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霞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外三科,廣東中山 528400
糖尿病護理小組對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劉小霞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外三科,廣東中山 528400
目的 探討實施專業糖尿病護理小組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體會。 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16例,隨機分成護理組和對照組,其中護理組通過對護理的專業人員實施專項理論培訓,建立相應的管理流程,采用人性化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分別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患者滿意率、護理療效等方面進行比較。 結果 護理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患者滿意度以及護理效果均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針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專業化的護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參數,提高了院內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治療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糖尿?。蛔o理;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內分泌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增長,其中以糖尿病的發生率最具代表性,糖尿病發病率位居內分泌疾病發病率的第3位,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已經成為目前醫療工作者所面臨的新課題。我科通過針對糖尿病患者成立了糖尿病護理小組進而更加規范的進行專業性、人性化的護理工作,進而有效調節患者血糖水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符合糖尿病的WHO診斷標準[1]糖尿病患者216例,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8例,其中護理組男74例,女34例,年齡23~71歲,平均(45.6±2.4)歲,病程1.8~7.6年,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患者13例,2型糖尿病患者95例;對照組男79例,女29例,年齡21~69歲,平均(47.8±2.1)歲,病程1.6~7.3年。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患者15例,2型糖尿病患者9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了糖尿病飲食治療、運動、情緒療法,藥物治療以及血糖監測。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規進行護理,即:(1)糖尿病飲食;(2)按時測量體重以作計算飲食和觀察療效的參考;(3)每日分3~4段留尿糖定性,必要時測24h尿糖定量;(4)及時處理突發情況,如低血糖、暈厥等。
1.2.2 護理組 該組患者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開展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糖尿病護理小組,成員由我科護士長擔任組長,4名相關糖尿病??谱o士和1名營養師進行配合工作,其重要職責是針對糖尿病患者風險進行評估、對伴有相關疾病的患者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會診,并且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治療方案,定時巡診并定時監測血糖等;(2)提高內分泌科室護理人員的理論基礎,通過定期邀請糖尿病方面的護理專家來我院進行專題講座,及時傳授最新的護理信息和應對措施,使護理人員在高血糖患者的護理理論及實踐技術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3)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藥、定期檢查血糖等,從而導致治療時間過長、用藥復雜,從而使患者由于擔心疾病的康復及血糖的控制情況以及發生并發癥等。在心理上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血糖長期無法降至良性水平[2]。針對該問題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站在患者角度真正的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通過耐心的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達到消除患者內心障礙的目的,進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通過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增進對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知識,從而使患者能夠更加配合醫務人員順利開展工作。
1.3 參考指標
1.3.1 空腹血糖 3.9~6.2mmoL/L;餐后2h:3.9~7.8mmol/L。
1.3.2 臨床療效 (1)顯效: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9.5mmol/L,患者滿意度>90%;(2)有效:空腹血糖<11mmol/L,飯后2h血糖水平<15.8mmol/L,患者滿意度>80%;(3)無效:患者護理接受護理后血糖數值同前或有所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護理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理組患者滿意度達到94.44%,對照組為73.15%,護理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療效比較
護理組患者顯效67例,有效35例,無效6例。對照組顯效55例,有效30例,無效23例,護理組護理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患者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護理療效比較[n(%)]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長期高血糖及伴隨的蛋白、脂肪代謝異常,會引起心、腦、腎、神經、血管等組織結構和功能的異常,甚至會造成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隨著人們對于糖尿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者們發現單純的依靠降糖藥物并不能有效的降血糖降至良性范圍[3],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血糖監測需相互配合,長期堅持[4-6]。由于糖尿病的療程較長,需要持續服藥和動態監測血糖,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如焦慮、煩躁等更有甚者出現放棄治療的念頭[7-8]。因此,護理人員在傳統的護理基礎上,結合不同患者實施具有個體化、創造性、有效的護理模式,使患者在心理、生理、心靈等全面達到最佳的狀態。能夠有效的縮短治療周期。
組建糖尿病護理小組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9],傳統的護理模式干預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由于護理效果較差,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導致藥物治療后仍然有部分患者血糖高居不下,隨著現代醫療技術尤其是護理學科的長足發展,護理工作不再是單純簡單的機械化技術操作,而是轉型為“以人為本”的護理過程[10-11]。護理小組在臨床護理、護理教育、健康咨詢等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有效的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以及服務內涵,推動了護理的專業化進程[12-14]。
結合本文研究可以得知,護理組通過人性化的護理使患者對糖尿病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從而能夠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飲食方面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心理上通過改善護理環境使患者身心放松,操作中采取輕柔緩慢的手法減少患者的對治療的恐懼進而實現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結合表1、2可以得知,護理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血糖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3.15%。血糖控制效果方面,護理組的顯效率為62.0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93%,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我科通過糖尿病護理小組對患者開展一對一的個性化護理模式,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15-16],增進了醫患感情,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意義。
[1] 鐘歷勇.國際糖尿病聯盟第19屆世界大會會議紀要及新診斷指南精要解讀[J].中國卒中雜志,2007,2(1):66-67.
[2] 邱翠瓊,吳秀燕,張廣清,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在護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3):58-58.
[3] 張素芳.糖尿病的非藥物療法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5):133.
[4] 倪芳.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難點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11,6(18):155-156.
[5] 張金慧,呂陽梅,馬燕,等.新型飲食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39-741.
[6] 萬智軍,鄧樹勛,黃玉山.糖尿病運動療法研究現狀[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4):505-508.
[7] 唐曉梅,黃建君.糖尿病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癥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08,20(3):79-80.
[8] 吳楓,孔令韜,湯艷清.糖尿病與焦慮障礙[J].藥品評價,2008,5(10):407-409.
[9] 黃慶娟,韋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實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廣西醫學,2012,34(8):1096-1097,1101.
[10] 熊學勤,羅碧霞,鄭曉玲.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西部醫學,2013,25(7):1095-1097.
[11] 王金萍.糖尿病管理護理小組在提高護理質量中的作用[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2):262-263.
[12] 白昆霞,潘桂瓊,譚麗君,等.糖尿病護理小組開展專科護理服務實踐與效果[J].現代醫院,2013,13(4):94-96.
[13] 何淑梅,丘紅梅,吳君娜,等.血糖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老年患者血糖與血脂控制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72-73.
[14] 楊靜.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情況的影響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4,4(7):129-130.
[15] 何麗梅,徐彩文,葉靜.綜合護理對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4,10(29):88-89.
[16] 潘超蓮.非藥物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4,10(8):98-99.
Effect analysis of diabetes nursing group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LIU Xiaoxia
Department of Third Surgic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ongshan, Guangdong, Zhongshan 5284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diabetes nursing group on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216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were received and cur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ursing group were established with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process and were adopted with humanized nursing model to intervene, with the professional nursing staff who were implement with special theory training, while control group were adop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To compare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the 2-hour post meal plasma glucos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rate, and the nursing curative effect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the 2-hour post meal plasma glucos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rate, and the nursing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developing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measures directed against diabetic patient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glycaemic parameters of diabetic patients, has improve the treatment time of decrease blood glucose on diabetic patients in hospital, is value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Diabetes; Nurs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Effect analysis
R473.5
B
2095-0616(2015)07-140-03
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