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兵
廣州市花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廣州 510800
194例嬰幼兒麻疹臨床及流行病學特征的分析
劉杰兵
廣州市花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廣州 510800
目的 探討花都區嬰幼兒麻疹臨床及流行病學特點。 方法 回顧性分析花都區2010~2014年194例嬰幼兒麻疹的臨床資料,并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 結果 2010年~2014花都區共出現嬰幼兒麻疹194例,年齡<1歲發病率最高(P<0.05),發病時間主要集中于3、4月份,流動人口發病率明顯高于本地戶籍人口(P<0.05),無免疫接種史和有麻疹接觸史者發病率明顯要高(P<0.05)。 結論 做好季節性預防,及時擴大麻疹免疫接種范圍,提高流動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接種率,加強對高危人群免疫接種,可達到有效控制麻疹發病率的作用。
嬰幼兒;麻疹;臨床;流行病學
麻疹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1-2],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較高的死亡率;廣東省花都區作為全國流動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麻疹容易大面積流行和傳染,因此,本次研究就本地的嬰幼兒麻疹臨床及流行病學特點進行探討,為調整嬰幼兒麻疹防控策略,降低發病率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花都區2010~2014年嬰幼兒麻疹194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3]。一般資料情況,詳見表1。
1.2方法
回顧性統計麻疹患兒的一般資料、發病年齡、發病時間、居住地、麻疹接觸史、免疫接種史及臨床癥狀、體征、病情轉歸等資料[4]。

表1 2010~2014年花都區嬰幼兒麻疹一般資料
1.3統計學方法
2.1臨床特點
2.1.1發熱 194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癥狀,其中,<39℃ 100例(51.55%),39~39.9℃ 86例(44.33%),≥40℃ 8例(4.12%),熱程2~7d,平均(4.5±0.9)d。

表2 2010~2014年花都區嬰幼兒麻疹發病時間分布
2.1.2皮疹 194例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紅色斑丘疹,發熱當天出疹20例(10.31%),發熱2~3d出疹171例(88.14%),3例(1.55%)出現皮疹后才發熱;最先出疹部位:顏面部162例(83.51%),軀干14例(7.22%),四肢18例(9.28%)。
2.1.3口腔黏膜柯氏斑 共186例(95.88%)出現口腔黏膜柯氏斑,分布于整個口腔黏膜,均于發熱后2~3d出現,持續1~2d后逐漸消失。
2.1.4輔助檢查 白細胞計數正常121例(62.37%),白細胞計數升高73例(37.63%),心肌酶譜(CK-MB)均有偏高[5],在30~45U/L之間,麻疹病毒IgM抗體陽性171例(88.14%),肝腎功能均正常,X線胸片:點狀滲出影62例(31.96%),肺紋理增粗影54例(27.84%)[6]。
2.1.5病情轉歸 所有患兒經清熱解毒、抗病毒等對癥支持治療后治愈出院[7],住院時間7~10d,平均(8.2±0.7)d。
2.2發病時間分布
2010~2014年期間各個月份均有麻疹發病,發病時間主要集中于3、4月份,共151例(77.84%),其余月份共發病43例(22.1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3.625,P<0.05)。見表2。
2.3戶籍與居住地分布
2010~2014年期間流動人口嬰幼兒麻疹發病132例(68.04%),明顯高于本地戶籍人口(P<0.05),城市和農村發病所占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10~2014年花都區嬰幼兒麻疹發病戶籍與居住地分布[n(%)]
2.4免疫接種和麻疹接觸史
194例麻疹患兒中,無免疫接種史者124例占63.92%,所占比例最高,有麻疹疫苗接種史者6例占3.09%,接種史不詳64例占32.9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麻疹接觸史者139例占71.65%,所占比例最高,無接觸史者14例占7.22%,接觸史不詳41例占21.1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010~2014年花都區嬰幼兒麻疹發病免疫接種和麻疹接觸史分布[n(%)]
我國自1965年廣泛推行麻疹疫苗接種以來,麻疹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得到明顯控制,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出現麻疹疫苗漏種或免疫失敗現象,致使麻疹疫情出現反彈現象;本次研究花都區2010~2014年312例共發生嬰幼兒麻疹194例,均為散發病例,未暴發疫情,說明花都區的麻疹得到有效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以來,花都區嬰幼兒麻疹麻疹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表明目前麻疹工作存在一定問題,麻疹控制工作形式仍很嚴峻。
花都區嬰幼兒麻疹臨床及流行病學特點如下:(1)年齡<1歲患兒發病率最高,這主要與嬰幼兒出生后,來自母體的抗體持續時間較短,體內的抗體滴度低下有關,因此,對廣大育齡期婦女及時進行麻疹疫苗接種,可有效控制嬰幼兒發病[8-9];(2)麻疹發病時間集中于3、4月份,符合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特點,好發于春季[10],提示在麻疹好發季節應該強化接種麻疹疫苗;(3)嬰幼兒麻疹臨床癥狀主要以發熱、皮疹及口腔黏膜柯氏斑為主,癥狀多較輕,輔助檢查心肌酶譜(CK-MB)均有偏高,在30~45U/L之間,麻疹病毒IgM抗體多呈陽性,經清熱解毒、抗病毒等對癥支持治療后多可治愈出院,提示在麻疹好發季節,對于出現發熱、皮疹及口腔黏膜柯氏斑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嬰幼兒,應及時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應明確診斷結果,并給予對癥治療;(4)流動人口發病率明顯高于本地戶籍人口,主要與流動人口麻疹疫苗漏種有關[11],而城市和農村發病所占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一方面主要與城市中流動人口較多,流動人口麻疹疫苗漏種可增加麻疹發病率,而農村人口嬰幼兒發病主要與家長免疫意識不強,麻疹疫苗接種率低下有關[12],提示在今后的麻疹預防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強流動人口麻疹疫苗漏種,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家長進行預防接種知識宣傳,提高其對麻疹疾病的認知程度,使其能夠主動自覺配合麻疹疫苗接種;(5)有麻疹疫苗接種史者發病率明顯低于未接種者,表明麻疹疫苗接種仍是目前預防麻疹最主要的措施[13],此外,對于有麻疹疫苗接種史的嬰幼兒應加強監測,及時加強補種麻疹疫苗,以免因免疫失敗而感染麻疹病毒;而有麻疹接觸史者發病率較高,表明麻疹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避免與麻疹患者接觸可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降低麻疹發病率[14-15]。
