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關節健康的啟明星
——訪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朱文輝

采訪朱文輝(見上圖)的想法已有多時,幾次2010級啟明星的活動她都是積極的組織者,忙前忙后為大家張羅;在微信群里經常見到她介紹保護、保養人體關節的醫學科普知識,朋友圈里凡有這方面的問詢她都是有問必答,有時還親自安排接診;我也多次聽到、看到她在電視上、廣播里、報刊欄目中介紹如何防范運動不當造成的軟組織和關節損傷。一般而言,對醫學科普如此重視在如今這個年代的青年人中并不多見,也是帶著這些好奇,我約訪了這位啟明星中的白衣天使。
朱文輝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咋看上去她不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女生,而是比較粗線條、處事干練的職業女性類型,但她又有上海人那種細膩,約她做的事她都會加倍細心地做好。為了配合做好采訪報道,我讓她準備一點個人履歷并請她考慮寫一篇綜述,想不到半天多時間她已把所有材料照片等妥帖備齊發到我郵箱。為我們那天的交流,她事先都做好安排,調整好診療時間,選在醫院對面一家茶室,交流環境好,也不影響萬一有急需可隨時到崗。
交談中我知道朱文輝出生在上海一家普通市民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家里就她一個孩子。1992年她從市東中學畢業后考到上海醫科大學,5年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在市一醫院當了2年的住院醫師。1999年,文輝考取上醫大(這一年上海醫科大學已并入復旦大學,所以準確說來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她選了運動醫學。當時運動醫學還是一個剛從骨科分出去的專業學科,對這個學科方向的很多內涵,當時的朱文輝其實不是太清楚,她只是覺得很大成分上要靠力氣的骨科大夫自己不太合適,而運動醫學對應的是骨關節,是軟組織,對力量的要求不會太高。
碩士三年期間的導師是國內運動醫學的學科帶頭人陳世益教授。文輝記得研究生期間大多數時間是跟著導師上臨床、做課題中度過的。在參與陳老師的“骨骼肌損傷修復”百人計劃課題過程中她確定了自己的論文方向。
盡管是新學科,但復旦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這塊牌子豎起后,聞訊后來此求醫者日多。朱文輝印象中,1999年到2002年這階段病人很多,其中不少是口口相傳后趕來問診求治的運動員,一些一線運動員由于不知道基本的保護方法,訓練中施力不當等原因以致不手術就無法繼續其運動生涯。目睹這些,朱文輝對運動醫學的價值和社會上對這門醫療學科的需求有了更多的感受。
文輝說她比較幸運能在運動醫學在上海尚在起步階段時就進入其門:“當時在臨床系列,運動醫學還屬于骨科,到我研究生快畢業時運動醫學作為獨立方向逐步成型。華山醫院是上海最早提出建立這個運動醫學獨立學科的醫療單位。到2013年,運動醫學已被中華醫學會列為全國重點學科,這十幾年的發展可謂迅猛。”
據小朱介紹,迅猛發展的背后得益于實際需求和人們對此認識的深化:傳統骨科對骨骼及其病變更重視,相比之下,對跟骨骼相關的周圍軟組織,如骨骼肌、肌腱、韌帶、軟骨等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對關節功能的影響缺乏足夠的重視。隨著人們對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深入認識,再加上核磁共振等診斷手段采用后對軟組織“看”得更清晰了,這些都促成了運動醫學這門新型的臨床學科的成型和發展。這樣90年代后期就有部分骨科醫生,包括對運動醫學感興趣的其他臨床學科的醫生逐步轉向這個方向。
碩士畢業后,按規定住院醫師要到臨床各個科室輪轉。在東方醫院各個臨床科室輪轉一年后,朱文輝分到骨科工作,帶教她的是王予彬教授。王老師是從北京304醫院引進的專家,也是國內運動醫學界的知名專家。
2005年,在王老師鼓勵下,僅復習了一周的朱文輝順利考進南京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按規定她必須從單位辭職。這樣2005-08年,朱文輝又花了三年時間攻博。對攻博這三年的不易她只用了寥寥數語,但我在整理記錄時能感受到。這期間,特別是開始的半年多時間南京、上海兩地跑,由于她的博士論文主要是跟著東方醫院王教授的臨床課題,所以要經常跟著王老師上臨床;期間她還完成了懷孕生育這件人生大事;當時博士論文已要求要有SCI論文發表,有段時間因為課題需要,朱文輝每天早上8點在醫院實驗室一直工作到凌晨二點,為此她還被周圍的人冠以“鐵人”的稱號。
