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釦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 圖/馬樂
(作者為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助理館員)
漆器,廣義地講,就是用漆這種原料制作的各種實用器和裝飾用品。古時做漆器所用的漆均采自一種廣泛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和福建等地的喬木——漆樹。在漆樹的樹干上刻劃出幾種非常講究的刀口,便可接到做漆器的重要原料——生漆。漆具有防水、耐酸堿、保存時間長和輕便等特點,是制作器物的上好原料。生漆經過處理,涂在通常以竹、木、金屬等原料制成的胎體上,再經過各種髹飾工藝,一件漆器就基本完成了。
漆的應用和漆器的制作在我國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漆器實物,距今約7000 年。漆器的制作源于史前,興于戰國,盛于秦漢,后世盛衰交替,沿用至今。
夾纻胎工藝又稱“脫胎”,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或絲帛等裱糊若干層,干實后,去掉內胎,最后在麻布殼上髹漆。

漆樹
帶釦漆器,很多文獻稱之為“釦器”或“扣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和底部用金屬箍加固,以此達到加固和裝飾漆器的目的。《說文·金部》說:“釦,金飾器口。”

河姆渡遺址出土漆碗及漆罐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釦器,是西安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幾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銅做成的釦。戰國時期,釦器的數量和種類增多,主要有鎏金銅釦和少量銀釦。西漢時,始于戰國的夾纻胎工藝開始成熟和流行,漆器變得更加輕薄,故此時用金屬對漆器進行加固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廣泛。而黃金釦器,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遲至西漢初才出現。西漢尤其是中后期,釦器大盛。東漢時期,釦器不被官方所推崇,《后漢書·皇后紀·和熹鄧皇后紀》載:“蜀漢釦器,九帶佩刀,并不復調”,此后釦器便一直衰微下去,只在個別時期偶有興盛。東漢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漸為瓷器所代替,但是“釦”作為一種工藝,仍然為瓷器所承襲,作為一種奢華的工藝流傳下來。

