒適,在電子版輸液執行單上記錄輸液時間并簽名。
試驗組查對方法為“三查八對兩確認”。操作流程對照組不同之處在于進行到輸液流程的第4步和患者核對身份后,需要做到如下溝通:“× ××您好!為了保證您的輸液安全,請您認真配合我,我會將今天的靜脈輸液用藥逐一告訴您。護士將電子版輸液執行單上的用藥情況仔細告知患者,并將所要輸注的液體告知患者,請患者核對姓名、住院號、藥名,核對無誤后在輸液執行單及液體瓶身上粘貼的機打信息標簽空白處均簽名確認,護患雙方核對無誤后進行靜脈穿刺,其余流程同對照組。要求患者每瓶液體信息標簽均要簽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婦科、產科患者輸液的操作時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操作時間從靜脈穿刺成功開始到下一次按壓呼叫器(更換下一瓶液體),由責任護士記錄于輸液本上。不良事件的認定標準為輸液穿刺完畢后發現的任何一項查對失誤及與查對有關的患者及家屬投訴,認定為一次不良事件。
1.4 患者輸液滿意度評價標準 護士服務態度好,靜脈穿刺一針見血,輸液體位舒適,健康教育到位,出現問題時護士能及時解決。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和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平均操作輸液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2 組患者輸液不良事件發生率情況比較

表2 2 組患者輸液安全滿意度情況比較
給藥錯誤是我國醫院靜脈輸液中存在的兩大問題之一,也是引起護患糾紛的常見原因[4]。護理人員應轉變思想觀念,能夠認識到該查對方法的意義,而并非增加工作量。主動意識和責任心增強,通過仔細到位的查對,提高護士在查對時的注意力,促進護患溝通,詳細告知患者輸液治療情況,一方面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患者的積極參與也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減少了輸液差錯的發生,提高了查對效果,為醫患關系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有效落實了查對制度。汪四花等[5]提出強化核心意識,將“你做好三查七對了嗎”等警示語用紅色字體制作警示卡貼于電腦桌前、治療室、執行本封面。雖然查對制度人人知曉,但在實際過程中常發生查而不對,查不全面或者查對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護理人員過分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忽略查對制度,或依賴于上一班查對過的僥幸心理;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可能因為工作繁忙,不能連續性的專注于查對,忙中出錯,遺漏了查對這一關[6],“三查八對兩確認”在查對環節除了與患者的問答查對,通過患者的有效參與,本著對自己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確保了環節的安全,有效的落實了查對制度。減少了糾紛的發生。雖然護士更換每瓶液體時都要給患者進行告知和在輸液執行單上簽名,但仍會有患者記不清自己所輸液體,疑惑某組液體未給予輸注,通過在“三查八對”的基礎上增加的請患者確認的環節,患者對所輸的每組液體簽名確認,加深了印象,再者因需簽名確認,患者的查對更加仔細。
正確、嚴密的實施護理查對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手段[7]。美國患者安全研究專家卡羅爾·基歐漢研究發現,護士管理的患者數太多、超負荷工作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8],“三查八對兩確認”可以有效地落實核查制度,提高查對效果,保障輸液的安全性,減少輸液差錯,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跡不清,無法辨認;年輕護士溝通不到位,患者不愿意簽名確認;患者以往輸液或住院經歷并沒有參與查對簽名這一環節,自身觀念未轉變。
[1]陳易一.輸液查對流程在預防護理差錯中應用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 (5B):63-67.
[2]雷澤秋,何方,周寧.臨床用藥護理安全管理的做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 (3):207-208.
[3]吳芳蘭,應燕萍.154例護理差錯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國護理管理,2008,8 (3):61-63.
[4]張建中,陳曄,吳永佩.臨床靜脈給藥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 (2):15.
[5]汪四花,林芬,沈國霞.品質管理活動在病房用藥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 (1):60-61.
[6]楊卉,黃金.患者身份確認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8,8 (1):50-52.
[7]劉光維,劉麗萍,趙慶華.“雙向查對”制度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 (4):913-914.
[8]胡素容,章俊梅,胡慶新,等.影響護理給藥查對制度正確執行的相關因素研究[J].西部醫學,2012,24 (9):181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