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海 王艷 程建國
摘要:20世紀90年代,網絡媒體的崛起和現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轉播對社會傳播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網絡傳播的發展也給武術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針對傳媒中的網絡和電視節目(體育賽事轉播),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兩種媒體的社會性質去研究、探索如何將武術推廣的途徑更加有效便捷。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講究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鮮明特點的運動。傳媒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社會力量之一,網絡傳媒是推動體制變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武術面對新的社會傳播主要力量如何能更好的發展,如何利用網絡媒體對武術傳播產生久遠的價值影響,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武術傳播網絡傳媒有益結合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0—0003—04
1 前言
中華武術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注重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特點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其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技術體系和眾多門派。而且它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沃土,蘊含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形成了內涵很廣、層次紛雜的龐大理論體系,二者交相輝映,得以使獨具中國特色的武術在華夏百花園中煥發異彩。網絡傳媒是中國當今文明時代重要的社會力量之一,網絡的開放和信息傳播的文明程度,是和一個國家文明開放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中國武術的發展與傳播如何利用好網絡傳媒這個載體,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從傳媒的社會性質上去研究、探索如何使武術推廣的途徑更加寬廣有效。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現代傳媒與武術結合途徑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查閱2001-2015年體育核心類雜志等相關資料,對武術傳播學、體育信息傳播學、大眾信息傳播、網絡傳播學書籍等進行收集,并對這些相關文章進行歸納研究。
2.2.2 專家訪談法
訪談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郭玉成教授、朱東教授以及部分網絡科研工作者,聆聽了他們對現階段武術信息網絡傳播和武術賽事電視轉播的一些看法,以期作出更客觀的評斷。
3 結果與分析
3.1 網絡媒體與武術的結合途徑
3.1.1 研究網絡傳播與武術發展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
每個時代都具有特定的時代文化特征,民族傳統體育是文化領域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武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文化,面對各國體育向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中華武術應作何對策。如今以奧運會為主的現代體育已形成了一個較經濟和其他領域更為明顯的全球化態勢,中華民族的民族傳統體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影響。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加速中國武術的發展,這就決定中華武術應該抓住時代的契機,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但是在這一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需要在與外部環境、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得到升華與發展。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只有與時代相適應融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地更新和發展,不失自身傳統的特色,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利用網絡傳播技術對武術的發展極具時代性和現實意義。
3.1.2 網絡媒體傳播具有促進武術的全面推廣與普及的作用
中華武術的普及與推廣離不開廣大的人民大眾,而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網民數量急劇增長,互聯網開始在我國蓬勃發展。據統計,到2015年5月1日中國網民文化節,記者從中國互聯網協會了解到,我國目前網民數量為6.52億,幾乎占全國人口的二分之一。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具有快速的增長態勢,并且繼續以飛快的速度增長。讓更多的人了解武術,學習武術,需要一個面向并且適合廣大群眾的傳播工具,而網絡傳播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傳播的迅速性、互動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已經成為當代傳播信息最先進、迅速的工具之一。
3.1 3 網絡媒體與武術有益結合的實現的具體方法和手段
