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一頭熊追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跑得比它快,而是要比你的朋友快。
無怪乎我們一直以來不斷與同齡人比較,希望能勝過他們。一項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職工、學生的調研發現:在全球平均薪酬25000美元/他們個人薪酬50000美元與全球平均薪酬200000美元/他們個人薪酬100000美元兩個選項中,受訪者普遍更能接受前者。類似的,大多數人都喜歡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優勢,或者來自上級的夸獎。
此外,還有一系列實驗能夠證明這一點。譬如,如果某位女性的哥哥收入超過了自己的丈夫,她參加工作的概率會提高。人們通常極度厭惡變成最后一名,收入略微超過最低工資的人群往往不怎么支持上調最低工資。此外,工作上的相對排名更容易影響員工的自我評價,對工作的精通程度倒是其次。
這種攀比意識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幸福感的重要來源。1974年,理查德·伊斯特林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雖然一個國家的富人明顯比窮人幸福,但當整個國家更加富強起來,民眾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這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對此,伊斯特拉解釋道,幸福感必須建立在一個人的財富多于其同胞的基礎上。一項對12000名英國國民的研究佐證了伊斯特林悖論:唯有收入增長超過擁有相近年齡、教育水平的同胞,收入的增加才能提高生活滿意度。
所以,知道為什么我們一邊譴責別人炫富,一邊暗自較勁誓要超過他們一頭了吧?如若不然,競爭對手會奪走所有榮耀,而我們將成為熊的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