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啟躍
隨著80后、90后成為生育主力,市場上童裝的銷售逐漸走俏。這些年輕的父母在打扮孩子的時候注重時尚品味,同時對童裝的質量安全也有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實是,目前我國的童裝市場還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對安全質量的監管并不到位。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4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顯示,在2014年口岸抽樣送檢的23818批進口服裝中,兒童服裝不合格率達36.0%,為所有品類中最高。
今年5月,國家標準委正式發布《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幾十年來,中國終于有了第一部專門針對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童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2016年6月1日起,《規范》作為強制性標準正式實施。
遲來的《規范》都規定了啥
在《規范》中,對童裝產品進行分類,有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嬰幼兒穿著的嬰幼兒紡織產品,及適用于3歲以上、14歲及以下兒童穿著的兒童紡織產 品。根據《規范》,按安全要求把童裝安全技術類別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最佳,B類次之,C類是基本要求。綜合《規范》信息,標準對嬰幼兒紡織產品,提出應符合A類要求,對直接接觸皮膚的兒童紡織產品,要求至少符合B類標準;對非直接接觸皮膚的兒童紡織產品,要求至少應符合C類標準。
除此之外,《規范》還包括化學安全,增加了6種增塑劑和鉛、鎘兩種重金屬的限量要求;機械安全,對童裝頭頸、肩部、腰部等不同部位繩帶作出詳細規定,要求嬰幼兒及7歲以下兒童服裝頭頸部不允許存在任何繩帶;紡織附件應具有一定的抗拉強力,要求沒有銳利尖端和邊緣。
對于《規范》中的內容,北京一些童裝界人士表示“完全料到了”,因為“分類模糊”、“配飾存在安全隱患”、“化學指標不合格”這三項一直都是童裝質量問題的重災區,重點規范勢在必行。
“有些染料無色無味要洗也洗不掉,如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長期與人體接觸會導致人體細胞的癌變,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染料無色無味,不能通過人體的感覺器官來感覺,一旦服裝上含有該種染料,并不能通過洗滌的方式來減輕危害。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童裝與兒童嬌嫩的皮膚每天頻繁地接觸,可想而知危害有多大。”北京一位童裝業界人士說。
另一個同樣引發人們關注的問題就是童裝的配飾的安全隱患。童裝上過長的繩帶、堅硬的金屬都是對兒童健康的潛在威脅。如果過長的繩帶不小心繞著了兒童脆弱的頸部或者金屬劃傷皮膚,對兒童造成的傷害是都難以彌補的。然而現在市面上的童裝,為了追求款式的新穎別致,往往忽略了這個標準。
關于新標準的兩種聲音
據了解,《規范》中新標準實施的過渡期為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對2016年6月1日前生產并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的產品,可以繼續銷售,檢測機構按照企業所執行的標準進行檢測;2018年6月1日起,市場上的所有相關產品要求必須符合標準。
關于《規范》的實施將對我國童裝市場起到怎樣的作用,記者卻聽到了樂觀和消極的兩種不同聲音。
1.樂觀派:《規范》將助童裝產業優勝劣汰。“對品牌企業沖擊會小很多,非品牌企業將會壓力很大。”童裝品牌“鉛筆俱樂部”董事總經理裴厲說出了自己對《規范》的看法。
“這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強制性標準要求企業對工藝、技術等方面升級,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行業洗牌,一批小企業可能因此退出市場。通過提高準入門檻,讓童裝行業進入一個更加良好的競爭環境中。
據了解,早在《規范》出臺之前,我國一些東南地區的服裝業發達省份已經有了自己的關于童裝的地方標準。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就在2012年發起實施三項童裝聯盟標準,推動東莞童裝生產研發的標準化。例如,《兒童服裝安全技術規范》 從童裝的內在、外在、包裝等方面強調產品技術安全;《紡織品、兒童睡衣的燃燒性能規范》,則對嬰兒睡衣等的耐燃性規定統一標準;《機織學生服》標準規定了 機織學生服的要求、檢測方法、檢驗分類規則,以及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技術特征。
“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強制性標準出來,”裴厲認為,國內童裝市場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不能容忍化學元素含量超標等問題,企業必須去適應這個趨勢。媒體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中國童裝市場規模將高達2000億元,未來20年童裝產業前景可觀。
2.消極派:《規范》雖好,卻用處不大。“提高童裝行業的進入標準,促進行業重新洗牌,說得容易,但是實際上這并不是新出臺一個技術規范就能解決的問題。”北京某童裝品牌經營者李先生說。
他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11年8月1日執行的《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規定了0~3歲的嬰幼兒紡織用品必須滿足最高安全級別A類的要求。不符合該規范的紡織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然而這個當時嚴厲的法規出臺之后效果卻與預期有較大差距。
一是由于有關部門對新標準的宣傳不到位,一些生產、銷售企業對新標準不清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國家出臺了新標準,導致該標準在實踐中難以得到有效實施。
二是一些生產、銷售企業基于經濟利益目的,抱有僥幸心理,繼續生產、銷售不符合新標準的產品。
三是相關執法部門沒有嚴格執法,客觀上縱容了這些違法、違規行為。
“我當時看到了一則報道,是某地的記者拿著不合格的童裝產品去找質監部門反映,結果質監部門說這事歸工商管,結果工商又說什么去市場部,總之具體的監管工作存在許多不合理、不給力的地方。”李先生說。
要盡快將新標準真正落實,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促進童裝產業的健康發展,最主要的手段還是要加強產品質量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和處理違反產品新標準的違法、犯罪行為。
同時還要加強消費者童裝質量安全意識,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購物時很少關注標牌,對于 “A類”“B類”“C類”這樣的分類并不清楚具體指的是什么。
“他們給孩子買衣服主要靠經驗,比如衣服是否耐穿、好不好洗、吸不吸汗等等。”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