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立勤
(西北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科研活動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勞動。因為個人天賦和腦力勞動的不可觀測性,信息不對稱成為科研管理活動的突出特征。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一方面增強了科研管理工作的難度與復雜性,另一方面其不良結果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也影響科研活動的生產者,科研工作者的行為利益導向。而這一切,又因為目前高校管理機構監督約束機制與效率機制的制度缺陷,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復雜性進一步加大,引發更多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對科研工作者正向利益引導出現了較大偏差,最終降低了高校科研活動的整體運行效率以及科研資源配置效率。
制度決定績效,沒有適宜的制度安排,再多的科研投入也不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近年來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根據信息經濟學原理,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的對等性與一個制度的效率成正比。因此,降低科研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成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關鍵所在,但一直以來學界較少關注。從2001年至今,中國期刊網檢索出的從信息不對稱角度探討高校科研管理僅僅24篇,其中較有影響的王靈芝(2008)《試析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從時間角度、內容角度和主體角度來進行不同的分析高校科研管理機構與科研人員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發的逆選擇與道德風險,提出應建立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和高校科研激勵機制,以此防范和控制兩大類型的風險。郭建宏(2012)《科研活動的信息不對稱與科研管理的作用:問題和對策》提出在當前的科研體制下,應當重新認識科研管理的作用,正確定位科研管理職能,確保科研管理部門的相對獨立性,完善針對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部門的激勵機制,建立互聯共享的科研信息數據庫,有效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造成的科研市場效率損失。但總體而言,上述文獻對科研資源配置中信息不對稱發生的領域、具體表現;信息不對稱下對科研工作者行為選擇的錯誤引導以及如何降低科研資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對稱沒有涉及,影響了該領域研究分析的深度。
一個好的制度設計在于有效激勵微觀個體,使其行為選擇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的對等性與一個組織的效率成正比。信息越完全、越對稱,微觀個體的行為選擇與組織目標越一致,該組織越有效率;而信息越不完全、越不對稱,微觀個體的選擇會與組織目標差異越大,組織效率缺乏。正是高校科研資源配置過程中存在較嚴重的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才使微觀個體(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選擇與組織目標(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出現較大偏差。因此,從研究信息不對稱下的科研工作者的行為選擇入手,分析科研配置中不同信息條件下科研工作者的行為選擇,探索降低科研資源配置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方法,最大化的實現信息對等性,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推進科研管理制度改進的根本途徑
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性通常簡稱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它是經濟學對現實社會的一個基本假設。該理論認為,由于外在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行為參與者對特定信息的擁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參與人比另一些參與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在具體分析前先對我國現行高校科研資源配置體系進行必要的簡化與假設。現行高校科研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參與方主要有學校管理者、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科研資源的申請者三方。其中,學校管理者負責監督管理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他追求組織目標的實現,即科研資源的最優配置;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科研管理具體負責人)根據申請人的科研狀況具體負責科研資源的分配工作,學校要求的崗位目標是負責評估申請人的科研水平、鑒別出優質的申請者,從而高質量的完成科研項目,實現科研資源的優化分配,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科研資源的申請者(科研工作者)根據科研管理的具體要求申請科研資源,并負責按照承諾、保證質量完成其科研項目。