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梁郭 寧
1.深圳市坪山新區人民醫院社康科,廣東深圳 518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人民醫院內科,新疆塔縣 845250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心律失常臨床治療方法
朱偉梁1郭 寧2
1.深圳市坪山新區人民醫院社康科,廣東深圳 518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人民醫院內科,新疆塔縣 845250
目的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因機制、臨床治療方法及合并癥的關系進行探討。方法 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圖進行分析。 結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心律失常患者比例比較高。 結論 患者的肺部感染、電解質紊亂以及患者有低氧血癥是發生心律失常發生的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心率失常發生率低于急性期,心律失常隨著心衰程度變化而變化。同時,與患者的年齡也有一定的關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律失常;臨床治療;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是傳染性疾病,是一種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氣流受阻不完全可逆以及慢性發展的特點。經常會引起患者死亡或功能殘疾,致使患者及家屬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給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研究資料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慢性系統性炎癥性病變,會造成全身炎癥反應及肺外癥狀[1]。今對我院在2010~2012年,住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律失常患者的發病機理及臨床情況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0~2012年住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8例,都屬于急性發作期。伴有心律失常患者30例,占62.5%。男28例,伴心律失常20例;女20例,伴心律失常16例。年齡65~80歲之間,平均(70±5)歲。所有患者入院后都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同時對伴有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全天動態心電圖檢查,分析心律失常情況[2]。
1.2 診斷標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是肺功能測定指標,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必備條件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患者具有慢性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難或危險因素接觸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癥狀[3]。
心律失常發生率48例中,患者伴心律失常30例,占62.5%。
心律失常類型分析:竇性心動過緩與過速,分別是2例(4%)和26例(54%);房性期前收縮與室性期前收縮,分別是6例(12.5%)和12例(25%);右束支傳到阻滯與房室傳導阻滯分別是2例(4%)和7例(14.6%);心房纖維顫動與短陣房性心動過速分別是5例(10.4%)和4例(8.3%);伴有兩種以上心律失常8例(16.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穩定期28例,并心律失常7例(2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期20例,并心律失常14例(70%)。見表1。

表1 各期心律失常類型及發生情況[n(%)]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導致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患者的支氣管,在患者肺部長時間感染的情況下,會導致痙攣并伴有黏膜充血與水腫發生,同時腺體分泌物也會增多,進而導致患者肺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下降,對循環功能形成極大的障礙。循環功能有障礙后進而導致血液出現高粘度與高凝情況,導致心肌受到損傷,以致傳導系統出現水腫及出血甚至壞死癥狀[4]。
患者心律失常有時是因為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呼吸酸中毒,致使肺部血管出現痙攣,內源性交感神經與腎上腺系統受到刺激而產生興奮,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心肌及β受體受到作用而產生興奮,進而損害心肌。這種情況導致心肌缺氧,增強了房室結、心房、希氏纖維的興奮,最終導致發生心律失常[5-7]。
患者的電解質紊亂,以致形成低鈉、低氯、低鉀癥狀,進而出現心律失常現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時出現肺動脈高壓癥狀,進而增加了右心房的壓力,會導致右束支傳導阻滯現象。伴有心衰癥狀時,會出現心臟供血不足,形成缺氧以致損傷心肌出現心肌代謝異常,患者就會出現心律失常[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年齡的原因,身體臟器與功能會逐漸發生衰老,以致心肌細胞及受體數目逐漸減少,而心肌硬化程度卻變大,心臟傳導系統就會纖維化及脂肪浸潤發生的可能,年齡增大后冠心病的并發率也就會逐漸增大,患者更容易發生心律失常[9-10]。
3.2 藥物及身體電解質的影響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就有顯著的死亡率高的特點,位居世界疾病死亡人數的第四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經常遇到的并發癥就是心律失常,這也是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有效的預防心律失常發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著重要意義。房性期及室性期前收縮、右束支傳導阻滯、陣發性室上速和房顫等激動起源往往會導致心律失常[11-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律失常,通常會因為血鉀偏低而引起。資料顯示,接近一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會因為低血鉀而引起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會因為年齡的增長以及心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而加大心律失常的幾率。患者在使用使用洋地黃藥物中,因為有缺氧與電解質不穩定的原因,會發生中毒進而導致心律失常。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洋地黃藥物謹慎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時,經常會加重胸悶、心悸、焦慮的發生,甚至會引起心衰等并發癥,因此對患者需進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而常規抗心律失常藥物中β受體阻滯劑,對支氣管痙攣有嚴重的影響。這種藥物,即使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律平時情況下,也會對支氣管痙攣情況加重,以致可能會出現新的心律失常。而胺碘酮對消化道有嚴重的影響,經常使用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肺間質纖維化等后果,然而中藥有時卻能夠以毒副作用小使用于治療中[13]。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等成分制成的穩心顆粒,是抗心律失常的中成藥。資料顯示,穩心顆粒具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定悸安神的功效,對于治療早搏、房顫及快速型心律失常有較顯著的療效,并且沒有毒副作用,能夠起到標本兼治的療效,應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癥狀中運用[14-15]。
3.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療及預后分析