朱文輝博士論文題目是關于半月板損傷修復,她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促進半月板修復后愈合的新方法,其中涉及的大部分實驗是在九院的組織工程實驗室完成的。為了不占用別人的實驗時間,文輝基本上是利用業余時間、周末時間做實驗。圍繞博士論文工作她先后發了三篇SCI論文。這期間文輝參與接待了不少來院求診的知名運動員,這些運動員通過手術后功能恢復得很好,基本上都能重返運動場,這些更加深了朱文輝對運動醫學的了解和熱愛。
2005年畢業后,文輝成為國內運動醫學專業較早的一批博士。導師希望她留在東方醫院,這樣在2006年到2013年的7年時間里,朱文輝在東方醫院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除了完成日常的臨床工作,科研方面,她拿到的第一個市級課題是2009年上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年獲選浦東新區衛生系統中青年業務骨干培養計劃;2010年,她申報的“肩關節盂肱韌帶的分配負荷機理”課題成功獲得科技啟明星項目支持:“當時膝關節研究較多,但肩關節研究不多,我也是想通過這個課題揭示盂肱韌帶在肩關節穩定性中的作用。”
在東方醫院期間,朱醫生的論文和參與的課題多次獲獎,她還作為副主編參與了三本專著的編寫,并獲得上海體育科技騰飛計劃的資助;2010年獲得亞洲關節鏡學術論文金獎。

圖為朱文輝在給患者做手術
臨床中,朱醫生接觸到很多前來就診的病患,除了部分專業運動員外,大多數還是普通市民,包括一些青年白領。由于缺乏基本的關節保護常識,日常生活和健身活動中由于不良的習慣或用力不當,導致關節軟組織受損的不少,嚴重的必須手術。每次門診中,小朱都會給求診者講一點怎樣保護關節的常識,解答他們的疑問。漸漸地,她感覺盡管自己很盡責的講解,但受惠的人還是很有限,而且來醫院求診者往往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如果能及早在更多的人群中普及一點運動醫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就能讓更多人免受痛苦。由此,朱醫生萌生了參與運動醫學科普的念頭。2009年起,朱醫生先后到過電臺、電視臺、擔任嘉賓為聽眾解疑釋惑,在報刊的有關欄目上撰文,介紹運動引起的一些關節損傷如何修復和保養,還曾到過白領比較集中的陸家嘴地區等地做了健康咨詢講座。
可貴的是,只要有機會,有需求,朱醫生就會普及和介紹有關運動醫學、保護關節健康的知識,在微信上時常能看到她的帖子和溫馨的提醒。
2013年,38歲的副主任醫師朱文輝受聘東方醫院運動醫學科的科主任,是當時東方醫院科主任中最年輕的。一年多后作為人才引進回華山醫院,這也是她時隔8年后再度回到自己熟悉的陳世益教授團隊。目前她的工作主要是每周二個半天的臨床門診、每周要做近10臺手術;基金委的青年基金項目已近收尾;帶教的二個研究生中有一位是外籍學生。
入行以來,朱文輝已參加了十幾次國內、外運動醫學領域的學術活動與會議,僅最近的這兩年里她就參加了沈陽召開的中國運動醫學年會與關節鏡外科學術大會并作大會發言;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微創外科周年會并作大會發言;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積水潭骨科論壇并作大會發言。
朱文輝醫生現為中華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全國青年委員,2012年起當選上海市醫學會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13年起擔任亞洲太平洋骨科運動醫學學會會員。
朱醫生說,與她90年代末初入運動醫學之門時相比,現在運動醫學處在發展勢頭越來越好的階段:各大醫院都在籌備成立運動醫學科,全國各地醫學會都在籌建運動醫學分會。但前景趨好的同時面臨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軟骨組織修復,修復重建后組織的愈合問題等,都有賴于從理論到臨床實踐上的深入理解。另外作為運動醫學主要手段的關節鏡技術的應用還需要從關節內擴大到關節外。
訪談快結束時,望著窗外華山醫院大門內外進進出出的人流和車流,很自然想到了醫患關系這個熱詞,于是順便就問了朱醫生對醫患關系的看法,爽快的朱醫生說在他們這個科室里沒有醫療糾紛,“我感覺與病人的溝通很重要,醫生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這樣很容易得到病人和家屬的理解和接受。病人手術后有恢復階段,我們會一直跟蹤到其恢復正常。醫院會不時收到一些病人的感謝信,其中有一封長達四頁的感謝信是表揚我和我們科室的,主任說把我寫的像女神一樣,搞得我有點不好意思。”
朱醫生提到的這封信我后來也看到了,確實就是如朱醫生說的那樣,她真正是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用暖心的話讓他們安心,用精良的醫術為他們解除和緩解病患。這樣的醫生在患者眼里不是女神才怪呢。
[江世亮采寫自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