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李大釗就義后,京師警察廳勒令其遺屬限期離京。1927年5月10日,除長子李葆華外,妻子趙紉蘭帶孩子們被迫回到老家樂亭大黑坨村。1933年4月23日,在北平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家屬和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李大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公葬。35天后,趙紉蘭病逝。此時,正值中華民族處于危亡的抗日戰爭時期,命運多桀的李大釗后代繼承父親的遺志,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同樣地投入到冀東家鄉抗戰之中。
在京東特委工作的李葆華
李大釗的長子李葆華,1909年生于樂亭縣大黑坨村,1918年離開故鄉到北京上學。1926年初開始在中共北方區委為父親收轉信件,傳遞消息,參加革命活動。李大釗犧牲后,由沈尹默等秘密送往日本留學(化名楊震),進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193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東京特別支部書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陷落。西屏京津、東扼遼沈,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冀東地區成了意欲吞并中國的日寇進一步侵略的目標。11月,李葆華回國,先在上海參加了進步組織開展的反日愛國斗爭。1932年4月回到北平,6月參加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工作,任中共北平門頭溝礦區支部書記。1932年秋,中共河北省委在豐灤昌樂中心縣委的基礎上,建立了京東特委,書記郭滌生,特委機關設在樂亭,李葆華回到家鄉出任京東特委宣傳部長,后改任組織部長,為發動和領導冀東抗日斗爭而奔走忙碌。
此時,冀東地區的形勢非常嚴峻。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山海關成了“國境線”,大批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同胞、流亡東北的難民潮水般地涌入關內,而歷來向關內運銷的糧食又被日本侵略者截斷。同時,國民黨政府加緊鎮壓革命運動,用各種苛捐雜稅盤剝百姓,冀東地區饑荒四起,民不聊生。
回到家鄉后,李葆華先去豐潤、樂亭兩縣,再去唐山舊屬“四大鎮”開平、稻地、倴城、榛子鎮著手調查研究,聯絡同志和進步分子,踏踏實實從基層共產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做起,大力發展黨員,培植抗日力量。1932年底,豐潤、灤縣、秦皇島、樂亭的黨組織初步恢復。截至1933年1月,樂亭黨員發展到120人,遵化黨員增加到60人,豐潤黨員增加到100人,遷安情況最好,有黨員200多人,十幾個村莊連成一片。李葆華的工作思路明晰:穩步發展組織,積極積蓄力量,擴大黨的影響,把基礎打牢,把工作做實,一旦有情況,就能迅速有效地組織起抗日力量開展斗爭。由此可見,他的冷靜、沉穩、務實、細致的工作作風。
1933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京東特委作出決議,在遷安舉行武裝暴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10月,京東特委遷至遷安縣的上、下梨樹峪村,同時,派人去遵化,籌措與遷安共同暴動。根據對形勢的分析,遷安縣委組織部長李子光、縣委書記韓東征提出異議,認為暴動條件不具備,拒絕執行暴動計劃,被宣布違反組織原則,原縣委解散,另組新縣委,由王平陸擔任縣委書記,暴動的準備工作依然進行中,并連續發動了兩次聲勢浩大的群眾斗爭,組織了300多名共產黨員和民眾會員舉行游行示威,每到一村都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發動群眾參加武裝斗爭。但是,由于當時王明教條主義在中央占統治地位,遷安暴動屬于左傾錯誤指導下的一次貿然行動,最后以失敗告終。
這里有一個值得提出的細節: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李葆華盡管依照黨的組織原則,執行了省委的指示和特委決議,但在第二次游擊隊長討論會上,他令人不解的做出了一個決定,專門請來了3名持不同意見的黨員,參加討論關于游擊隊的編制、軍事指揮人員的確定、行動計劃、組織紀律等問題,因為存有不同意見,與會討論爭的非常激烈。由此可見,年輕的李葆華表現出那個時代不多見的冷靜傾聽反對者意見的氣度和民主作風,這也形成了他以后工作的特點和風格。