資料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中,年齡偏大和急性發作期幾率為78%左右。穩定期和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房性引起的心律失常居多。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數量較多,并且室早多為頻發,可以看出是預后不良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果伴有合并癥,心律失常就會有較高的發病機率。同時,心律失常會因低氧血癥、感染、心衰、酸堿失衡與電解質紊亂等誘發與加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后,不僅僅需要進行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還應該對原發病及并發癥進行積極治療。運用抗感染、解痙及祛痰的藥物,同時應對患者進行通氣與利尿治療,改善酸堿失衡與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并且在夜間更應進行吸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心病呼衰、心衰,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對肺心病的治療效果有嚴重的影響,嚴重的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律失常的患者處理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與普通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療手段不一樣。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首先應該積極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氣與呼吸功能,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問題,對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等并發癥進行積極處理,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就會好轉。
如果是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在不缺氧的情況下,運用洋地黃類藥物進行治療。也可以運用乙胺碘呋酮靜脈注射,控制急性發作,然后口服4 ~5d,患者病情緩解后可以減量或停用。沒有心功能不全或主管感覺突出的患者,可以應用心律平或異搏定控制,不能長期應用,沒有心律失常癥狀后,應停止用藥。沒有支氣管痙攣癥狀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運用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進行治療,患者可以長期使用。
研究證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慢性系統性疾病,有很多外部因素導致形成。心律失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的并發癥,心臟器質性損害以及心肌代謝紊亂,一般認為是其病理生理基礎。心律失常往往會因感染與心衰、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因素誘發及加重。許多病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患者出現呼衰、心功能不全、低鉀血等癥狀時,因及時對癥處理。尤其是年齡偏大的患者,應嚴密觀察并進行心電監護,預防出現對生命造成影響的惡性心律失常。在治療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同時,應該對患者的病情密切觀察,及早發現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時,應及時恰當的進行處理,能夠很好的改變患者的預后情況,并能降低患者死亡的機率。
[1] 劉言.COPD穩定期中醫措施分類系統評價及適時御邪方案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2(1):23-25.
[2] 關秋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虛血瘀痰阻證的中藥治療及與相關氣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2006,12(11):124-126.
[3] 張海龍.辨證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療效及對全身炎癥反應的影響[J].河南中醫學院,2010,5(4):83-84.
[4] 趙玉飛.COPD穩定期抗炎治療的中醫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2010,7(6):35-37.
[5] 陳雪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中醫藥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9(10):52-57.
[6] 郭亞云,何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心律失常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2(8):69-70.
[7] 汪春玲,魯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J].農墾醫學,2011,5(33):472-474.
[8] 劉皓,和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醫藥導報,2013,5(10):122-123,125.
[9] 李莉期.吸氧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2,17(17):48-49.
[10] 王亞勤,鄭彩娥.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25-27.
[11] 居朝霞,劉霞英,陸忠華.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2(30):284-285.
[12] 毛曉群,鐘冬嬋,陳麗莉.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10(10):1001-1002.
[13] 孫紅.老年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29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2):148-150.
[14] 樓燕芳,華鋒.系統性健康教育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2):146-150.
[15] 鐘曉春.抗抑郁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5):1056.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4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bined with arrhythmias
ZHU Weiliang1GUO Ning2
1.Pingshan New District,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000,China;2.Taxkorgan Tajik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Nektar 84525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lationship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bined with cardiac arrhythmias. Methods 48 cases of ECG data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analy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hythmia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electrolyte disorders and patients with hypoxemia is the reason arrhythmia occur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is lower than the acute phase,with the change of degree of heart failure and arrhythmias change.Also,with age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rrhythmia;Clinical treatment;Method
R563.9;R541.7
B
2095-0616(2015)07-189-03
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