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茹
吉林省延吉市進學小學 133000
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階段引入漢字文化
劉曉茹
吉林省延吉市進學小學 133000
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識字教學中應該加入漢字文化,因為漢字文化是我國傳統的文化之一,要將這一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重視。在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3000個以上的漢字,并且至少需要會寫2500個。小學生本身就具有多動的特點,而語文漢字的學習又需要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這就為漢字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教師如果能使學生在理解漢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相信這一問題就會得到明顯的改觀。現本文將重點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希望為今后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漢字文化
漢字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經過千年的積累與演變,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基于這一原因,在漢字教學中應該引入文化的學習,這樣不僅對文化的傳承具有極大的幫助,同時在識字教學中滲入文化,還可以便于學生對漢字進行識記。最初的漢字,即甲骨文就是以象形文字體現出來的,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漢字逐漸向簡便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這種形式的文字并不利于小學生的學習,因為識字教學缺少趣味性,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情況下,有必要引入漢字文化教學,以強化漢字的學習。
在漢字學習中,漢字的主要構成都是以形聲字為主,而古漢字在當前漢字中所占據的比例不足20%,傳承文化就要從最基本的漢字入手,漢字文化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因此只有注重漢字文化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從歷史文化的演變中領悟漢字的獨特魅力,基于這一原理,在漢字學習中適當的滲入漢字文化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目前的識字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編兒歌或是猜字謎,這些方法對于漢字的學習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是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又難免偏離了漢字學習的本質,失去了漢字自身所具有的內涵,因此,加強漢字文化的滲入,對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既然我國漢字中絕大部分都是以形聲字為主,那么就要從形聲字自身的特點出發,不同形旁所具有的意義各不相同,具有表達意義的特點。從這一點上進行分析,在具體的教學中,采用舉一反三的形式加強漢字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識字量,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具體采用的方法具有如下幾點。
首先是歸納的方法,將具有共同形旁的字集合在一起,以“巾”為例,帶有這一偏旁的漢字很多,帽、帆、帕等,這些漢字都與布匹具有相關性,以此類推,向學生進行示范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并且積極的發言,掌握其他相同部首漢字的含義,基于這一原理進行漢字的學習,學生都會得到較快的進步,并且還能培養他們自主歸納的學習能力,同樣可以將這種能力應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學習,也會增強他們在學習中的自信心。
其次,漢字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教師將帶有共同偏旁的漢字集中在一起,由學生進行猜測,看這些漢字與什么相關,同時再寫一個學生不認識的字,讓學生們猜測這一漢字的意思,通過相互之間的比對,學生就會恍然大悟,能夠將共同偏旁的漢字聯系在一起,這種推理的方法具有顯著的效果,學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對不認識的漢字進行學習,在思考與猜測的過程中完成學習的任務。
第三種方法是對相近的漢字進行辨別,我國漢字數量眾多,并且許多漢字都十分相近,可以分為同音字等不同的類型,這些漢字的“長相”大致相同,就會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疑惑,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學生具體的掌握每一個漢字的寫法以及具體的含義,教師就應該采用辨一辨的方法,一方面這一方法有助于學生對相似漢字的區分,另一方面這種漢字的學習方法還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教師在一個漢字上添加不同的偏旁,組成不同的漢字,正是因為偏旁所具有的含義各不相同,因此才具有了區分的意義,能夠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眾所周知,漢字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有理性,將作為漢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給學生,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加信息量,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提高漢字書寫正確率。
如“寒”字的教學,學生書寫“寒”字的錯誤率非常高,為幫助他們徹底告別錯誤,教師可以在作業講評時重教“寒”字:“寒”字的“宀”(寶蓋兒)是個象形字,古文的寫法像房屋的側面形象,做部首表示房屋,中間是一床席子,在古代表示一座房子里,一個人坐在席子上,地上結了冰,學生體會到了“寒”字的意思后,就再無一人寫錯“寒”字。
課堂上,學生特別喜歡聽教師講漢字中蘊藏的含義。所以教師應該時常在生字教學中把字理講給他們聽,如“然”字的教學,首先書寫“然”字以及其象形字,學生一臉茫然,教師讓學生猜每個部分像什么,學生躍躍欲試,最后得出結論:一塊狗肉在火上烤,這就是“然”的本意。后來為了進行區分,造了形聲字“燃”以替代“然”的本義,學生恍然大悟。教字理,明字意,很好地解決了漢字書寫錯誤率高的問題。學生既學得扎實,也對漢字的學習充滿了興趣。
以“齒”字為例,從表面看,這個字不算是形聲字,因為它不符合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齒”字的下半部分代表的是什么含義呢?作為教師,尚且有這個疑惑,想必學生在識記這個字時,也只有靠死記硬背了,但一則容易記錯,二則對學習這個字是索然無味。教學時,教師先將“齒”字的象形文字用課件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想象是什么。學生看后,很自然地想到了張開的嘴巴里有幾顆牙,在肯定了學生的想象力的基礎上,并告訴他們這就是“齒”字最早的樣子,后來人們為了標注的方便,給“齒”字加了一個“止”以記錄讀音,“齒”字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簡體齒。將“齒”字的演變過程,用課件直觀地再現出來,學生在動態的演示中,牢牢記住了齒字下半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并對漢字的演化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和了解。學生對整個識字過程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完全沒有了識字的枯燥感和死氣沉沉的局面。
總之,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規律,依據規律而行則興,違逆規律而為則衰。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只有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因義記形,學生學習漢字才會是在朗讀“一首優美的詩”,在欣賞“一幅美麗的畫”,才能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進而切實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與量。
[1]鐘宏金.淺論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07(05)
[2]王應龍.漢字文化解讀舉隅及方法研究[J].漢字文化,2006(05)
[3]梁光華.漢字與中國文學管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