1934年4月,郭滌生調任河北省委駐唐山特派員,李葆華接任京東特委書記。10月,郭滌生被捕叛變,李葆華緊急采取應變措施,努力減少黨組織的損失。11月,李葆華、李運昌回到遷安縣的上梨樹峪村,聽取王平陸關于聯系遷安暴動所失散同志繼續斗爭的情況匯報,并代表特委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工作。
1935年春天,李葆華調河北省委擔任宣傳部長,實際負責天津地區黨的工作。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與河北省委合并,李葆華再去京東特委擔任北方局和河北省委的代表。1936年4月,劉少奇從瓦窯堡來到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會議,討論北平黨組織的改組工作,派李葆華任北平市委書記,李葆華在京東的工作由彭真接任,交接時,彭真說在京東不認識人,李葆華就專門領著彭真乘火車去唐山古冶鎮與李運昌見面,接上了關系。
李葆華在冀東領導各地的共產黨人為開展抗日斗爭做了大量工作。體現在:恢復、建立了一批黨的抗日組織,及時處理了革命斗爭中的突發情況,縝密、細致的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這些革命活動有利于我黨在冀東抗戰初期的革命工作有序開展,貫徹黨的抗日主張并日益深入人心,從而為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武裝抗日斗爭打下了基礎。
繼承大釗遺志,不當亡國奴
1919年11月29日在大黑坨出生的李炎華是李大釗的次女。1920年秋天,李炎華隨母親、哥哥、姐姐到北京與父親團聚,在這里度過了愉快的童年。1927年4月,李炎華8周歲時,張作霖逮捕李大釗,她與母親、姐姐、弟弟和父親一起入獄,在法庭上見到了父親最后一面。
回到故鄉的李炎華,十分想念父親,她發奮讀書,學習刻苦。1928年夏,趙紉蘭寫信托周作人幫忙聯系,欲把兒女們送到北平繼續上學,她要讓孩子們勤奮讀書,繼承革命事業。在周作人和北京大學同仁們的鼎力幫助下,1931年夏,李星華、李炎華回到北京,分別進入孔德學校的初中部、小學部讀書。(另一說劉靜君和劉清揚特地聯絡通州女師校長李云章,要求她接收李大釗的女兒炎華入學)此后,李炎華考入有著革命斗爭傳統的北京藝文中學。
此時的李炎華年紀雖小,卻經歷過受迫害、進監獄、被驅逐的苦難生活,磨練的潑辣能干、剛強堅毅、性格開朗,在學校,特別是在“一二·九”運動中,她成了學生運動的先鋒斗士。在北京市學聯與各校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她認識了中山中學的學生侯輔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36年,李炎華和侯輔廷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
全國抗戰形勢不斷地發生著變化。1936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為推進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山西黨組織的建設,決定從北京、天津選派干部到山西工作,李炎華和侯輔廷于11月到了山西太原,參加在這里舉辦的軍政訓練班,年底,李炎華和侯輔廷在太原結婚。
1938年,冀東抗日大暴動爆發,李炎華和侯輔廷帶光華、欣華回冀東家鄉參加抗戰。(李星華懷孕留在北平)在中共樂亭縣委領導下,抗日聯軍十總隊成立,侯輔廷在大黑坨、木瓜口一帶組織300余人,編入樂亭抗日聯軍十總隊,并擔任抗日聯軍十總隊政治部主任,李炎華在政治部做宣傳鼓動工作,15歲的李光華擔任了政治部宣傳員。在大黑坨和木瓜口,李炎華和參加暴動的農民一起喊出了“繼承大釗遺志,不當亡國奴”的戰斗口號。9月7日,抗日聯軍第十總隊和兄弟部隊經過三晝夜的激戰,勝利攻占樂亭縣城,但迫于日偽軍的瘋狂反擊,部隊決定先向西撤,然后北進長城喜峰口一帶。此時季節進入嚴冬,長城沿線風雪交加,寒風刺骨,抗日聯軍第十總隊在茅山上與日本侵略軍小林部隊多次戰斗,處境十分艱難。抗日聯軍第十總隊轉移到遷安縣上五嶺、灤縣楊柳莊一帶,與李運昌副司令等會合,10月初奉命從遷西回鄉分散隱蔽。
冀東大暴動失敗,李炎華和侯輔廷與組織、家人失去了聯系,傳說一起投入戰斗的弟弟李光華,負傷后去了北平,李炎華曾寫信給周作人詢問有關家人的信息。周作人在1938年12月23日的日記中記有:“下午得炎華信,系守常次女也。感念存歿,終日不愉。”1939年1月12日,周作人盡管接受了偽職,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但李炎華和侯輔廷準備到北平,周作人依然寄錢為之救急,明知道侯輔廷是共產黨員,還在當時的北京大學給他安排了職員工作。