搜索引擎是收集、整理因特網信息資源并按一定規則加以組織、向用戶提供按相應規則獲取信息的線索,并能直接鏈接到相關站點的信息搜索工具。例如在百度搜索輸入“武術”,就會搜索到很多關于武術方面的網站和信息,是一種快捷、簡便的查閱武術信息的方式。
3.1.3.1 武術功夫網站
中國功夫網創建于2006年5月1日,致力于中國功夫的推廣和知識的整理,記錄著2008年1月16日前的關于中國功夫與武術資料以及功夫電子書等。通過登陸武術功夫網站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武術信息資源和查閱武術信息。我們可以從武術功夫網站了解武術功夫新聞、武當功夫、少林功夫、神功絕技、國外功夫、功夫名家、百家功夫、功夫健身等諸多有關武術的信息。
3.1.3.2 電子公告武術論壇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縮寫,中文名為“電子公告板系統”。它是Internet上一種廣泛應用的發布、交換信息的在線服務系統,它使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群聚在一起交換信息,解決彼此的問題,探討熱門話題。Internet上的電子公告板個性化特征強,內容千變萬化,趣味性強,覆蓋面廣。每個電子公告板上公布的信息都集中于一個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供大家討論,大多數武術網站都設有武術論壇。
3.1.3.3 網上互動論壇
網上論壇以及網上專門的聊天應用軟件都是武術愛好者在網上交流的好處所,例如不少武術愛好者組織建立一個武術網QQ群組織,在這個群組織里任何參與者可以相互自由交流。好的武術資料可以互相發送形成資源共享,學習武術心得可以互相傳遞。endprint
3.1.3.4 利用微信平臺
當前微信已經逐漸成為大眾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使用微信的客戶越來越多,交流的內容也普遍開來。微信有關養生、教育、醫療、飲食、文化、娛樂、健身等逐漸成為用戶津津樂道的分享內容。因此有關中國武術的培訓機構和功夫夏令營也逐漸利用微信公眾號向大家展示武術的信息和資源,中國武術愛好者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傳播和分享相關武術的信息。
3.2 電視節目(體育賽事傳播)與武術的結合途徑
3.2.1 電視傳媒對國內外賽事的影響
電視傳媒使娛樂和體育有機結合成為一種趨勢,體育產業的發展,娛樂是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當前任何一種體育項目,其發展主要依存于產生的運動文化而誕生,都有其忠實的粉絲觀眾。我們應該重視武術的娛樂性問題,重視明星在體育和娛樂中的作用。當今娛樂真人秀節目也邀請體育明星參與進來,比如“爸爸回來了”邀請體操明星李小鵬,“出發吧,愛情”邀請武術明星吳京、鄒市明,電視中還不時的播出吳京表演太極拳的畫面,這些都是電視傳媒宣傳中國武術的例證。
成功賽事的舉辦,都離不開信息媒體的宣傳。技擊項目散打發展的時間不長,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借鑒和學習其他賽事的成功經驗和方法模式,如:美國NBA職業籃球聯賽、英超聯賽、世界職業拳擊賽、日本的K-1職業聯賽等等。再結合中國的體育賽事實際情況,通過電視傳媒的播出使其在全世界達到了共贏、共榮、同樂的完美效果。
3.2.2 中國武術賽事轉播的意義
信息媒體傳播事業是當今世界上最為發達并處于繼續迅速發展中的事業之一。電視媒體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電視媒體承擔著傳播信息的重要任務,這種獨特的傳媒工具在迅速發展的體育產業中就顯得更加重要。薩馬蘭奇認為:將來體育運動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兩大類:一類適合電視的口味,另一類則不適合。體育項目只有在屬于第一類的情況下才有機會發展。
武術賽事是武術娛樂性、競技性和觀賞性的集中表現,是各個流派和拳種展現自己獨特魅力的競技場,也是武術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傳承方式,是武術時代化與現代化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武術的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各種武術賽事也是層出不窮,武術賽事同眾多體育賽事一樣,有著多方面的功能價值,如競技價值、健身價值、觀賞價值、宣傳價值等。另外武術賽事的民族文化性是其他運動賽事所不具備的。武術賽事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都受到歷史文化、民族習慣、經濟生活、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符合中華民族自身特性文化傳統和心理特性。武術與電視體育賽事轉播完美結合,將讓武術的推廣和發展有更大的空間。
3.2.3 中國武術賽事的電視傳播現狀
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大陸電視屏幕上主要武術賽事有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常設的傳統武術欄目“武林大會”,河南衛視播出的以競技武術為內容的常設欄目“武林風”,福建電視臺以南少林武術為主的“功夫”欄目,2006年9月深圳衛視開播的“中國功夫之星全球電視”武術選秀節目,2000年一2003年中央電視臺轉播的“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等。這些武術賽事的轉播有利的推動了武術的發展。
“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經過2001~2003三年的成功運作,已經成為我國武術散打競賽市場中的龍頭。由于種種原因,2003年散打王賽事市場的運作出現問題,2004年紅極一時的中國武術散打王賽事停止。從“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中我們可以看到媒體的力量。當前電視轉播如火如荼的“武林風”和“昆侖決”都是把中國武術更加形象地展現給電視觀眾,霸氣的外在氣氛渲染以及場上運動員精彩絕倫的對打,讓觀眾認識到中國武術不僅具有“高、難、美、新”的套路,還有“快、狠、準”的技擊搏斗。
3.2.4 打造功夫明星,“包裝”武術
