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冉樂
目前一線城市快速回暖,二三線城市相對沉寂,部分三線城市仍在“冬天”,未來區域分化會更加明顯。
2015年過半,我們不僅經歷了上證指數從3350點到5178點再到3795點的過山車行情,也共同見證了樓市由冷變熱的“奇跡”。
光耀地產卷入資金鏈危機,融創收購佳兆業,地產股再融資閘門敞開……2015年上半年全國樓市唱起了“冰與火”之歌。
這種“膠著”狀態正被近期席卷一線城市的購房熱打破,并且購房熱潮已開始向1.5線城市蔓延。不少人在股市中碰了一鼻子灰,遂將目光投向樓市。
這只是當前樓市回暖的一個縮影。6月2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約65666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15萬平方米,這是本輪樓市調整以來,商品房待售面積首次減少。同時,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下跌幅度同比、環比均收窄,房價穩步上漲的城市個數增加,且最高漲幅均創新高。
隨著供求結構逐漸改善,加上近期A股暴跌,樓市的回暖比預期來得更快。去年底,著名經濟學家郎成平在成都演講時曾談道,房地產仍是最保值的,買房須堅持幾個原則,比如學區房、剛需房、地鐵房等。
進入6月份,國內前30強房企藍光地產在成都14個樓盤“殺價”,業內稱之為“剛需清盤”行動,引來市場瘋狂搶購。
由此看來,價格仍是當前刺激住房消費的最關鍵因素。雖然各地樓市總體仍供大于求,但類似成都這種“供需兩旺”的,還包括武漢、南京等其他1.5線城市乃至不少二線城市。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執行主席顧云昌表示,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加上政策驅動,從樓市周期來看,目前出現了總體回暖的態勢。
“目前,樓市應該進入一個新的回暖小周期的開端,一個小周期一般為3年,去年初真正轉冷至今剛好一年半。大周期就是白銀時代,總體供大于求,現在樓市即使趨熱,也不會過熱。”顧云昌說。
樓市企穩回暖的背后,首先是政策的回暖。
去年11月,央行時隔兩年首次降息;今年3月央行再次降息,同時祭出以降低首付比例為重點的“3·30”新政;5月11日、6月28日,央行再度連續降息。業內專家認為,央行進入降息通道,首先利好樓市。
央行連續降息,加上各地住房公積金新政頻出,讓外界誤認為當前樓市進入“政策市”,甚至有輿論認為這是“救市”之舉。
但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聯盟主席陳寶存并不認同這一看法。他解釋說,限購、限價等房地產市場的行政性調控手段今后會陸續退出,讓市場決定房價高低才是樓市穩健發展的根基。雖然近期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更多是對開發商和消費者的“減負”。“地方政府應在“減負”上多做些文章。”陳寶存強調說,扶持一些重點房企,比如實力較強、開發經驗與模式較為先進的房企,讓更多的中小房企從市場調整中自我淘汰掉。
在陳寶存看來,房企并購整合是當前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成熟。而顧云昌認為,目前一線城市快速回暖,二三線城市相對沉寂,部分三線城市仍在“冬天”,未來區域分化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