其中,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與申請者雖然有各自的崗位目標,但他們本質是呈現經濟人特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科研資源具體配置中主要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科研資源具體分配者與申請者之間的科研資源分配環節;二是學校管理者與科研資源具體分配者之間的監督科研資源是否有效配置環節。在這兩個環節中,雙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對稱,發生關系的雙方對有關信息掌握數量呈現了一種不平衡狀態,掌握信息較多的一方更容易在交易行為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1.科研資源分配前的信息不對稱。在科研資源分配環節,科研資源的分配者(科研管理具體負責人)需要掌握的信息有:一項科研項目完成所需的技術信息、經費投入如何,市場對科研成果的需求信息,申請者(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科學素養等學術信息。作為智力密集型生產活動的科研活動,具有不易觀測性等特點,天然存在信息不對稱。在具體科研管理過程中,科研資源的分配者主要是依據申請人提供的文本資料來篩選鑒別的,主要信息以文本的形式出現,比如論文、論著、研究報告、證書、圖片等。至于這些文本形式是如何形成的,具體質量水平如何,是否抄襲,科研資源的分配者并不知曉。而申請人則不然,他們對這些文本的創作過程、質量水平、是否抄襲等信息十分清楚。即申請者(科研工作者)對自身科研能力,科學素養、項目情況有更多了解,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方;而科研資源的分配者(科研管理的具體負責人)則了解較少或無法準確了解,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劣勢方。
在科研資源分配的監督環節,學校管理者與科研資源具體分配者同樣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學校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有:科研資源分配過程是否公正、科研能力的評價體系是否科學、整個科研資源分配是否有效率等信息。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在科研資源分配是否公正、科研能力的評價體系是否科學、是否遵守科研資源分配制度方面掌握更多信息,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方;學校管理者在科研資源分配是否公正、科研能力的評價體系是否科學、是否遵守科資源分配制度方面掌握信息不足,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劣勢方。
2.科研資源分配后的信息不對稱。科研資源分配后,科研資源的分配者(科研管理具體負責人)需要掌握的信息有:獲得科研資源的科研工作者(即科研項目的承擔者)是否按合同約定大量投入時間精力全力完成科研項目,經費使用是否規范,項目成果真正的價值如何,是否抄襲,項目評價環節是否公正等信息。同樣,在這一環節雙方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科研資源的分配者掌握的信息有限,獲得科研資源的科研工作者則擁有充分信息。
在科研資源分配的監督環節,學校管理者與科研資源具體分配者同樣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學校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有:科研資源是否被有效使用,科研資源分配使用過程是否合理、合法等信息。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者掌握更多信息,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方;而由于學校行政結構的龐大與復雜性,科研事務管理的專業性,學校管理者掌握信息不足,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劣勢方。因此,我國現行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內配置科研資源所掌握的信息要大大的弱于現實學術狀態的信息。
整個高校科研項目的生命周期分為撰寫申報材料、項目評審、項目立項、項目實施、項目結題驗收五個階段,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階段信息不對稱現象都存在。但從高校科研管理角度可分為科研資源配置前的管理與科研資源配置后的管理,信息不對稱在科研資源配置前容易產生“逆向選擇”現象,在科研資源配置后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現象。
1.科研資源配置前的逆向選擇現象。研究事前信息不對稱的理論稱為逆向選擇。這幾年經過多輪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科研項目的信息傳遞與披露,申報人的以往承擔課題的信用記錄等方面更加規范約束,其事前信息不對稱現象已大大減少。但科研管理的最核心內容,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方面還存在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一個有效的科研資源配置制度應根據一套科學公正的學術評價篩選體系把有較強科研能力、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的優秀科研工作者篩選出來以承擔科研項目。但由于事前(申報立項)的信息不對稱,如申報項目的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的真實性;申報人科研能力的科學評價以及科研資源具體分配者的分配過程是否公正等方面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就出現了圍繞科研資源的論文抄襲、剽竊、造假、貪腐,評價體系不公平等一系列學術不端行為。其結果是鼓勵了低水平、缺乏含金量的科研成果的產生,抑制了優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產生,出現了信息不對稱理論所說的逆向選擇現象。
