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志副主編。曾出版《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等多部專著。
今年九月的《美文》刊登了“漢風·孔子學院散文專刊”征稿啟事。從本期開始,專刊就與讀者見面了。這期專刊,我們從征集到的大量稿件中選取了佐治亞州立大學孔子學院王靜老師的《我的方向是西部》和三篇博士留學生的作品,分別是泰國楊美英的《通天的大道 九千九百九》,伊朗薩拉的《“蘇布拉赫,你的鞋子在哪兒”》以及意大利樂安東的《中國古人的“笑點”》。
后三位作者的作品,原文均是根據征稿啟事的要求以母語寫成,隨后又自己翻譯成中文的,這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挑戰。因為,在今天的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中,我本人在嘗試一種保持“原汁原味”的翻譯。也就是說,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字、詞、句和語法結構,當然是使用漢語(目的語)的,要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但是語言在整體上要保留母語的散文風格和它自身的文學性,讓讀者能體會到外國人母語的散文“味道”,也就是寫作風格。這就像音樂,讓人一聽就能分辨出是西班牙風格、俄羅斯風格,還是阿拉伯風格……
可以說,這是翻譯的一次革命!至少是“文化翻譯”觀念的一次創新。而在過去,由于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不如今天這樣充分,翻譯一般會看重將母語的文化味道向目的語的文化味道“靠攏”或“遷移”,所以,常常會有“失真”或“變味”的情況出現,針對留學生的翻譯教學也主要提倡和強調“讓讀者看不出是外國人寫的”。以前,學漢語的外國人少,不知道他們的母語作品翻譯到了中國變成了什么樣,現在學漢語的多了,看到他們母語的名著翻成中文后,每個字都認得,但整部作品卻不知所云,這就是“失真”或“變味”的翻譯。我曾經遇到過一位母語是西班牙語的譯者。他告訴我,以前學習英文,發現英文版的《堂吉·訶德》與原文差距很大,有明顯向英語國家文化習慣靠攏的傾向,后來他學習了中文,發現無論是從西班牙語版翻譯來的中文《堂吉訶德》,還是從英語版翻譯來的《堂吉·訶德》,都存在同樣的問題,西班牙人生活的文化“味道”喪失殆盡,有的章節甚至蕩然無存,最后好像只讓中國讀者看到了一位像孔乙己一樣可笑的“大戰風車”的人。
但愿熟悉泰語、波斯語或意大利語的讀者,能從本期專刊中讀出中國散文和國外散文不同的風格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