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曉玲 通訊員 侯天一
濟源市創新服務模式解決征地難題
◎特約記者 劉曉玲 通訊員 侯天一
“在征地工作中,國土部門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將優質高效服務項目建設與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有機統一起來,既保障了項目用地又保護了群眾利益,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談起保證經濟發展用地,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馮正道如數家珍。今年以來,該局已完成征地14宗,征收土地65公頃,發放征地補償款1907萬元,征地各方及社會各界反響良好。沁河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省道243郭木線改建、S312溫邵線一級公路改建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征地工作正在推進中……
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濟源市項目建設用地需求一直保持較為旺盛狀態,因此土地征用任務也比較繁重,因征用土地和土地補償問題引發的問題矛盾也比較突出。該局作為管理土地的職能部門,負責征地工作,責任重大。“我們既要保證項目順利進駐,又要保證群眾利益不受損害,該補償群眾的一分都不能少。”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征地事務所所長牛小東介紹。
為實現保障發展與保護群眾利益的雙贏,該局征地部門積極創新,探索出了以“細心、精心、熱心”為主要內容的征地服務模式,通過周到細致的人性化服務有效解決了征地難題,營造了發展和穩定互促共贏的良好局面。
工作開展細心。土地現狀調查登記,補償安置方案制定,土地補償費用落實,征地出現問題調處……征地協調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征地涉及各方利益,比較復雜。越是復雜,越要細致。”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征地事務所所長牛小東說,“我們從大處著眼,從細處著手,每一項程序、每一個環節都做精做細,力求盡善盡美、不出問題。”測量登記直接關系到補償,群眾尤為看重。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統一丈量模式,統一計算口徑,一絲不茍清點,認認真真登記,盡量減少失誤,確保不漏項、不錯項。每個項目都實行專人負責,全程跟蹤,服務到底,并建立臺賬和檔案,記錄時間節點、補償情況、存在的問題、處理結果等,方便保存和查詢。
政策執行精心。補償標準公平不公平,補償費用到位不到位,是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征地中的焦點問題。為此,該局以維護群眾利益為著力點,積極探索全面推進“陽光征地”,公平、公正、公開進行補償,保障征地工作穩妥、高效完成。工作人員深入被拆遷農戶家中,耐心細致地宣傳征地政策,消除其誤解和疑慮,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項目建設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在執行過程中,該局全面推行“三統一、六公開、三監督、五人簽字”的“3635”工作模式,增加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強化征地的合法性和公平性,確保拆遷群眾權益落實到位。
服務群眾熱心。“征地補償,一肩挑兩擔,哪頭都不能輕,我們既要保證項目順利進駐,又要保證群眾利益不受損害。”這是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征地事務所工作人員經常說的一句話。在工作中,他們堅持做到公開、透明,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對每一宗被征用的土地,征地人員都要求做到登記后由村委會公示,群眾如有異議,重新測量核實;如無異議簽字后一式兩份。同時,公布補償標準,讓群眾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對來訪群眾實行“四個一”接待制度,即“一把椅子,一杯熱茶,一張笑臉,一句好話”,不讓一名來訪群眾受到冷落,不讓一個合理訴求不解決,不讓一個疑問不消除,不讓一個矛盾激化擴大。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由解決問題小組深入征地一線進行認真了解,對不合理要求耐心解釋疏導,對合理要求及時予以解決,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有效保障群眾利益。
據統計,從2013年以來,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服務征地項目102宗,征收土地8550余畝,發放征地補償款5.5億元。一大批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社會事業等方面的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得到有效滿足,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盤活了土地資源,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
(作者單位:濟源市國土資源局)
圖片報道
為轉變黨員干部作風,密切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修武縣國土資源局按照縣委統一部署,組織全局黨員干部集中開展踐行“民心導向”服務群眾活動。圖為縣國土資源局干部在五里源西水寨村農戶家中了解群眾需求并發放聯系卡。(薛海江/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