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勇 ■福建西海岸建筑設計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該高層酒店,占地約26323平方米,是由裙房和一棟塔樓組成的五星級酒店,地下1層,局部2層(塔樓范圍),地上39層。功能包括酒店、服務式公寓、餐飲及地下車庫、設備房等,工程總建筑面積94593m2。工程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裙樓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塔樓地下室至21層設置鋼骨柱。根據工程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VII度,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工程屬丙類建筑,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丙類建筑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計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工程框架及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一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為地下二層~四層。
下表為工程長度的地質條件,根據不同工程位置柱腳內力大小不同以及巖石面分布,利用人工挖空灌注樁的方式進行施工,在塔樓范圍內,樁端持力層主要以微風化巖為主,微風化巖的厚度為0.5米;在裙樓范圍樁持力層主要以中風化巖為主,樁端深入到風化巖的深度為0.5米;在純地下室樁端持力層主要以強風化巖為主,樁端深入到強風化巖中的深入為兩倍樁徑。

表1 地質參數
該工程地面建筑以上一共有39層,其中裙樓屋面高度為16.5米,共3層;塔樓高度一共148.15米,供34層,出屋小塔樓高度為7.4米。建筑結構寬度比為4.26(146.9/34.5)。工程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裙樓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左下圖為塔樓標準層平面。

從建筑標準層平面圖中可以看出,該工程結構上比較對稱但是在尺度上Y結構相對X結構要小,加上建筑具體的要求,核心筒Y向的寬度僅有10.0米,比筒體總高度的十二分之一要小。除了剪力墻結構外,純框架計算過程中,通過計算發現工程結構向Y向抗傾覆能力比較弱,在把底部核心筒外墻增至700厚且外框柱截面增至1200x2000的條件下,結構的Y向剛重比才達到1.6勉強滿足規范的抗傾覆要求,且與其X向剛重比相差較大。所以,結合建筑平面結構布置以及使用功能,在建筑外框四個角增設剪力墻,剪力墻長度為6.2米,工程結構向Y的傾覆能力逐漸提升,同時也不會對建筑使用要求以及建筑外觀造成影響,使得建筑結構Y向的剛重比上升到3.0,與X向的剛重比(3.4)較為接近,這樣的平布布置具有合理性。
Y向核心筒距離外框柱距離超過10米,在設計過程中,在從地下室到第二十一層,由南向北進行鋼骨設置,保證控制住與結構延性軸壓比控制在最大軸壓比范圍下。右上圖為鋼骨柱大樣。
在進行結構分析過程中,利用 PKPM-SATWE(2005.08版)、ETABS(9.05版)三維空間分析軟件,對結構整體位移、內力進行計算,這兩個三維空間分析軟件具有不同的力學模型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由于在工程的低三十九層以及第七層中具有設備層,因此在采用ETABS計算模型過程中,同時對設備層彈性變形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另外,由于室外地面較首層高度較低1.5米,不能當做工程的嵌固層,將下一層結構定位嵌固層。
(1)下面為整體分析的主要計算結果。

表2 SATWE主要計算結果

表3 ETABS 主要計算結果

方 向 X向 Y向風荷載下總風力Qo(kN)9503.18 12804.34基底總彎矩Mo(kN·m)8.8172E5 1.327E6最大層間角位移△u/h 1/3351 1/1340最大層間角位移所在樓層18 27
通過兩個程序進行計算,計算的結果比較接近,在原則上沒有發生矛盾與沖突,在結構剛度計算中兩者的結果稍有差別。通過ETABS、ATWE計算結果分析可知,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結構滿足抗震設計規格要求;在百年一遇風力荷載情況下,在地面粗糙情況較為嚴重的條件下,保證結構層之間最大位移角度與設計規范相符;根據SATEWE和ETABS的計算結果,表明裙樓結構中存在不規則扭轉,但扭轉在1.40以下,屬于調價允許范圍內。SATEWE和ETABS計算結果Tt/T1的比值均小于 0.85。
(2)選用三組加速度時程曲線,對彈性動力時程在地震作用下進行分析,將時程分析得出的層間位移角度、樓層剪力、樓層彎矩、頂點位移等統計結果,在考慮扭轉偶聯作用下,采用振型分解分析法,得出結論:結構Y、X向變形曲線特征具有一致性。
(3)利用PMSAP,通過有限元分析方法,對裙樓、標準層進行分析,計算顯示在地震作用力下(水平),標準層樓板的應力比混凝土設計抗壓強度、抗拉強度要小;在X向上,地震作用力下裙樓局部位置抗拉強度應該對混凝土抗拉設計強度;由于塔樓四角以及核心筒樓板具有較大的應力,在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加厚樓板,增加配筋率,以雙層鋼筋網為宜。
(4)由于該工程中,塔樓第三十九層以及七層中,都有機電設備層,并且機電設備層樓板相對較少,利用SATWE,對不帶設備層結構進行模型計算,同時與帶機電設備層的計算模型進行對比,發現結果中位移比、剛重比、周期、地震力等都較為相似,如果僅忽視設備層,那么上一層層高計算就會過大,進而影響建筑樓層的位移、剪力以及抗剪能力,同時,不帶設備層柱、墻配筋率相對較多,在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帶設備或不帶設備層兩種計算中進行包絡設計。
工程為B級高度的單塔高層建筑,有2項體形的規則性指標超限。主要是裙樓平面扭轉不規則和局部樓板不連續。設計中通過結構布置的調整,工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層間位移角(<1/800)、結構的扭轉規則性(≤1.4)、豎向構件的軸壓比(普通框架柱最大軸壓比0.69;鋼骨柱最大軸壓比0.69;墻肢最大軸壓比0.50)均能滿足規范要求。
設計中還采用不同的整體分析軟件進行計算分析比較,并且在設計中綜合考慮了對結構構件抗震等級、內力調整、剪壓比、結構材料等方面的加強措施,來保證結構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同時也期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1]王程.連接體對雙塔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D].西南交通大學,2013.
[2]徐光興.高層建筑梁式轉換層結構的抗震設計的研究[J].福建建材,2013(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