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品質產生深刻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流意識和文化慣性。
主流意識是國家意識形態,是國家的主體價值觀念,是構成一個國家治國理論和政策的思想根本。主流意識包含著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社會學說、思想觀點以及這些學說和思想觀點系統化后的思想體系。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其最核心的意識,它是在社會生話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執政理念、政治綱領、方針政策、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
中國政治的主流意識形成具有悠久的淵源性,是中華民族長期的社會發展,文化積淀的結果。特別是匯聚中國各種思潮的“六經”理論對中國政治的主流意識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對此,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精煉地對其進行了闡釋。“《易》著天地陰陽天地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記人論,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中國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以“六經”為主流、經典的,融匯于國家的政治制度、道德倫理、文學藝術、語言思維方式之中,表現出一種相對穩定的非宗教政治文化傳統,使中國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避免了文化的斷裂,保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連續性。
概括地講,在中國各種思潮的共同影響和作用下,中國政治的主流意識主要體現在“尊君”、“重民”方面。這是兩個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意識范疇。
“尊君”是指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權力掌握在國君手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百姓可以蓄養驅使,百姓必須惟命是從。韓非最先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該觀點先后得到了孔子、董仲舒、韓愈、程頤、朱熹等人進一步完善和推崇,日益成為中國穩定的政治主流意識,成為牢固的集權統治政治制度模式的思想依據。
“重民”是指民眾個體是家庭、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國一體的基本成分;以血緣為紐帶的民眾群體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組織和力量源泉,必須重視民眾的力量和人心的向背。這種觀點是由于在尚農、重農的農耕社會環境下,只有高度重視農民的安居樂業,才能保障農業生產穩定有序,朝廷賦役資源充裕,從而出現“天下太平,朝野康寧”狀態。老子率先提出應順應民意,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認可這種觀點,提出了諸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觀點。這種政治的主流意識,使中國社會在尊重君權的同時,更格外注重民生,“民為邦本”、“使民以時”的“重民”、“惜民”、“愛民”和“柚民”民本思想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一種主流的傳統政治思想。這些主流意識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引導著它的流變和定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上很少出現斷裂的文化之一,因此中國的文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具備強大的文化慣性。文化慣性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長期積累和升華后所形成的得到共識的文化,使處于這種文化環境下的人們自覺地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以及這種文化作用于實踐活動所表現出持久的內在力量特征。
文化慣性通過三種方式作用于社會:一是文化的影響力。比如中國從經史子集、四大發明到中國制造,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全球。二是文化的滲透力。比如中國從禮化修養、貴和尚中到和平共處,中國文化的滲透力超越了地理和種族的屏障。三是文化的推動力。比如中國從陰陽八卦到二進制、五行說到化學元素到現代科技,中國文化的推動力始終在發揮著作用。這三種方式綜合作用于社會,影響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所以存在有慣性,是由于文化具有細致的構成要素,擁有完善的結構體系,長期以往形成了一種系統化的定式。其一,在于文化是構建于物質基礎之上,物化的文化是保存文化的重要載體,這種載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其二,文化滲透于制度層面,使之強烈地表現出其文化特征。其三,文化全面地融匯于人們的精神意識之中,指導人們的行為。比如浩然正氣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講都是一種追求的境界和行為的準則,是民族傳統體育禮讓三讓的道義規則的根本。這種系統定式很難在短期內改變,不僅是由于文化的結構體系完整,更主要是由于這種文化模式具備久經考驗的優勢。然而,器物文化容易消失,制度文化也隨時代變遷,只有人的意識是長久的存在。文化在漫長歷史中形成,又在悠久的歷史中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根植于人們的心理結構,使之熟悉且習慣,使之內化且自覺,為內在的精神承接,表現為文化性格和民族性格的文化存在。這種內在的精神承接,保持著民族性格,實施對文化結構的影響,產生穩定持久影響力,即所謂的文化慣性,使不同民族和國家具有自身的文化結構和文化屬性。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這兩種主要的影響因素作用下,其文化品質也具備了與之相吻合的格局和表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