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營
(黃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黃石 435000)
中小學校年級組與教研組的沖突的討論由來已久,在現存教育體制下,年級組與教研組不可能被偏廢,提高對年級組和教研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加強對“兩組”模式運作機制下的教研組建設,對學校的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年級組是規模較大的學校中由同一年級教師組成、由若干平行班組成的擔負教學與管理任務的基層管理組織,年級組管理將學校原本存在的“科層管理模式”,推進到更細的組織之中。年級組的職責是確保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年級組擁有對教師工作內容進行協調的權利,擁有對教師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權利。
教研組是由同一或相似學科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組織,它的根本任務是學校與教師的研發機構。195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教研組工作條例(草案)》將教研組的功能定位為“教學研究組織”,主要承擔“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工作,總結、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師思想、業務水平,以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教研組擁有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考核權,擁有根據教師專業水平分配教師工作內容的權利,擁有對教師工作任務完成質量的評價權利。
所以有人說:“年級組主要負責評價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數量的完成情況,教研組主要負責評價教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質量。”
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設置高效能的組織機構。我國實行班級授課制,將年齡相似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授課,所以同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德育目標、教學目標、活動安排及生活和學習區域基本都在同一層面。但要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三方面的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加以落實,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根據提高管理效益的需要,設立“年級組”就顯得十分必然。
首先,年級組管理屬于任務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學校管理任務的落實。其次,年級組管理屬于同質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學校管理決策的規范與統一。同一年級是基于同樣的學生水平與教學任務而定的,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規范與統一,是基于統一的教育策略與教育環境而存在的。因此,年級組的管理有利于學校管理的統一與規范,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引導與監督也更具針對性。最后,年級組是“行政性質”的管理機構,有利于行政權威的樹立與落實。年級組遵奉的權威是行政管理的等級體系,教師開展教育教學行為的原則以學校管理決策與教學規章制度為標準,這自然回避了教研組管理在標準上的缺失,更容易增強學校管理決策與教學規章制度的執行力。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不知不覺中“年級組”逐漸取代了“教研組”,成為學校管理的最基本組織,年級組在學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確立起來。
教研組以學科為基本單位,同一學科的教師在一起開展教學研究等活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科組建設。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不以處理行政事務為主。
有些學校的學科教研組,教研活動開展得不好,教研氛圍不濃厚,原因之一就是“錯位”,學校有意無意地把教研組看做是一級行政組織。學校給教研組和教研組長布置大量行政事務工作,使教研組長沒有時間開展校本教研工作。
既然“兩組”模式在我國中小學校是普遍現象,如何在現有的兩條線管理模式下找到解決沖突的方法,使教研組建設有所發展呢?
此目的是要明確教師和教學服務的其他各方的權力和責任,使教師更為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專業責任體系的目標是將所有工作都納入系統之中,使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做出負責任的決定,這個責任體系中的每一層面都應承擔起相應責任。首先,教師有責任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并給予滿足,認真搞好自己的專業教學實踐活動。其次,學校領導層必須保證做到公平、公正地分配其內部資源;采取能反映專業知識發展方向的政策,從而使教師能夠不斷獲取更多新知識;要形成一套組織結構,以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創建一種能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制,以持續地評價和修正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要對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見和關心的問題隨時做出反應。再次,學校的主管部門要負責對自己已采取的各項政策的效果和實用性進行評價,如政策、文件的要求是否合理;在學校資源配置上是否公平公正等。
建立一種有實質意義的教師評價系統及相關的保護和激勵措施,以便有效地監督和保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專業責任的落實,使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和教師專業責任相一致。通過這種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堅持學習、不斷上進、與人分享專業知識并承擔起對學生所負的專業責任。一要有激勵性原則。就是學校采取的一切激勵措施都是為了調動本校全體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二是針對性原則。即學校管理必須依據每個年級組、教研組、部門,以及每位教師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激勵。三是合理性原則。就是學校在激勵過程中注意遵循激勵規律,努力做到激勵適度與公平。四是教育性原則。就是學校不僅重視采取合理的激勵措施與手段,以激發人的需要,激活人的動力系統,促成管理者希望的行為狀態,而且重視采取合理的激勵措施與手段,以培育與養成每位教師或每個教師群體良好的心理與行為品質。落實教研組建設,首先,把好教研組長的選聘工作。要選擇師德高尚、專業功底扎實、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和威望的教師做教研組長。同時,注意對教研組長的后備教師加強考察和培養,給這批教師更多的培訓機會,借助活動加以鍛煉。其次,加強教研組活動常規的檢查。學校要有專門工作人員負責檢查工作,做好詳細記錄,并及時進行反饋,確保教研活動及時、高效、務實地開展。最后,要建立教研組評價機制,激勵教研組健康和諧發展。可以根據學校實際,制定《優秀教研組評比辦法》以激勵先進,在競爭中激發活力。
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教育者 (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促進學校發展為目的,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學校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研究活動。校本教研的主體是學校的廣大教師。首先,校本教研中學校教師是研究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自主性表現在研究的問題是教師發現并提升的,對研究的設計也是教師學習、思考、討論、修改后形成的,對設計的實施也是每位教師親自參與進行的。其次,校本教研中教師的參與是廣泛的。校本教研是以教師自己發現的問題開展的研究,每位教師都有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這也就有了全員參與研究的基礎。
教育變革的真實發生,關鍵在于營造一個學習型的動態環境,使教師成為一個研究者,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專業化的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發展,這樣才能使教育變革自下而上地發生于學校的教學第一線。教師學習共同體及其運作,使學校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這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教育的變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研組要加強自身的建設,苦練“內功”。
(1)重新定位教研組職責。新的教研組職責應該不僅僅限于課題研究和教學研究還應包括:為學校制訂發展規劃和教學任務當好參謀,建立學習型教研組;組織組內教師的理論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注學生學習動態,并通過研究采取有效應對策略等。
(2)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和發展規劃。教研組的意見在教師評價中的應占有相當比重;教研組對學校教學方面的參與程度要高,要能很好地起到教學決策的智囊團作用;教研組要制訂有效的計劃,并根據學科特點主動有效地開展工作;教研組長等教學骨干的學習和培訓要建立制度保障;教研組要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構建學習型教研組,并在學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起到主導作用。只有積極參與學校的發展和管理,教研組在領導、教師和學生心中的地位才能與日俱增,并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
(3)豐富教研活動的內涵,跳出“評課議課”、“集體備課”的小圈圈,采用更多樣、更為為大家所接受的方法開展活動。比如:同課異構、辯課、教學反思、教學日記、課題研究、案例研究、試題分析等。更可以跨學科合作,共同探討感興趣的教育問題。從而全方面詮釋教研活動的意義,使教研主題化、系列化、高效化,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
[1]徐晶.中學優秀教研組知識傳承與發展研究[C].華東師范大學,2008.
[2]張秀榮.中小學教研組職能芻議[J].教學與管理,2011,(3):10-12.
[3]葉本剛.教研組管理的三個層次[J].教學與管理,2009,(10):26-28.
[4]邱超.年級組并存下的中學教研組建設[J].文教資料,2009,(2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