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先 ■中山市冠安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廣東 中山 528467
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的加載裝置常用的有4 種形式:錨樁橫梁反力裝置、壓重平臺反力裝置、錨樁壓重聯合反力裝置和地錨反力裝置。地錨反力裝置常用于噸位較小的靜載荷測試,錨樁壓重聯合反力裝置則結合了前2 種裝置的優點,并且在現場場地狹窄,錨樁又不能滿足反力要求的情況下,更顯示了其獨特的優點。
本文所探討的新型錨樁壓重聯合法中“壓重”不是壓在橫梁之上,而是將“壓重”堆載變成獨立的一根“錨樁”,也即相當于不夠的錨樁數量用堆載的辦法來替代,或者也可以稱之為3 +1 法,“3”指的就是3 根錨樁,而“1”指的就是壓重。同樣本錨樁壓重聯合法的反力也是由錨樁和配重兩部分組成,那么應分別計算出錨樁所提供的反力,再根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反算出我們所應該堆載的壓重。
單根錨樁所能提供的最大反力f 錨,應該由錨樁樁身側摩阻力、錨樁錨桿(鋼筋)最大承載力、錨樁錨桿(鋼筋)與樁體混凝土粘結力確定。且單根錨樁所能提供的最大反力為以上三個數值中的最小值,而且尚需一定的安全儲備。
①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 有關經驗參數法[2],單根錨樁樁身側摩阻力計算如下:

式中Qsk—總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N);
qsik—第i 層土的極限側阻力(kPa)
Li—樁周第i 層土的厚度(m);
u—樁身周長(m);
②根據《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CECS22-2005)[3]錨桿的最大試驗荷載不宜超過錨桿桿體極限承載力的0.8 倍。所以單根錨樁錨桿(鋼筋)最大承載力的計算如:

式中f1—錨樁所能提供的最大反力(kN);
n—錨筋的根數;
r—錨筋的直徑(mm);
σs—錨筋的屈服強度(N/mm2)。
③錨樁錨桿(鋼筋)與樁體混凝土粘結力具體的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f1—錨筋所能提供的最大粘結力(kN);
r—錨筋的直徑(mm);
L—錨筋的長度(mm);
C—錨筋的粘結強度(N/mm2)(鋼筋與混凝土的取值一般為2.5-6.0);
n—錨筋的根數。
④一般情況下,可取以上3 個數值Qsk、f1、f2的最小值為單根錨樁所能提供的最大反力為f錨。而f錨還應滿足一定的安全儲備要求,即:

式中fak——被驗收試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kN);
2.0—規范規定最大加載不少于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極限值;
1.2—規范規定加載反力裝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載量的1.2 倍;
m—計劃使用錨樁數量,一般為4~6 根。
堆載的配重重量按照設計承載力特征值進行如下驗收,必須滿足以下公式:

某石化商儲庫擬建4 個LNG 儲罐,單個儲罐容量16 萬立方米,采用大直徑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徑D=12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每臺罐布樁367 根,樁體鋼筋布置均為:直徑25mm 和直徑32mm 的鋼筋各28 根,每一大一小兩根合并組成一組,共計28 組,鋼筋材質均為HRB400E,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為6500kN。
因采用無施工逢技術,所有灌注樁的樁頂水平標高出露地面1.5米,樁體形成石林狀,吊車難以進入,配重堆載場地也并不具備,傳統的堆載方法根本無法采用。在罐體里面的樁可以采用錨樁法進行驗收試驗,但最外兩排樁中有部分樁超聲波檢測發現缺陷,監理與業主強調必須對最外兩排樁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由于驗收工地不允許截樁,因此不能用單純的堆載法進行靜載試驗,我們就采用了3 +1 形式的變形錨樁配重聯合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錨樁配重聯合法荷載試驗在設置上部荷載時,按照如下的操作步驟進行:
(1)將所做試驗樁鋪上10cm 厚的砂,使之水平、均勻,將整體的直徑90cm 的墊箱放置于樁頂,將千斤頂均勻呈品字形至于墊箱上,使之千斤頂的中心點與樁中心一致。
(2)依次將主梁、次梁、配重按照要求擺好。配重之下放置工字梁,工字梁與次梁之間以錨筋連接,焊接方式為雙面16cm。這一過程應盡量的使鋼筋長度均勻,受力均勻。
(3)將千斤頂、油泵,表與儀器都連接好后,進行預應力設置。設置過程如下:加預壓將鋼筋調直,然后卸載至次梁與連接鋼筋分離(最后一根剛剛開始分離),如果此時次梁與連接鋼筋存在空隙高度不一,將薄層鋼墊片放置于空隙較高的鋼筋連接處,使之受力一致。
(4)在加壓過程中對各錨樁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某根錨樁的上拔量過大或者突然增大,則停止加載。
(5)在載荷試驗開始前后均對試驗樁和錨樁均進行低應變檢測,以確定試驗對錨樁的影響程度。
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本次試驗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每級荷載達到相對穩定后再施加下一級荷載。
(1)加載分級:共分10 級加載,每級加載量為預估最大荷載的1/10,第一級按2 倍分級荷載加荷。最大荷載為2 倍的設計值。
(2)沉降觀測:每級加載后間隔5、10、15min 各測讀一次沉降,以后每隔15min 測讀一次,累計1h 后每隔30min 測讀一次。
(3)沉降相對穩定標準:每小時的沉降量不超過0.1mm,并連續出現兩次(從分級荷載施加后第30min 開始,由1.5h 內連續三次觀測值計算),認為達到相對穩定,可加下一級荷載。
在工程實際進行過程中,有如下幾點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
(1)堆載配重下預埋工字梁,工字梁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強度應該滿足在極小的彈性形變下可以提夠足夠的反力,不至由于工字梁的變形過大而導致千斤頂的行程不夠、或者工字梁無法承受試驗的重量而導致試驗失敗。
(2)工字梁與次梁之間用鋼筋連接,鋼筋可以做成U 字型,U 字型下部埋在工字梁下,上部分別與次梁連接。連接的方式為:把錨筋做成“丁”字卡頭,次梁上面擱置鐵板夾子,用夾子將錨筋夾住。夾子的空隙的大小應能保證鋼筋穿越,但同時要小于“丁”字上面的一橫的寬度。夾子最好要焊接而成,以保證有足夠的強度,不在鋼筋的拉力下發生彎矩和扭矩變形,“丁”字卡頭上面的一橫要足夠結實,最好的辦法是雙側焊接幫筋,且長度大于錨接鋼筋直徑的10 倍。
(3)應在試驗現場規劃好堆載配重的位置,使其在次梁上產生的力臂與錨樁的力臂一致或略大一點。如果設置不合理,配重的力臂過短,則容易將配重抬離地面。或者也可以通過計算適當的多擱置一些配重。
通過采用3 +1 錨樁壓重聯合法很好的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LNG罐的檢測任務,未出現鋼筋拉斷及錨樁或配重失效等情況。因此我們覺得當在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時,由于可用作錨樁的數量不夠,或者對稱性不良時,通過堆載替代其中一個或兩個錨樁的作用,由錨樁和堆載體共同承受千斤頂加載反力是非常有用的試驗方法。
以上是作者在應用過程中的一點體會,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1]陳伏君.田玉德.王風安.初談錨樁壓重聯合反力裝置在靜載試驗中的應用.第九屆全國工程建設無損檢測技術學術會議論文,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