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學上觀察,對人類發展而言的根本性力量是工業還是農業?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在現代產業分類中,把農業、工業、服務業分別界定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但如果從人類文化發展進程而言,“第一級產業”或“第一次產業”是工業而不是農業。
什么叫“工業”,經典的解釋是“用自然物資制造物品的各項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最初誕生的歷史及文化活動恰恰是從“工業”開始的。300 萬年前左右,當人類用取自自然的石材制造出第一批石器的時候,人類就打開了自我歷史的第一頁,也是開始創造出地球上一個有別于40億年以上的自然歷史的“新世界”——文化世界——而邁出了第一步。考古學家把人類最初的文化活動即打制石器的活動稱之為“舊石器工業”,真是恰如其分的表達。正是原始的“石器工業”的進步,才推動著人類采集業和狩獵業的逐步發展,到了距今1 萬多年前,人類才能夠發明農業。同時,石器還為原始建筑工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從而推動著人類此后居住及聚落營建水平的不斷提升。
農業之于人類當然是至為重要的產業,但與“工業”相比,在人類產業發展史上,它仍屬于“第二級產業”或“第二次產業”,而且,由于工業活動是人類開創文化的第一推動力,它的基礎性、根本性力量在人類此后的發展進程中還是不斷展示出它的革命性力量。比如,正是有了陶器工業,人類才第一次創造出完全有別于此前不能改變自然物質性質的工業成果即“石器”形態的新產業形態,因為陶器是泥土、水、火及人類設計智慧合成的產物,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工業方式改變自然物資性能的創新性成就。制陶工業中出現的高溫生成等技術還為此后青銅、鐵器等的誕生開啟了先河。青銅時代意味著人類文明時代的開始,青銅工業、冶鐵工業、城市建筑業等加上文字的發明構成了人類文明誕生的必備條件和標志。可以說,離開工業,人類是無從創造文明時代的。
農業對人類來說首先解決了吃飯問題,為人類能夠穩定生活提供了基本條件,但各類農具、穿衣、食鹽、糧食加工、日常用品等要借助工業形式才可以產出,就是說,即使農業再重要,離開工業,它也是無法獨立生存和進步的。況且,吃飯固然是人生存的第一條件,可是這個條件不是人類獨需的,而是自然界幾乎所有動物的生存條件。人不是普通動物,她還有超越動物本能的更高追求,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雙重追求,要不斷實現超越人生物需求的目標,其根本的途徑就是工業,換句話說,“工業”是“上帝”賜給人類創造文明最重要的“利器”,考古學正是用實物資料為我們揭示了這一極其普通的道理。
工業對人類歷史與文化及文明發展的根本性作用,不僅存在于史前時代和歷史時期的古代,也同樣存在于人類的近代和現代。人類之所以擁有今天的成就,真正的動力來自于英國的“工業革命”?,F代化的連續發展,就是工業從機械化向電氣化,再向自動化乃至智能化的方向前進,即使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德國及許多國家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等等,仍然是決定國家實力與發展水平的根本措施。農業無論如何重要,它也無法取代“工業”對人類歷史、文化、文明開啟和推動的基礎性作用。其實,農業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走“工業化”道路,這不是取決于人們的意愿,而是由歷史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凡是現代強大的國家,無一不是經由工業化的發展階梯而實現的。工業化還是人類城市化的前置條件,不僅城市建設本身就是工業創造的過程,城市的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工業化發達水平。這些原理在考古學及歷史學資料中有太多的案例可以證明。
也許有朋友說,目前蓬勃興起的文化產業、信息業等是否意味著工業地位的衰退?不是?!拔幕a業”的概念只是一種翻譯的問題,20 世紀初誕生于西方的“文化產業”術語,英文為Culture Industry,直譯應為“文化工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拔幕I”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產品需求之后,對精神產品和消費的需求不斷上升,于是文化產品必經借助于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才能滿足大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其核心問題仍然在于“工業”。至于信息化,一方面它是工業不斷發展的產物,同時,離開實體產業,虛擬的信息化再發達也無法解決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也可以說,300 多萬年來的人類實踐反復證明,“工業”才是人類創造文化締造文明的根本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