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張居中教授等通過對稻作和粟作遺存的發現、環境背景和考古學文化關系的分析,將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動態過程分為醞釀、萌芽、確立、快速發展和穩定發展五個階段,并認為“南稻北粟”農業格局從農業初始階段即已奠定。水稻的北進、小麥的傳播等豐富了黃河流域的作物結構,加上起源于黃河流域的粟、黍、豆類,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生業模式;在南方長江流域,采集經濟的比重則隨著稻作農業的發展逐漸降低,形成了以稻作為主、漁獵采集并重的生業傳統。
(張居中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 年第1 期)
性別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于認識中國史前時代的家庭和社會結構頗具啟發性。作者對興隆洼文化房屋內性別相關物的分析表明,男性相關物和女性相關物在各房屋內共存,房屋內可能居住著一個由夫妻和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房屋內除了共同的生活空間外,男性與女性有各自的工作空間。石器加工或修整可能是男性在房屋內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食物加工很可能是女性在室內從事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喬玉,《北方文物》2014 年第4 期)
作者通過對考古發現的諸多史前至夏商時代城址進行分析,認為龍山時代是城郭之制的孕育、形成時期,藤花落、寶墩、石峁等城址已具備城郭之制特點,陶寺城址實行城郭之制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芒城、雙河和紫竹村城城址不屬于城郭之制,只能算作雙重城垣防御。夏代為城郭之制的初步發展階段,新砦城址的布局實質上已經具備城郭之制,望京樓城址具備城郭之制的布局特點。商代以后城郭之制得到推廣,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洹北商城等都城,垣曲商城、盤龍城、三星堆等方國城址,大多推行城郭之制。
(張國碩等,《中原文物》2014 年第6 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學者近年來進行的“殷墟周人滅殷遺存研究”引起了學界關注。該研究認為殷墟王陵廢棄歷經兩個過程。第一,周人滅殷之初,設“三監”,讓紂子武庚繼續“俾守商祀”,但這并不表明殷都沒有受到損毀。周王極力宣揚的“以承天命”的背后,除了搶奪寶物之外,可能還伴隨著焚燒建筑等行為。第二,周公二次東征之時,可能徹底毀壞了殷墟王陵及王陵區之外的絕大多數貴族墓,并大批遷移“殷頑民”。至此,殷墟開始淪為一般性聚邑。
(曾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 年12 月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