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湖北 武漢 430064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從20 世紀80 年代的20%上升到當前的50%,城市已開始全面發展。然而,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忽略了城鄉綠地一體化建設與城市綠道網絡的結合,使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的建設與規劃較為滯后,整體空間大多處于破碎、零散且無聯系的狀態,自然資源也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努力構建綠道網絡系統,使小康社會與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得到增強。
在不同環境下,對城市綠道的涵義有許多種不同的理解。例如,利特爾(Little)將其定義為能夠提供外娛樂并改善環境質量的線狀廊道;羅伯特(Robert)將其定義為集人類、動物、種子以及水運動于一體的綠色通道;海(Hay)認為具有自然特征,并具有生態、文化與娛樂功能的廊道便為城市綠道。從以上定義中分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對城市綠道的理解大多以馬塞諸塞州立大學Jack Ahern 教授的觀點為標準,其認為綠道主要指以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本目標,設計、規劃與管理包括連通、現狀、綜合型、多功能以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綠色土地網絡。因此,對其可總結為能夠發揮引導城市生長、保護與優化生態環境、發展慢行交通與休閑游憩等作用的,且將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融入空間環境中的綠色廊道網絡[1]。
城市綠道的構成重要體現在綠廊與人工兩部分。其中綠廊系統是指自然本體環境與人工恢復條件下所形成的自然環境,如土壤、水體、野生動于以及植物群落等。其作為綠道的綠色基底,具有景觀美化與生態維護的功能。而人工系統則體現在交通銜接系統、慢行道系統、標識系統以及服務設施系統等方面,具有慢行交通與休閑游憩的功能。另外,從城市綠道的類型分析,作為穿行于城市用地的線性空間,城市綠道會與其所連接的用地產生一定的聯系,因此它的類型會受到所經過地塊類型的制約與影響。一般城市綠道的類型主要可非為辦公區型綠道、居住區型綠道、工業區型綠道、遺址區興綠道、自然綠地型綠道以及防護型綠道[2]。
盡管近年來,國內許多地區已逐漸開展綠道的建設與規劃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許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城市綠道與城市建設用地、交通結構以及空間形態方面缺少協調性與互動性,在人文、生態環境以及自然的系統網絡化聯系方面給予過多的重視,卻忽視了綠道網絡自身的空間系統設計。尤其很多城市當前存在土地緊缺、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所以如何保證城市綠道規劃與城市間的互動性具有重要的意義[3]。
2.2.1 保護與修復的生態意義
在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以及人或活動干擾的情況下,城市中的公園綠地、山體、河流、風景自然遺產、自然區等生態系統與自然開放空間呈現出被隔離的趨勢,具有“斑塊”孤島化的特征,城市的整體生態景觀格局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導致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大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壓力,尤其在許多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這種情況更為嚴重。而在城市綠道規劃與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能夠與城市互動的且具有網絡化特征的綠色生態廊道,使受損的生態系統在生態修復技術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避免出現生態板塊孤立的現象發生,同時保證動植物具有充足的遷徙廊道與生存繁衍空間,對城市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城市風道以及防止災害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4]。
2.2.2 連接與流通的服務意義