從香山慈幼院到冀東抗戰前線
李大釗的次子李光華,1922年在北京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出生。1927年4月6日,軍閥張作霖的軍警逮捕李大釗時,剛滿4歲的李光華和母親、兩個姐姐也被一起逮捕入獄。李大釗犧牲后,他隨母親回到故鄉樂亭縣大黑坨村。1933年趙紉蘭到北京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由于過度悲傷和勞累,一病不起,當時,李光華只有10歲。
李欣華是李大釗最小的孩子。在李大釗遇害時,欣華才出生幾個月。母親趙紉蘭去世時,他年僅6歲。
1934年夏,大姐李星華懇請周作人、劉靜君等幫助,把李光華、李欣華送進了熊希齡創設的北京香山慈幼院,1934年秋,李光華和小弟李欣華兄弟倆一同被熊希齡招收為慈幼院的正生,享受生活、學習全部免費待遇。過上艱苦但尚能溫飽的童年生活。
1937年7月,李光華從香山慈幼院畢業,并在全市1000余考生中以第12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著名的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學校(即后來的北京四中),是香山慈幼院當年最優秀的學生。這一年,他們的大姐李星華也從中法大學畢業,姐弟們的生活似乎開始出現轉機。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全中國人民的生活將在數日之內發生巨大變化。
1937年 “七七事變”后,7月29日,北平淪陷,李光華、李欣華隨姐姐李炎華和侯輔廷返回冀東故鄉。
1938年,李光華和姐姐李炎華、侯輔廷一起參加了冀東抗日大暴動。暴動受到挫折,李光華負傷,被輾轉送到大黑坨村家中養傷,仍遭日偽軍的追捕,雖然在鄉親們的掩護下脫險,但他在家鄉實在無法存身。1939年初夏,李光華避走北平,與姐姐李星華劫后重逢。1940年,跟隨姐姐奔赴延安。
在戰亂中,李欣華與家人失去了聯系后,只身飄流到大后方。1941年,他到北平尋找大姐李星華,但此時星華已于一年前帶光華去了延安。他只好在孔德學校讀書。1943年,李欣華離開北平,想去延安找哥哥姐姐,不料受騙,流落甘肅平涼、陜西關中一帶,輾轉遷徙,1947年1月進入晉察冀根據地,才找到了闊別多年的大哥李葆華。
冀東是李大釗的故鄉,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侵華日軍入關后對這一區域的侵略時間最早,統治最為系統和嚴密,控制手段也最為殘酷,抗敵任務也最為艱巨。同時,它又是在李大釗的直接關懷指導下,建立黨組織、開展工農革命運動最早的重點區域之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李大釗的后代繼承父親的遺志,前赴后繼,勇敢地戰斗在家鄉,在冀東抗戰的歷史上留有閃光的一頁。
附: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1911-1979.11)因諸多的因素,沒有能參加冀東家鄉的抗戰,但她是弟弟、妹妹的主心骨,是這個殘破但堅強的革命家庭的頂梁柱。在父親就義后,她隨母親帶領全家回到老家大黑坨村,從此輟學,在農村老家照料重病的母親和弟、妹。1931年的暑假,遵照母親的安排,她帶著妹妹回到北京復學,勤奮讀書。在父親朋友的關照下,通過勤工儉學補貼家庭的生活費用。同時,她不忘自己是李大釗的后代,努力上進,積極靠近革命組織。1932年春,她參加了黨領導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黨的地下革命工作;1935年12月,李星華勇敢的投身“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1940年11月,幾經周折,到達陜北革命圣地延安。
(本文為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新常態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15030220;2015年度唐山市社科聯立項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唐山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TSSKL2015——149)
(作者:唐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