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杰
安徽蕭縣地處中原要沖、黃河故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一方的尚武好文之風,是新中國文化部命名的第一個“文化藝術之鄉”。1980年,張長念就出生在這個地方。父親張祖桃是蕭縣西南著名八極拳師“朱老三”的得意弟子,典型的皖北漢子,忠厚俠義。 年幼的張長念一路聽著父親講的故事長大,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是“楊六郎”、“岳飛”等文武兼備的忠勇人物。潛移默化地,在張長念心里種下了“文韜武略齊備方為英雄”的思想。
張長念自七歲入學起開始隨父習武,每天晚上在自家的院子里“拔筋踢腿”,學習八極小架。幼小的孩子在月光下的農家小院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風雨無阻。提起小時候,張長念笑言:“很淘氣,幾乎每天都會跟小伙伴們打架。那時候個子小,但是很靈活,常常為戰勝方,拼盡力氣。挨了揍的小孩家長就會找到家里告狀。父親總是因為我打架而給人賠禮道歉,轉頭就回家收拾我。”在張祖桃眼里,仗著“會拳”欺負他人,是非常嚴重的過錯,有違習武之人的武德。
《憾生》中有句話說:“人可以在命運面前不低頭,但一定會對生活妥協。”一家的生計壓在父親的肩上,隨著兒子們(張長念等兄弟三人)年齡越來越大,家境變得愈發貧困。而這個深愛著武術的忠厚漢子,在現實面前,也開始懷疑學武是白白浪費時間。到張長念讀小學高年級時,父親就不再關注他的習武,也不再傳授他任何武藝。父親開始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是“正路”。出于對武術的熱愛及受孩提時代父親故事里英雄人物的影響,張長念依然不放松對武藝的追求,在學習成績保持全班前兩名的同時,每天練武不輟。在那個小小的院子里,一個習武的小孩逐漸長成挺拔的少年,拳法愈加剛勁有力。
斗轉星移,在高考之前最緊張的復習階段,張長念依舊堅持每日練武。每天早晨從坐落在山腳下的高中跑步沖上半山腰,在一座墓地前的平地上踢腿、打拳。有人不解,說:“高考又不考武術專業,為什么還要每天那樣傻練?”張長念聽到這些話依舊不動搖,仿佛武術已經融進他的血脈靈魂里,練功如同每日吃飯喝水一般,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最深處的意識告訴他,自己將來仍有機會在功夫的世界里繼續深造,自己仍有機會成為父親故事中的“文武雙全”的人物。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命運,戲劇般地不期而至。由于學習成績好,外語優秀,張長念2000年高中畢業如愿考入了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入學軍訓第一天傍晚,張長念遇見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王國凡教授正帶著武術專業的學生練功。愛武成癡的張長念在旁邊羨慕地看著,王國凡教授發覺之后,走上前問張長念喜歡武術嗎,以前有沒有接觸過武術?張長念點點頭,王教授讓張長念壓腿劈叉,結果欣喜地發現張長念居然比許多武術專業的孩子基本功還要好,于是讓其跟隨學生一起練功。從此,張長念每天下午四點下課后,都跟隨王教授及其他老師學武,系統學習了南拳、南刀及長拳、刀、槍、劍、棍等競技武術套路。王教授認為張長念的文化底蘊好,同時具有較高的武術基礎,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常與他散步聊天,秉燭夜談,兩人遂成為師生之外的忘年之交。在張長念迷茫的時候,王教授鼓勵他考體育類的研究生,并教導說:“人生在于嘗試,要敢于打破現狀。”在王教授的支持下,張長念于2004年考取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師從體育學者王凱珍教授。
研究生在讀期間,張長念除了修完本專業方向課程,同時師從徐偉軍、朱瑞琪、何瑞鴻、呂紹鈞等老師,學完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所有課程,并在課余隨門惠豐、闞桂香、弓云武等名家學習,還隨“武狀元”陳超老師在校散打隊訓練。
在北京體育大學期間,張長念結識了時在北體讀書的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遠方,并隨其學習忽雷太極拳。武術界常有“以武會友”的習氣,張遠方覺得這個兄弟刻苦而有靈氣,就在寒假帶其一起回河南老家,把張長念引薦給其父——忽雷太極拳大師張錫玉拜師學藝,并介紹叔父張德旺及兄長張隨勝、張紅君等師兄弟一起指導他。張長念結合過去所學,博學深究,一心研習忽雷太極的精髓。并于京城內外拜訪各家太極拳名師,求教研磨。在師門父、兄兩輩的悉心傳授和教導下,張長念的忽雷拳藝日益全面精進,并逐漸在國內外廣泛代師傳拳,因此被授予河南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2007年研究生畢業后,張長念進入首都體育學院,成為民族傳統體育系團總支書記。但是他并沒有止步,依舊每天練功、讀書,整理習武心得。在此期間,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其中很多文章被收錄入《奧林匹克科學大會》、《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科報會》、《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科報會》、《亞運會科報會》,《東北亞體育史學術大會》等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張長念后又順利考取了蘇州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師從著名武術學者王崗教授,并任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專業教師,致力于傳統武術及武術史、武術理論、武術英語等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編著有《太極拳入門捷徑》、《武術英語基礎教程》、《武術文化常識》、《FAQ of Wushu》等書籍教材,并且為傳播武術及太極拳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張長念被國家體育總局借調至國際武聯秘書處協助北京2008武術比賽工作,加強了與國際武聯各會員國武術組織團體的密切聯系和友好交流,因出色的工作受到國際武聯主席于再清、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的表彰;多次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選調參加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滄州國際傳統武術節、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等的裁判工作;并受邀作客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用英文講授太極拳養生與技擊。受日本權威武術雜志《秘傳》采訪,系統闡釋了忽雷太極拳的拳理拳法,促進了忽雷太極拳在日本的傳播;多次被國僑辦選派赴歐洲多國教學,多次受國外武術組織和個人邀請赴澳大利亞、德國等國教學。
盡管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張長念依然堅定地認為,比起很多武林同道,自己仍然是一個后進者,永遠是一個學習者。“為了理想與事業的合一,我付出了常人雙倍的努力,決不能驕傲自滿,半途而廢,而要極盡綿薄之力,不敢講‘立功、立德、立言,也要為中華武術的弘揚做更大的貢獻,以回報那些教導和幫助我的師長們。”
現在,張長念老師依然走在傳播武術的道路上,讓我們祝福他,也祝福天下所有以中華武學為信仰的武術踐行者與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