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柯
談論霧霾時我們談論什么
思柯

科學家們假設了一種場景:沒有生命的地球。如果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消失,無生命的地球將呈現出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更加炙熱、山崖陡峭、紫外線輻射和極端降雨增強。氣候變得干燥炎熱、土壤開始剝離、二氧化碳劇增、地殼運動減緩,如此一萬年,郁郁蔥蔥的地球就將面目全非,演變成一個地獄般的場所。這一假設從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生態惡化的未來。而且,科學家指出:如今的氣候變化正把人類帶入失控的溫室效應中,環境破壞的惡果有可能導致人類家園的終結。
氣候變化議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科學家正為之付出不懈努力。在現有氣候模型基礎上,一項公里級高分辨率全球氣候模型在英國開始構建,以減少全球變暖中的不確定因素。另外,科學家呼吁:關注氣候變暖,迫切需要關注包括甲烷、炭黑、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在內的短期氣候污染物(SLCPs)帶來的大氣污染。研究顯示,通過嚴格限制全球甲烷和炭黑的排放量,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將下降0.5℃,海平面上升速度將會下降20%。因此,只有還天空一片蔚藍,才能減緩氣候變化趨勢。
SLCPs還是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引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環境因素。日前,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播出后引發熱議,就深刻體現了人們對大氣污染的憂慮。影片中,煤炭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首要因素。全球每年80億噸煤炭消耗所帶來的污染讓地球不堪重負,遺憾的是,中國卻是全球最大的產煤國和用煤國。煤為中國提供了高達80%的電能,同時還被用來制造許多化工產品。
煤炭,無疑是廉價的能源。但從其外部性來說,又是最昂貴的。這一煤炭的二重性,也體現出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兩難。煤炭污染由來已久,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即已深受其害。在治理方面,美國1967年頒布并數度修正的《空氣清潔法案》功不可沒,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和新技術確保了環保目標的達成。作為一場持久戰,當前的碳捕獲系統、煤清潔技術以及新能源的應用也將為提升空氣質量帶來希望。
除了大氣污染,全球水資源也岌岌可危。水資源匱乏和水污染問題危機四伏。水資源的缺乏增加了社會緊張局勢、政治不穩定的風險。聯合國副秘書長揚·埃利亞松重提水資源外交,并希望2015年經過外交、經濟和科學研究的努力,關注水資源并將它作為合作而非爭端的資源。
當我們談論霧霾時,我們必將踏上環保之路。正如科學家希瑟·塔利斯、簡·盧布琴科和其他238名共同簽名者在新一屆世界公園大會上倡導的:我們將用更加包容的觀點和處理環境保護問題更加包容的方式,保護我們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