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春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江蘇江陰 214405
修身慎行進德修業
——談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季亞春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江蘇江陰 214405
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征,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人格即包含外在的人格品質又包含個人的內在特征,它是人類天生的共同人性與個體在環境、教育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帶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代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如何培養和塑造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是大學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它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學生工作的新課題之一。
人格;健全人格;當代大學生;塑造
在人的素質結構中,人格近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格有社會心理學、靈魂心理學等不同角度的定義。它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后天稟承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人格是伴隨人的一生不斷成長的心理品質。人格的成熟意味著個體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著個體心靈的完善。人格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成分,它凝聚著文化、社會、家庭、教育與先天遺傳的個體風貌。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遺傳)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在社會環境因素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大學生處在高等教育這一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因此,大學教育階段是學生人格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高等教育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與完善正是人格發展中社會性的一個縮影,如何塑造、完善大學生人格成為高等教育必須完成的一項社會責任。
如前所述,人格狀態如何并非完全是天生的,它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所處的家庭、社會以及教育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健全人格一般是指非智力方面的其它要素,其理想標準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地統一、平衡、協調,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積極客觀的自我認識,正視現實,對他人對社會具有理性認知,擁有愉快樂觀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有良好、穩定、協調的人際關系,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說,健全人格是各種人格特征的完美結合,它作為個體生命獨立、理性、自主、自覺的存在方式,使個人的理想、信念、勇氣和毅力成為可能。
(一)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構成人類社會成員間最普遍、最直接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調節身心狀態,增強人的愉悅感。人際關系是衡量個人人格健康程度的重要維度,人格健全者應能準確地從他人的言語、行為中體察對方的思想、愿望和感受。和諧的人際關系表現為誠懇、公平、謙虛、寬容、尊重、傾聽,富有親和力。人際關系和諧與否不僅是人格健康水平的反應,而且也會影響和制約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地生存而進行的心理、生理以及行為的各種調試,進而與社會達到和諧的一種狀態。其外在表現為人與社會的動態協調,健全的人格要求個體與社會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觸,持續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的積極成分和主流;與此同時,使自己的意識、行為與時代發展同步,減輕心理矛盾,消除負面情緒,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具有很快融入新環境的能力,人格健全者不是被動地讓社會適應自己,而是主動地讓自己去適應社會。
(三)正確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與協調。正確的自我意識在認知層面就是個體對自己能正確認識、客觀評價、恰如其分、力求長避短;在情感層面就是個體要自尊、自信、自強,不怨天尤人,悅納自己;在自我修正層面就是個體能夠慎獨、慎微、慎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健全的人格就是在上述各個層面的基礎上有效地調節自己,與自身的生活、工作、學習等環境保持動態的平衡。
(四)積極的生活態度
良好的生活習慣,充實有條理的生活,嚴謹的生活作風,良好的生活態度及處事原則,往往成為人格健全者的特征之一。個體既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又能坦然面對遇到困難和挫折,并能以積極的心態去克服。
(五)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
情緒對人的行為及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使人振奮精神,增強自信,提高效率。人格健全者一般具備體察自己的不良情緒,并能理性地管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即使出現沮喪、焦慮、恐懼、憂愁等消極情緒時也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轉移、升華。健全的人格要做情緒的主人,決不做情緒的奴仆!
在健全人格塑造層面,高等教育較之其它社會群體不僅擁有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學科優勢,擁有能夠給人帶來心靈平靜、靈感沖擊,能夠營造追求真理、學術自由的氛圍和環境,更憑借其優秀的文化成果、完整的道德素養與價值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成為在社會價值、文化精神上的引領者,高等教育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環境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健全人格塑造的主陣地。
對大學生而言,高等教育階段恰逢健全人格塑造的黃金階段,塑造健全人格是不僅是大學生的自我改造、自我實現的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工程。
(一)豐富知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而人生觀與世界觀是人的內心世界的核心部分,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受其調節和制約。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能正確地認識和看待社會,同時也會對人生充滿信心,保持樂觀進取的精神,亦可以提高一個人對各種挫折的耐受能力。
大學生應該立志成為不僅有知識、更有文化,不僅有智慧、更有責任,是在掌握了知識的基礎上,有修養、有境界、有能力、有視野的人。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就是教化每個人的潛質,激發和彰顯人的本善,培養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的目標,就不能局限于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文化品格和全面發展的能力,是要教會他們“成人”。
(二)正確認識自我,優化人格整合
認識自我是改變自我的開始,古人曾把“能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了有效地進行人格塑造,大學生應該借助學校開展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狀況,明確人格塑造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進而不斷自我優化人格整合。優化人格整合一要擇優,二要汰劣。擇優即選擇某些優良的人格特征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如自信、勇敢、勤奮、堅毅、善良、正直等都可作為人格塑造的依據;汰劣即針對自己人格的缺點、弱點予以糾正,比如自卑、膽怯、抑郁、冷漠、懶惰、任性、自我中心等。
(三)以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集體主義思想發展健全的人格
從某種意義上看,人格塑造的過程也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個人
(>>)(<<)與他人、集體、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健全的人格也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體現出來,學會善意地與人交往既是個人展現人格的平臺,也是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大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不是簡單的自我修復或個體閉門造車,集體是才是人格塑造的肥沃土壤,在團隊人格中,個體的人格品質或受到贊揚、鼓勵,或受到壓制、排斥,從而有助于個體有針對性的做出調整,幫助個體擇優汰劣。
(四)社會實踐是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熟悉了解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的重要途徑,將社會實踐活動與人格教育有機結合,通過社會實踐不僅獲取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培養了大學生的社會主體意識及創新精神。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社會生活的鍛煉,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勤奮、堅韌、樂觀、細致等人格特征離不開社會實踐鍛煉。
(五)以校園文化、課余活動引領高尚人格
人格的塑造與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大學校園以其獨特的教育環境、豐富的群體文化、多彩的課外活動來滿足大學生歸屬的需要和交往的需求。圍繞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發揚學校的光輝傳統等樹立校園文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課余生活,引導大學生在良好人格氛圍中學習、生活,持續塑造健全的人格。
(六)以心理咨詢服務重塑健全人格
如今的大學不再是“象牙塔”,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萬象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團隊競爭、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困惑、人格障礙等較為普遍。人格塑造工程較之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問題更專業,科學性更強,如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和治療,該項工作的人員配備、途徑方法、設施設備等等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總之,人格素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不斷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質,使其懂得怎樣充實與發展自我,完善個性,健全人格,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大學生成才的內在要求,更是高等教育必須完成的一項社會責任。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10-11.
[2]葉素診,曾振華編著.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J].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8):46 -47
[3]張厚粲.大學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韓永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肖永春,齊玉麗主編.成功心理素質[J].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