綜上所述,自2011年以來,花都區嬰幼兒麻疹麻疹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應做好季節性預防工作,及時擴大麻疹免疫接種范圍,提高流動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接種率,尤其加強對育齡婦女和嬰幼兒等高危人群免疫接種,從而達到有效控制麻疹發病率,預防麻疹疫情暴發的目的。
[1] 朱衛連.38例嬰兒麻疹臨床及流行病學特征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4):161-162.
[2] 費琰,朱勇根.106例嬰兒麻疹臨床特征[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3,40(5):358-359.
[3]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28-732.
[4] 普毅,白圓圓,雷金.2000-2010年個舊地區麻疹流行病學特及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3,10(6):18-19.
[5] 陳必全,夏春琴.2009 ~ 2013年麻疹住院患兒的免疫狀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4):218-219.
[6] 陳萬里.保定市1999 ~ 2007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7(7):255.
[7] 廖征,文海蓉,熊昌輝,等.麻疹母傳抗體水平及6-8歲齡接種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監測[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417-419.
[8] 李衛光,徐華,朱其鳳,等.兒科病房4例麻疹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1):41-43.
[9] Sanz JC,Mosquera M,Ramos.Assessment of RNA amplification by multiplex RT-PCR and IgM detection by indirect and capture ELISAs for the diagnosis of measles and rubella[J].Acta Pathologica,Microbiologica Et Immunologica Scandinavica,2010,118(3):203-209.
[10] 陳偉文,謝小蘭,鐘艷.2012 ~ 2013年深圳市坪山新區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4,20(4):218-219.
[11] 馬超,郝利新,蘇琪茹,等.中國2011年麻疹流行病學特征與消除麻疹進展[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12] DeSerres G,Boulianne N,Defay F,et a1.Higher risk of measles when the first dose of a 2-dose schedule of measles vaccine is given at 12 ~ 14 months versus 15 months of age[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2,55(3):394-402.
[13] 鄒明霞,陳勇南,陳親賜.安吉縣2012年嬰幼兒麻疹臨床特點及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3,20(17):67-68.
[14] WHO.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 Progress towards elimination of measles in t he Americas[J].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1998,73(12):81-85.
[15] 陳子安,董良.紹興縣麻疹106例臨床及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9):1061-1062.
An 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194 cases of infants with measles
LIU Jiebing
Huadu 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Guangzhou 5108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194 cases of infants with measles in Huadu.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194 cases of infants with measles in Huadu from 2010 to 2014 were made,and it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Results 194 infants with measles were diagnosed in Huadu from 2010 to 2014.Morbidity in the infants under 1 years old was highest (P<0.05),and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were mainly in March and April.Morbidit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cal population (P< 0.05),and Morbidity of people without history of vaccination and people with measles conta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Conclusion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morbidity of measles effectively including good seasonal prevention,expanding measles immunization timely,raising the vaccination rate of floating and rural pop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vaccination of high-risk population.
Infants;Measles;Clinical;Epidemiology
R725.1
B
2095-0616(2015)09-198-03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