2.科研資源配置后的道德風險現象。研究事后信息不對稱的理論稱為道德風險理論。在科研項目立項后,項目便進入了實施階段,科研管理者分期或者全部將科研經費付給項目承擔人,項目承擔人便開始了科研活動。目前在項目的運行過程中管理者只是對項目進行中期檢查,其余的時間對項目的相關信息了解甚少。如:對承擔的項目是否投入精力全力完成;科研成果質量如何,其評價與鑒定是否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項目承擔人就面臨著信息不對稱中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即項目承擔人知道自己的一些信息(比如轉包其他承擔人、成果的實際水平等)而管理者不知道,于是出現了承擔人不遵守合同的約定來實施項目,很多項目最后以失敗告終。這些結果的產生均屬于事后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會導致更多的道德風險,而道德風險行為又會加重逆向選擇。
由于在科研資源分配的前、后的信息不對稱,許多高校科研激勵機制下的學術動力呈現越來越“功利化”特征,嚴重誤導了科研人員的學術價值取向。一部分科研人員身上的“經濟人”特征突顯,一味追求成果的“量”,而不注重其“質”,降低了科研活動特有的學術純潔性和道德責任感,滑入學術不端的深淵;另一方面,高強度、重壓力的科研激勵機制不但未能變壓力為動力,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學術環境浮躁,使科研激勵轉化為學術惡性競爭,又使許多科研人員心生厭煩情緒,對科研工作的投入以評職稱為目標,消極倦怠,喪失求真探索的科學精神,科研潛力處在沉睡狀態,沒有有效開發。可以說,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扭曲了科研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科研工作者是否愿意努力建立一個良好的科研誠信需要進行成本—收益的微觀分析。凈收益是建立科研誠信后所獲得的總收益超過他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邊際成本帶來的利潤;而成本除生產優質科研產品所投入的時間、精力、科研稟賦等直接成本外,還包括機會成本,即該科研工作者放棄生產偽劣科研產品可獲得的凈收益。(而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凈收益是該生產者獲得的總收益超過他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邊際成本帶來的利潤)。現在我們在對比信息完全(即信息對稱)與信息不完全(即信息不對稱)兩種情況下,一位堅持科研誠信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工作者的成本與收益情況。
圖1顯示了信息完全下其成本與收益的比較情況。MC1代表生產偽劣產品的邊際成本曲線(因為投入時間、精力、科研稟賦少,易生產,其成本較低),而MC2代表提供優質產品的邊際成本曲線。(因為投入時間、精力、科研稟賦多,不易生產,在短期內無法給該科研人員帶來收益,其成本較高)。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假定邊際成本不變。市場對兩類產品能區分(即信息完全),D1和D2分別是市場對偽劣科研產品和優質科研產品的需求曲線,表明正常的合理的科研市場需求對優質科研產品的需求明顯要遠遠高于偽劣科研產品。符合實際情況的應該是,優質科研產品的需求曲線和邊際成本曲線均高于偽劣品。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偽劣科研產品市場由于生產者數量眾多,產品同質化嚴重,進入門檻低等特點呈現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特征,而優質科研產品市場由于存在生產的投入多、創新性強等特點具有壟斷性市場特征。在科研市場信息完全地情況下,偽劣科研產品的均衡點應是D1曲線與MC1曲線的交點E1,價格是P1=MC1,產量是Q1;而優質科研產品的均衡點應是 MR2曲線與 MC2曲線的交點 E2,價格是 P2,且 P2>MC2,產量是Q2。對比二者的收益成本情況,堅持科研誠信的科研人員雖然投入大,成本高,但收益(市場價格顯示)也高,其收益能夠彌補堅持生產優質品的成本,且多年的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過程中還會發生學習曲線效果,且享受求知、求真精神的科研樂趣,其邊際成本會有降低趨勢。同時,該科研工作者的機會成本,即他去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市場價格遠低于優質品價格,收益沒有吸引力,機會成本很低,因此科研工作者,尤其具有科研稟賦的科研工作者最優選擇是生產優質科研產品而不去生產劣質品。該科研市場資源配置是有效的。

圖1 信息完全下科研工作者建立科研誠信的成本與收益
但是,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時該科研工作者的選擇就出現了偏差。圖2顯示,沒有建立有效區分科研優質產品與偽劣產品信號的科研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市場無法分辨優質科研產品與劣質科研產品,對優質科研產品與偽劣產品的需求曲線是一樣的。需求曲線為D0,因為產品無法區分表現為同質化特點,且進入門檻低,呈現完全競爭的市場特征。在無法區別優質產品和偽劣產品的情況下,作為科研產品的購買者,高校科研管理機構給出同樣的市場價格P0(因為概率的緣故以及近年國家加大科研投入,MC1<P0<MC2)。同樣 MC1是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生產成本,MC2為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生產成本。

圖2 信息不完全下科研工作者建立科研誠信的成本與收益