相比生態郊野地區,城市具有建設強度高、建設密度大、人工環境占優勢等方面的特點,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因此,利用城市綠道的規劃與建設實現城市基本的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連接與溝通兩方面。其中連接主要指城市綠道能夠將生態板塊與各類開放空間連接起來,使城市自然棲息地與建設區域緩沖帶得以構成。同時保證城市居住區、商業中心、學校、公共交通設施、體育文化設施以及歷史文化遺跡等資源融合在一起,使城市各系統設施的利用度與可達性得到提高,并為人們提供能夠接近自然的通道。而流通則指城市的信息、物質、信息、交通通勤、生態、能量等方面能在城市綠道網絡的幫助下實現更安全、便捷的流通,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為學生上學提供安全道,為市民生活工作提供通勤道,并形成城市風廊道等。如圖1 所示。

圖1 城市綠道與城市間的關系
2.2.3 帶動與激發的觸媒意義
現階段,我國在城市建設中注重開發的同時更注重保護,而實現城市與城市綠道的互動,不僅對改造更新舊廠舊村舊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新城開發建設方面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具體體現在:城市綠道建設使沿線城市基礎設施與自然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城市的建設得以帶動;城市結構的改革得以推進等。尤其許多城市中的如濱水老廠房區、歷史環境下的城中村以及被遺忘的老城區、歷史街區、交通廊道等重點地段,通過城市與城市綠道間的互動,能夠實現城區域環境的重組,并生成城市區域深層結構,從而為城市區域未來發展提供方向,改善地域的整體發展面貌[5]。
3.1.1 編制體系的認識誤區
許多城市在進行綠道網規劃建設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如土地供給、用地權屬界定、城市各個單元的管理體制間的矛盾化解、基礎設施的協調以及主體利益平衡等。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城鄉規劃體系與綠道規劃編制沒有實現銜接,缺乏相關的綠道規劃編制系統,規劃過程中誤將綠道規劃理解為綠地系統規劃,導致城市的綠道規劃往往停留在總體規劃階段,使其很難與分區階段的城市規劃相協調。例如,對綠地系統規劃中強調其景觀美化與游憩功能,忽視了綠道自身的完整、連續與網絡特征,最終失去了城市綠道的生態過程與生態價值。
3.1.2 編制體系框架
編制體系框架的過程中應保證立足于城市的整體規劃再進行城市綠道的規劃,使二者能夠相互構成與協調。作為多層次網絡系統,城市綠道的規劃應從總體戰略、分區控制以及場所建設三方面進行,但需注意對三方面的銜接與控制,確保其能夠與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以及修建性詳細規劃的階段相對應。從城市總體規劃角度,應建立起城市綠道總體戰略規劃框架,使城市的安全、健康與綜合型服務得以保障。從分區控制規劃角度,城市綠道分區規劃框架的編制需以城市分區控制為基礎,制定相應的規范標準以指導各階段的規劃建設工作。從修建性規劃角度,城市綠道場所建設過程中需以其為設計依據,指導城市區域以及具體地段的建設工作[6]。如下圖所示。

圖2 城市規劃與城市綠道規劃一體化示意圖
3.2.1 技術方法體系目標化的意義分析
作為城市系統之一,城市綠道系統與城市空間系統以及其他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由于城市空間系統涉及到城市中的基礎設施以及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因此城市綠道需融入城市空間中,并與城市生態環境、空間結構、人文歷史、功能產業、綜合交通、市政設施以及功能產業等各方面相互協調。這樣可使城市綠道系統與城市空間系統疊加,改變傳統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各系統不協調的現狀,促進城市向動態多元新秩序方向發展。
3.2.2 技術方法體系目標化的具體方法
城市綠道進行目標化與綜合性規劃的理念在于堅持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將適度功能開發與生態保護優先作為基本原則,并尊重城市的生態格局、空間結構以及自然基地,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使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得到滿足。具體步驟:第一,關于城市綠道網建設相關條件的深入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指綠道建設本地的經濟狀況、社會人文條件、生態條件以及城市建設的基本概況。同時將地方建設意愿、城市各項政策等因素綜合分析,奠定城市綠道與城市互動的基礎。第二,評估城市綠道網絡社會需求及生態安全,建立城市與城市綠道互動的目標體系。在生態安全方面,城市綠道的建設應在保持生態環境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修復城市受損環境的基礎之上,從而確定潛在生態廊道的網絡結構與優先等級。在社會需求方面,可與城市服務設施需求、游賞需求、交通需求等方面結合起來確定合理的總體建設目標與綠道容量。第三,搭建融于城市空間體系與功能的網絡結構。以城市綠道建設總體目標、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為基礎,將能夠對綠道規劃布局產生影響的如道路、山體、公共空間、自然人文景點以及城市核心區等因素,通過多因子疊加的方法進行分析,構建城市綠道與城市互動的網絡結構。第四,城市綠道網實際效果的監控評估。對城市綠道規劃方案在實際施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使綠道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以及時發現并解決[7]。如圖3 所示:

圖3
城市綠道規劃的順利開展需以完善的制度系統作為保障。結合交通、環保、住建、林業、水利以及城市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城市綠道規劃的相關內容能夠融入其中,保證城市綠道的規劃、建設、管理、運營、使用以及維護都具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具體實施的方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協作制度的明確。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可建立工作聯席的會議制度,其職責在于城市綠道建設的統籌指導、監督與考核。第二,配套政策的完善。城市綠道建設的資金應納入財政預算中,使城市綠道建設、管理以及維護方面的經費得以保證。國土資源部門對城市綠道規劃的相關用地計劃指標作出優先安排并制定寬松的土地扶持政策;地方的職能部門對綠道建設規劃、立項與報建方面的程序進行優化;對涉及城市綠道建設、經營與維護的個人或經濟實體采取一定的減免政策或稅收優惠,從而調動個人、社會團地和經濟實體進行綠道建設、管理與維護的積極性。第三,考核機制的合理性。城市綠道實施的效果應由相關部門定期進行評估與檢查,并在工作績效考核內容中將城市綠道建設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使其與個人、領導及部門的政績考核相掛鉤,促使城市綠道建設更為科學、合理[8]。
城市綠道規劃過程中需構建綜合性的綠色空間網絡,維持與保護自然環境中的生物資源與物理環境,并根據當前的棲息區特點,做好生境網絡、生境鏈的構建工作,從從而避免生境割裂或生境退化情況的發生。另外,構建城市綠色空間網絡過程中也需注意人的參與性以及使用性,促進人類行為活動與城市綠色景觀之間的相互交流。
城市綠道規劃過程中,對限建區或未建區需堅持“保護為主,調整為輔”的基本原則,使區域自身的景觀格局得到維持與保護,在綠道規劃的作用下幫助生態環境進行優化與調整。對新建區,城市綠道規劃應發揮引導城市建設的作用,將其與生態資源下的城市生長邊界相連通。對已建區,城市綠道規劃需注重自身對城市景觀、生態與環境的改善與優化作用,能夠修復破碎化生境以及受損、退化的土地。另外,由于城市綠道網本身作為線性網絡結構,具有較好的自然屬性,因此需保證城市綠道布局能夠滿足區域發展需求,引導城市形態的整體發展,進而發揮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作用。
城市綠道往往面積較大,受周邊土體利用方式影響極大。因此,在規劃過程中,應結合體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控制并優化廊道周圍的土地使用,從而維持城市綠道質量。另外,在優化過程中,也可向腹地進行延伸,以帶狀、斑塊狀的土地優化方式取代線性優化方式。
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可考慮構建宜居宜業的環境,將綠道打造為景觀環境優良、經濟帶動作用明顯、游憩活動豐富且生態效益顯著的綠色走廊,從而使城鄉居民能夠進行戶外休閑、觀光覽勝以及教育拓展等活動,也進而帶動建筑、文化、餐飲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拉動沿線地區的經濟增長[9]。
作為城市綠隊規劃的重心,城市綠道規劃需保證與城市間的互動。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群體及個人在正視其重要性的同時,注意構建一體化的規劃編制體系、目標化的技術方法體系以及制度化的實施保障體系,從而確保其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帶動城市的整體發展。
[1]黃賢杰.試論與城市互動的城市綠道規劃[J].門窗,2013(6):100-202.
[2]李海龍.論語城市互動的城市綠道規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254.
[3]林靜媛.寧德市城市綠道規劃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4]金云峰.城市層面綠道系統規劃模式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1.
[5]徐莉.城市互動的城市綠道規劃探討[J].地理研究,2014.
[6]馬文軍.城市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研究[J].規劃師,2010(6):65 -68
[7]王招林.試論與城市互動的城市綠道規劃[J].城市規劃,2012(10):34 -39.
[8]張笑笑.城市游憩型綠道的選線研究——以上海為例[D].同濟大學,2010.
[9]孟亞凡.綠色通道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4(5):1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