功夫巨星李小龍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當然,我們并不否認中國武術的先驅者們為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所作出的諸多貢獻,但真正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武術則自李小龍始。李小龍第一次將中國傳統武術同西方的格斗技術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從此讓西方的字典里面出現了“KUNGFU”,使得古老的中國武術文化與西方文明開始有了靈魂的接觸。故此,李小龍稱得上是中國武術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偶像,中國武術也因李小龍而以“中國功夫”而聞名于世。詹姆遜明確指出:“形象就是商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偶像對文化競爭力的提升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后起之輩成龍、李連杰等武打演員在影視、慈善和綜藝節目中都很好的證明了武術明星對于武術傳播的價值所在。
李小龍當年能成為一代巨星,除卻其獨到的技擊技藝之外,其對中西方格斗競技文化的精辟理解才是真正的原因。李小龍的成功也印證了許倬云先生有關于文化發展的論述:“文化的發生與轉變是學習,也是創造。學習者學習之后,須能與本身的武功底子糅合為對自己有意義的體系,從而悟出新的招式。”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之要,更指出了武術發展的根本之路,亦即不固守,不自封,以開放的心態來應對武術的發展進程。
中國武術要想取得更好的傳播與發展,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應擁有更多的武術習練人口,雖然我們可以自豪地講中國武術有如何多的習練者,但我們更應客觀地分析其中有多少兒童少年在習練中國武術,傳播中國武術,國學大師梁啟超:“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缺少中國本土少年兒童喜歡的武術顯然很難取得更好的發展,傳播的方式也顯得狹窄。因此,在當今中國這個應試教育背景的時代,中國武術如何能引起更多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關注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只有真正解決好這一課題,中國武術才能在新世紀展露出新的風貌,大放異彩。
3.2.5 電視媒體與武術有益結合的實現方式
(1)武術表演,使武術成為廣大群眾樂于接受的項目
確定武術表演模式非常重要,可以說它是使觀眾直觀了解某一項目關注這個項目并使更多的人走人這個項目的重要原因。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推廣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見武術表演的影響力,所以擁有一個完整的武術表演模式是必須的。在此基礎引入電視媒體加以進一步宣傳,這樣一來既可以加速武術的發展,也可使武術的推廣更程序化、科學化,也利于把該項目的魅力特點更好地展現給觀眾,從而更好地塑造武術的形象。endprint
(2)加強包裝,通過電視媒體樹立品牌
中國武術重在包裝,既有文化方面的包裝,又有藝術方面的包裝。武術作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體育,在市場化、商業化的形勢下,對振奮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武術通過加強包裝通過電視傳媒展示給觀眾,樹立武術文化的品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感情。
4 結論和建議
4.1 結論
4.1.1 結論電視
(1)網絡媒體不僅帶來了大眾傳播歷史上的革命,而且帶來了人類文明中宏偉而壯麗的文化景觀,體育節目則是這文化景觀中最能吸引觀眾的節目之一。
(2)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經說過:“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武術應向世界推廣;被世界人民掌握,成為與西方體育交相輝映的項目。”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的成功舉辦,使中國向世界展示出了武術的魅力,我們應當抓住時機,承接責任,利用最便捷的傳播途徑——網絡傳媒,開拓最有魅力的武術傳播途徑——電視傳媒,宣傳最完整的武術文化。為武術的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增加活力。
4.1.2 結論網絡
(1)網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武術傳播的網絡化是必由之路。網絡對于未來社會,對于文化,是一種生存方式,提升生存狀態的方法。武術傳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應該站在傳播學的視角來審視和看待武術的發展,促進武術發展,如何利用好網絡媒體不可忽視。
(2)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網絡的建立,互聯網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新媒體,網絡傳播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傳播和推廣武術的新路。
4.2 建議
(1)加快武術網站的更新速度,重視武術視頻的發展,增加武術網站的流量。
(2)由于武術的專業性較強,為了擴大武術信息的傳播面,我們可以將武術的一些網站與現在的一些門戶網站進行合作,設置站點鏈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傳播系統。
(3)加強武術現有信息的整理與歸類,加強國內外武術發展狀況的介紹,及時通報各項武術比賽和科研報告的情況,提供武術影視資料的下載,開通各種語言的交流,分門別類的網站應加強其本門類學習資料的介紹及服務,高校網站應為武術學習和科研提供豐富的武術信息資料,提供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
(4)建立武術運動中心管理平臺,為武術信息的網絡傳播提供健康的運行環境。
(5)電視傳媒在對武術散打的拍攝上,攝像師應該多了解關于武術的有關知識,在運用鏡頭表現畫面上,更好地把握住細節,讓觀眾從中更好的欣賞武術賽事。
(6)武術賽事需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贊助商來投資贊助,開發武術周邊產業,結合企業品牌,以期達到共贏、共榮、同樂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