揚州甘泉姚莊101 號漢墓出土的銀釦七子漆奩

大英博物館藏漢代鎏金銅釦鹿紋耳杯
西漢時期的釦器主要有黃金釦器、白銀釦器和銅釦器三種。漢代議郎衛宏在《漢官舊儀》中記載:“大官尚食用黃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銀釦器,如祠廟器云”,“大官”是皇帝的屬官,“中官私官”則為皇后和太子的屬官,意即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黃金釦器,皇后和太子可用銀釦器,至于廣泛出土的銅釦器,則沒有使用等級的規定。《后漢書·祭祀志》記載漢桓帝“親祠老子于濯龍。文罽為壇,飾淳金釦器,設華蓋之座,用郊天樂也”,這里“淳金釦器”和“黃金釦器”意思相同,指的并不是一般的金屬,而確確實實是黃金。《漢官舊儀·補遺》記載,宗廟祭祀高祖劉邦時,用“黃金釦器”。《漢書·貢禹傳》記載:“臣禹嘗從之東宮,見賜杯案,盡文畫金銀飾,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貢禹是漢元帝時提倡節儉的名臣,看到東宮(漢代太后居住之所)盡是奢侈的銀釦描金漆器,認為這不是可以賞賜給臣子的。然而這種限定,到西漢后期卻被擾亂。桓寬在《鹽鐵論·散不足》記載:“今富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鐘。中者野王纻器,金錯蜀杯。夫一文杯得銅杯十,賈賤而用不殊”,桓寬生活在昭帝和宣帝時期,“銀口”指的是“銀釦”,“黃耳”指雙耳飾鎏金銅釦的耳杯,這表明西漢后期釦器使用的等級規定已經被打破,但是桓寬并沒有提到皇帝專用的黃金釦器有被僭越的情況。結合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黃金釦器的限用規定還是比較嚴格的,被僭越的情況十分少見。
漆器不易于流傳,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漆器多是考古發掘所得。漢代對逝者奉行“事死如事生”,因此作為皇帝專用的黃金釦器,出現在帝陵中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目前西漢帝陵中只有陽陵、杜陵發掘了一部分,平陵試掘了幾個陪葬坑,在陽陵東側的陪葬坑發現有一些鎏金銅釦漆器口沿,帝陵中非常有可能隨葬有黃金釦器。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有黃金釦器出土的墓葬極少,只有三處: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金釦漆卮,安徽巢湖北山頭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金銀箍水晶扣嵌玉鑲料漆罐,湖南望城風篷嶺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金銀釦夾纻胎橢圓形奩。
南越王墓在西耳室出土一件金釦漆卮,器身已朽,僅存器蓋、器身口和底部的金釦。蓋頂3 個環形鉤尾立鈕,三蹄足底座,環形鋬。同出的還有一件形制相同的金釦象牙卮。金釦直徑6.3 厘米、高7.3 厘米,總重量167.4 克。
南越王墓的主人是南越王趙眛,其祖父是第一代南越王趙佗。趙佗在呂后末年自立為南越國皇帝。漢文帝初年曾出兵壓制,趙佗自稱去帝稱臣,但大軍一撤,繼續稱帝。趙佗死后,趙眛繼續稱帝。
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璽”黃金印,連同這兩件黃金釦器,可以作為其稱帝的證據。黃金釦經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能譜分析,含金量為98.34%,其余1.66%為銀,這正是《后漢書》里提到的“淳金釦器”了。黃金釦為鑄造而成,外壁經過打磨,光亮平滑,內壁則留有多道鑿痕和戳痕。
1997 年在安徽巢湖老火車站前北山頭發掘了兩座古墓,其中西漢早期的北山頭一號墓出土一件精美的金銀箍水晶扣嵌玉鑲料漆罐。通高18 厘米,口徑、底徑均為10 厘米,腹徑21 厘米。腹部被一條寬度為2 厘米、鑲有8 顆藍底白花料珠的金箍所環繞。整個漆罐的鑲嵌裝飾以金箍為中線沿罐體上、下對稱展開,緊挨著金帶上、下分別鑲嵌有8 塊和田青玉雕成的桃形鳳紋牌飾。和玉牌飾尖端相對應的上、下罐體上分別有8顆藍底白花料珠,罐體上半部分藍底白花料珠之間是6 塊桃形藍底白花料器牌飾。罐體兩側還鑲嵌有兩個對稱的和田玉活環鋪首,與其相對的下半部分是8塊桃形藍底白花料器牌飾。桃形料器牌飾緊靠在罐肩部和下腹部鑲包的銀箍上,每個銀箍上鑲嵌有8 顆藍底白花料珠。漆罐的頸部和圈足上套有環形水晶圈,水晶圈內側刻有鳥紋并且描金。漆罐通體彩繪,可惜由于木胎腐爛成海綿狀,漆層收縮很難看清,但是整件器物仍然華美異常。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釦漆卮(出土時漆器已朽,此為復原后形態)
北山頭一號墓為土坑木槨墓,規模不大,它比起隨后發現的北山頭二號漢墓要小得多,出土的文物數量也不算多,共計出土玉器、銀器、銅器、漆木器、陶器140 多件,但出土器物十分珍貴和精美,比之代表了漢代墓葬最高規格的廣州南越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文物毫不遜色,表明墓主的身份很高。墓中沒有發現兵器,卻出土了女性用的化妝盒白玉奩,和北山頭二號墓聯系起來看,墓主有可能是二號墓墓主的妻子。
2006 年3 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望城風篷嶺的大型漢墓展開考古發掘工作。該墓出土了青銅器、玉器、漆器等一批珍貴文物。墓葬位于山包正中,南北向,墓坑呈“中”字形,由墓道、前室、后室等部分組成,全長30.3米。采用楠木“題湊”(西漢葬制,去皮后的木頭,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墻,“木頭皆向內”,上面蓋上頂板)、隨葬金縷玉衣等葬俗都表明墓主身份的高貴,據推測墓主可能是西漢中晚期某位長沙王的王后。
風篷嶺一號漢墓出土的金銀釦橢圓形漆奩,夾纻胎,器身殘破。器外髹黑漆,內髹朱漆。外盒口沿、中部、底部各飾有一周銀釦。內盒口沿飾一周金釦,中部、底部各飾一周銀釦。釦間貼有金箔動物紋,多已脫落。蓋頂中央嵌柿蒂紋金箔,葉片中部和蓋頂中央各有一圓形小孔,蓋肩部貼金箔云氣紋。
黃金釦器本是皇帝專用之物,出現在這三個墓葬中的原因,我們可以結合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加以推測。南越王墓出土的黃金釦器,極有可能是作為與中朝分庭抗禮的一種象征;風篷嶺一號漢墓出土金銀釦漆器,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黃金釦器,外表多施以銀釦,只在內盒口沿部位飾一圈金釦,漆盒是上下扣合的,扣合后口沿部的金釦則十分隱蔽,且目前出土的銀釦漆器還沒有同時施有金釦的案例,故而這件金銀釦漆器極有可能是私做。北頭山一號漢墓所出土的黃金釦漆罐華美異常,考慮到與之伴出的其他等級較高的珍貴文物,這件漆罐有可能是來自于皇室賞賜。
西漢官營漆器生產實行“物勒工名”制度,即在漆器上將工匠的名字銘刻其上,來監督工作和保證質量。上面幾件已出土的黃金釦器,除南越王的金釦卮腐朽外,其他兩件并不見有銘文。根據出土較為廣泛、有銘文的銀釦漆器可知,高級釦器一般是為皇帝生產大量的“乘輿”漆器的蜀郡和廣漢郡制作的。此外,設在中央的考工和供工設令管理,也制作金銀釦器,但是考工和供工是兼職做漆器的,不像蜀郡、廣漢郡為專做。《鹽鐵論》中記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棬”即指卷曲的木板,此處代指“漆器”。揚雄在《蜀都賦》中說:“雕鐫釦器,百伎千工。”這些都是說制作漆器尤其是釦器要耗費漢代成百成千的勞動力,因而十分珍貴。