現在先分析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科研人員的收益情況。在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下其市場均衡點為E1,產量為Q1,價格P0。與信息完全情況相比,偽劣科研產品價格高,產量大。除去生產成本,凈利潤也增加了,為圖中P1P0AE1四邊形面積,可以看出該科研工作者通過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獲得超額利潤。再來分析生產優質科研品的科研人員的收益情況。在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下其市場均衡點為E2,產量為Q2,價格P0。與信息完全情況相比,優質科研產品價格變低了,產量大大縮小。其價格低于生產成本MC2,其收益情況出現虧損,為圖中P0P2E2A四邊形面積,可以看出該科研工作者生產優質科研產品會出現虧損。再分析該科研工作者的機會成本,即他選擇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收益。因為生產偽劣科研產品能獲得超額利潤使得他選擇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機會成本加大,從而進一步推高其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邊際成本,從MC2增加到MC3。MC3下,該科研工作者選擇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虧損會更嚴重,優質科研產品數量會更少。這樣的盈虧對比,使得一些想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科研工作者要么退出科研市場,使自己的虧損為0,要么轉而生產偽劣科研產品,賺取超額利潤,科研市場堅持生產優質科研品的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少。信息不對稱下科研市場資源配置是低效的。
在一個低質量偽劣科研產品充斥的市場上,一位遵守科研誠信的科研人員能夠同時生產優質科研產品和劣質科研產品。由于生產偽劣科研產品能得到很好的收益,而生產優質科研產品不僅需要科研素養與能力,還需要大量、長期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短期內無法給該科研人員帶來收益。遵守科研誠信的科研人員希望向科研市場發送某種“信號”顯示他生產的是優質科研產品,這種信號就是“科研誠信”的建立,這需要一定的代價、過程以及制度保障。該科研工作者最初只能在虧本的情況下生產優質產品,直到科研市場對他的科研產品給予相應的評價認可后,其收益即優質科研產品的市場價格至優質科研產品的邊際成本之上,這樣他就能從科研誠信帶來的收益中得到補償。因此,科研市場是否有效首先要解決信息不對稱下科研誠信的市場“信號”建立問題,其次要使科研產品的購買者即科研市場需求方對科研產品的需求評價是有效的,即其科研激勵評價體系要符合市場規律。
從上述科研工作者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可以看出,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關鍵所在。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建立市場的“信號”機制是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途徑。因此,針對當前高校科研管理過程中的種種弊端,解決的首要途徑是建立有效的科研市場信號機制。
1.加快學術期刊制度改革,重建科研市場質量鑒別的信號作用。我國當前的學術期刊制度具有行政化、壟斷性色彩。缺乏監督機制的行政化特征使原有學術期刊在擔負科研市場質量信號方面難以勝任,而壟斷性特征又堵塞了新的競爭主體參與科研市場與原有學術期刊競爭的機會。因此,學術期刊改革要增強學術期刊市場的競爭程度,優勝劣汰,并建立已取得刊號的學術期刊的退出機制,使學術期刊能夠較真實的反映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學識水平,發揮科研市場信號功能。
2.加強科研偽劣、敗德行為的信息披露,建立科研市場信譽、信用機制。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市場信號可以彌補市場經濟信息不對稱的弊端。科研人員的聲譽是一種信號,也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資產,能夠有效地降低不確定性,減少人才市場的交易成本,增加教師個人和所在學校的效用,從而具有很大的價值,這是一種重要的激勵約束手段。尤其在進行重復博弈時,聲譽機制起到很大的作用,上一階段的聲譽往往影響下一階段的。因此,解決科研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一方面要建立能真實反映科研產品質量的學術期刊制度,發揮其市場信號功能,另一方面還有加大科研偽劣、敗德行為的信息披露,建立科研市場信譽、信用機制,可以借鑒歐美等國做法第三方介入參與,使科研人員在信號制度的調整下自覺選擇科研誠信,形成了一個自增強的良性循環制度狀態。
科研市場要想有效,除了信號機制的建立至關重要外,科研市場的需求方,即高校科研管理機構對科研產品的需求符合市場規律,即建立公平、有效的科研評價激勵機制。
第一,通過高校科研管理內部行政制度改革,盡量減少發生在體系內事前事后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增加信息披露,增強科研信息管理等。
第二,改革高校科研經費的審批制度以及學術委員會的評選、退出制度,增強科研資源分配的公開性、透明性。為減少信息干擾,使信息有用有效,應建立相關的回避制度、匿名評審制度、票決制度、隨機遴選專家制度,以避免人情關系干擾。逐步建立中介機構,形成第三方評價的機制,減少逆選擇現象,提高科研資源的有效性。
第三,在科研激勵機制的設計上,要降低科研人員生產偽劣科研產品的收益,即降低他們生產優質科研產品的機會成本,從重量考核轉移到重質考核,建立健全的、符合科研市場規律的科研激勵機制。
[1]黃亞鈞.微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駱品亮,陸毅.學術腐敗與學術激勵[J].科研管理,2003(4):15-21.
[4]陳釗.創新的價值、非對稱信息與終身教職制度[J].經濟研究,2006(6):101-111.
[5]李恒,王小緒,宋德鋒,等.高校科研項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