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不同血統的人攜帶著不同的螨蟲亞群,而螨蟲在全球人口中的分布可能反映了人類在歷史進程中是如何遷徙和進化的。4個螨蟲進化分支的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300多萬年前,這意味著所有4個種群都早于現代人類出現。大量的化石和人類遺傳學證據表明,現代人類首次在非洲進化,而螨蟲種群的分布支持了這一假設。盡管非洲是此項研究采樣最少的地理區域,但非洲人后裔擁有最具多樣化的螨蟲,占據了全部4個進化分支。攜帶螨蟲的人們向外擴散到其他地理區域,沿途中特定種群的螨蟲沒能活下來。
(宗華,《中國科學報》2015年12月16日)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帶領的研究團隊和美國、加拿大、芬蘭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犬科家族58個成員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家犬起源于東亞南部,因為東亞南部的狗擁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并且同狗的祖先——灰狼的的親緣關系更近。關于家犬的起源地眾說紛紜,此前有科學家同樣用基因測序的方法,認為家犬起源于歐洲、中東等地,但這些研究的共同缺點是沒有東亞南部地區的樣本。此項研究彌補了這一缺憾。另外家犬起源研究目前考古學證據依然缺失,1.2萬年前的狗類化石是在東亞以外地區發現的。這可能是因為東亞南部地區環境濕熱,不利于保存化石。
(財新網)
黃牛作為一種資源,商人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開發和利用,主要表現在肉食、祭祀、畜力和骨料四個方面。中國古代長期以農立國,以家養黃牛為代表的大牲畜對生產力進步和社會發展有巨大助推作用。
(呂鵬,《考古》2015年第11期)
如果沒有人類介入,南瓜、葫蘆和筍瓜將會怎樣?一項對91個南瓜屬物種進行的遺傳分析描繪出一幅黑暗的畫面。很多古老的品種到1萬年前左右消失。當時,那些吃掉苦澀的南瓜屬果實并將它們的種子到處散播的巨型哺乳動物已全部滅絕。占據了美洲的較小型哺乳動物被認為對嘗起來很苦的植物更加敏感。沒有了巨型哺乳動物的糞便所提供的散播種子服務,這些植物被擠出了陸地景觀,很多滅絕,剩下的也幾乎消失不見。如果不是美洲土著馴化了它們,南瓜、葫蘆和筍瓜可能會重蹈渡渡鳥的覆轍。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消息)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研究人員日前在對新疆哈密地區一處西漢前期的游牧文化遺址里出土的整馬遺骸進行DNA實驗分析后,驚奇地發現其中一匹與墓主人同葬于墓室的馬竟是罕見的金黃色。這雖然不是世界上首次發現金色的馬,但這種基因變異的個案是極為少見的。此項研究表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新疆作為其重要一段,在中國家馬發展過程中引進西方品種、豐富中國家馬的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地理作用。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消息)
一個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澳洲大陸6個不同地點和7座島嶼的269只貓。之前觀點認為貓最早可能在1650年搭載捕撈海參的漁船到達這片區域,但DNA分析顯示,它們是在19世紀早期從歐洲抵達澳洲的。這個時間段同歐洲人在該地定居的時間相吻合。這些貓科動物是坐船抵達的,而在海上航行期間,它們被用于控制船上的噬齒類動物和其他害蟲。
(宗華,《中國科學報》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