金銀箍水晶扣嵌玉鑲料漆罐
這樣珍貴的黃金釦器,除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常用外,在祭祀中也充當著重要的象征性角色。漢代的漆器,尤其是更為貴重的釦器,常常作為傳世珍寶為家族后代所繼承,考古資料顯示西漢墓葬中隨葬漆器的制作年代,往往比墓主下葬年代晚數年甚至幾十年。一個時期內統治階級所重視的器物,常常在民間起到“上行下效”的影響。由于官方的限定,除皇帝以外的臣民是不能用黃金釦器的,于是就出現了鎏金銅釦漆器,即以銅為主料做釦,其上鎏金,用以加固漆器,在考古資料上的體現,就是上至諸侯王級別的墓葬,下到地方官吏,都有鎏金銅釦漆器的出土,甚至有不少只是用銅釦,并沒有鎏金。需要注意的是,銅釦器雖然是等級最低的釦器,仍然十分貴重,普通百姓是承擔不起的。
總之,有漢一代,帶釦漆器的等級象征意義是十分明顯的,是否擁有釦器,擁有什么等級的釦器,表明了墓主身份地位的尊貴程度以及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密切程度。
現在我們對西漢時期帝王陵墓的發掘和調查活動比較少,但是從發掘較多的諸侯王陵墓可以看出,黃金釦器基本沒有賞賜過重要的大臣和皇帝的親眷。由此看來,漢代帝王對于黃金釦器的限定規定從來都是比較嚴格的。可以想象的是,今后對漢代帝王陵墓的調查和發掘,有助于我們添補關于黃金釦器的形制特征、使用情況、產地、流傳等方面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