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廈門輝固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在過去幾十年里,我國進行了規模宏大的經濟與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同時耗費了巨大的資源,其中存在著巨大的浪費。我們必須承認在建設實踐中存在未知領域,這需要我們通過總結建設經驗、集中工程師的智慧,建立相應的人工科學來取得相對優化的結果。
建筑結構講求安全、經濟、合理,優秀的結構方案注重結構概念,力求合理的結構布置,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優的設計效果,使整體結構具有必要的承載能力、剛度和延性。其中,結構優化并不是盲目的走規范下限、降低結構安全儲備,而是從概念出發,運用力學知識和準確的計算手段改變不合理的結構設計(或方案),優化結構布置體系,去除多余構件,加強薄弱部分,做到材盡其用,從而節省大量經濟成本。下面以一個具體的工程實例來說明結構優化的必要性。
某住宅小區,含3 棟高層住宅(由建筑單體拼接而成成),地下一層,層高4.5m,地上二十六層,標準層高2.9m,總高約80m,總建筑面積48018m2。該地區設防烈度為6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抗震設防類別為一般設防類(丙類),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基本風壓0.4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為B 類。地勘報告中提出可以不考慮地下水的作用。本項目已由一家設計院進行了施工圖設計。現選取其中的1#樓進行詳細闡述。
1#樓為矩形平面,長約52.4m,寬19.5m,長寬比2.68,高寬比4.1,如圖1 所示。圖中雙實線為填充隔墻,黑色實體部分為原設計中的結構剪力墻。原設計以首層作為結構的嵌固端,采用樁(鉆孔灌注樁,樁徑D=800mm)筏基礎,以強風化鈣質巖作為樁端持力層,要求入巖深度不小于1m,有效樁長不小于34m,筏板厚度h=1500mm,鋼筋雙層雙向22@160,如圖2 所示。優化前結構設計的主要計算結果如表1。

圖1 1#樓典型樓層建筑平面圖

圖2 1#樓優化前樁筏基礎布置圖

表1 優化前計算結果
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角分別為x 向1/2791,y 向1/3220,風荷載下位移角為1/1459(風荷載起控制作用),相比規范限值的1/1000有一定的富余,說明結構的側向剛度偏大,上部結構中一些墻體可以去掉。
原設計以首層作為結構嵌固端,為了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6.1.14 中“結構地上一層的側向剛度,不宜大于相關范圍地下一層側向剛度的0.5 倍”,將地下一層中增加了很剪力墻。導致地下室建筑功能布置受到限制,樁基也不可能直接布置在剪力墻的下面。如果選用底板作為結構嵌固端,地下一層的很多墻體就可以取消。
按照上面兩個思路,上部結構墻體的減少可以使地震作用降低,同時也可以將減輕結構自重,樁基可以直接布置在剪力墻的下面,傳力路徑直接、簡單。同時可以用樁承臺+底板代替筏板,從而節省大量的混凝土和鋼筋。
經過計算,如圖1 所示,原設計中云線所圈出的14 片墻體可以取消,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優化后計算結果
對比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結構總重、單位面積重度、底部地震力較優化之前均有了大幅降低,最大位移角也與規范限值比較接近,處在了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上部結構的剪力墻間距控制在3~5m 左右,面積含墻率約3.76%。
此外,優化后的剪力墻布置均勻,樁基可以直接布置在剪力墻的下面,這樣傳力路徑最為直接,在樁頂設置承臺,將原來1500mm 厚的筏板改為400mm 厚普通底板(勘報告中提到不必考慮地下水的影響、只需具備一定的剛度及承載力),如圖3 所示。
優化后樁基數量由原來的130 根減少為95 根(未改變樁徑、入巖深度及有效樁長)。僅計算基礎及地下室底板就可以節省客觀的經濟效益,見表3,若考慮上部結構,節省下來的經濟成本會更客觀。

表3 優化前后基礎工程量對比
粗略估計,本住宅小區在結構優化后可以節省建筑成本約250 萬元人民幣,而這個成本節約沒有降低建筑物的任何安全系數,沒有影響任何建筑功能及建造工期。相反,由于剪力墻的減少更方便建筑功能的靈活布置,樁數的減少縮短了施工及檢測的時間。
不同的設計思路或設計習慣影響了建筑物的土建成本,而且很多設計單位都承擔了大量的設計任務,設計時間短也使設計師沒有找到最優的設計方法,最終的結果就是浪費了不必要的財力物力。

圖3 1#樓優化后樁基礎布置圖
結構設計本身并沒有唯一的結果,作為結構工程師,我們應該從概念出發,在可能的設計方案當中,努力尋求最優的設計途徑。
[1]徐傳亮,光軍編著.建筑結構設計優化及實例.
[2]孫芳垂.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案例分析.
[3]林同炎.結構概念和體系.
[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5]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