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樹麗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語文課程應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因此,作為語文老師,須要在課堂上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同時又不忘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做到言意兼得。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課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同伴交往有真情
同伴交往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使兒童獲得安全感、歸屬感,有利于其人格的發展。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學生被限制在單元式住房內,再加上家長的百般呵護、過分溺愛,極易使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性格和習慣,這些都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社會交往。如何引導學生的同伴交往呢?二年級上冊課文《小動物過冬》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它以童話的形式講述了3個小動物彼此關心、相互交流過冬方式的故事,體現了小動物之間純真的友誼和深厚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抓住這一有利的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無痕的教育。
師:小動物們巧妙地利用自身的特點,安全地度過了寒冷的冬天,它們是多么聰明、多么可愛呀!下面我們分角色來讀讀3~7小節。(學生戴頭飾分角色讀。)
師:像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見,就叫商量。(出示:商量。)學生齊讀。(板貼該詞)它們為什么會聚在一起商量呢?
生:因為它們是好朋友。
生:因為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可是它們很快就要分開了,心里有些舍不得。
生:因為它們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間就要互相關心。
生:因為它們都害怕自己的好朋友會被凍死、餓死,才會一起商量過冬的辦法。
師:老師聽明白了,原來它們一起商量是因為它們是好朋友呀,看來好朋友之間就是要——
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師:有好朋友的日子總是這么快樂——(引讀第一自然段。)
兒童有著自我發展的天性。課堂上,教者舍得放手讓學生自己學,學生的靈性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朋友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稚嫩的聲音響亮地回答:“朋友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朋友的日子總是快樂的!”同伴交往有真情的理念就這樣如春雨般悄悄地潛入學生的心底,并在那里生根、發芽。
二、把好習慣“種”到孩子心里
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描寫學習習慣和態度的文章,其中二年級下冊的《學棋》就通過對比的手法,展現兩個學生學習時的不同表現和學習結果的天壤之別,教育學生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如何讓“專心致志”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入孩子的內心呢?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師:小朋友一起來看圖,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個學生是專心致志地聽講的?
生:我看到他雙手托著下巴,兩眼緊緊地盯著棋盤。
生:他看得目不轉睛。
生:他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師傅布子的。
師:如果此時一只蝴蝶從他眼前飛過——
生:他好像沒看見一樣,仍然緊緊盯著棋盤。
生:他會不看蝴蝶,兩眼一眨不眨地看著師傅是怎樣布子的。
師:你們都看出了這個學生看得——專心致志。(齊讀。)
生:我發現他歪著頭在聽,一定是聽得非常仔細。
師:我也看出來了!
生:我還知道他把師傅說的每一句話都一字不落地聽進去了!
師:一字不落,說明他聽得認真極了!
師:此時,幾個小朋友唱著歡快的兒歌從窗戶外經過,他——
生: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聽師傅講課。
生:他一點兒都沒受影響,繼續認真聽講。
師:這兩個同學從小朋友側著頭的動作,看出了他聽得——專心致志。(齊讀。)
師:愛動腦筋的小朋友想一想,他會怎樣向師傅請教呢?
生:他會指著一顆棋子問:“請問師傅這顆子為什么要放在這個地方呢?”
生:他會問師傅,把這顆子放在別的地方行不行呀?
師:看來除了認真看、仔細聽之外,還要——(積極地想),都做到了才是——專心致志。(齊讀。)
師:專心致志就是——(出示:目不轉睛 用心傾聽 一心一意 全神貫注 心無旁騖 積極思考)一起讀一讀。
師:老師請小朋友一起來當小演員,演一演第一個學生的表現吧!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專心致志”已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語詞符號,而是一個帶著很強的畫面感、形象感和情感的生命個體。觀察插圖的適時運用,使“專心致志”這個詞所蘊含的意象有了質感的畫面,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更深入了。正如維果斯基所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焙髞?,學生在“用自己的話勸一下第二個學生”時,都不約而同地指導他要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想。顯然, 在“看圖、想象、言說、誦讀”的多樣化過程中,“專心致志”這個詞的意義已經不知不覺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去了。
三、引導辨析明理,在思辨中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世間萬物皆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固有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做些什么呢?《自然之道》就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背道而馳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行,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呢?請看我校一位教師的教學處理:
師:在我們強烈的抗議聲中,終于——(引讀)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同學們,你們同意向導的做法嗎?
生:我同意向導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龜,它就會被嘲鶇吃掉,那是多么殘忍的事??!
生:(馬上反駁)小海龜不會被嘲鶇吃掉的,因為第三自然段說它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個偵察兵。
生:它是個偵察兵只是作者的猜測。
師:你從哪里看出這是作者的猜測?
生:我是從“似乎”這個詞看出來的。
生:第二自然段說太平洋綠龜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就要成為食肉鳥的美食,海龜在長時間的生活里,肯定會想出一些辦法來對付食肉鳥的。
生:下面的課文已經寫了“我們很快明白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就告訴我們向導做得不對了。
生:既然明明知道這么做是錯的,向導為什么還救海龜?
生:因為面對的是我們的焦急、責怪,不能見死不救。
生:也許他是個著名的生物學家向導,他怕我們回去以后和別人說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
師: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向導的做法不對,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地說——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那么在這里,“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呢?
生:太平洋綠龜有保護自己的方法。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剛才說的那句話(出示),你還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你現在對向導的話、對“自然之道”這4個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嗎?
生:小幼龜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們不能破壞它。
生:如果不尊重動物的生活規律,一廂情愿地保護它,反而適得其反。
生: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天而行。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老師沒有虛高化的深度解讀,而是深入淺出地引發兒童自己思考?!叭绾闻c自然和諧相處”這個看起來有些嚴肅的問題,就這樣在學生反復的研讀、爭論、質疑、解說中漸漸地明晰起來——“尊重規律、遵循規律”是他們最響亮的回答,也是我們人類的必然選擇。
良好的教育是可以改變受教育者的行為的。因此,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不能讓“關心他人”“學會學習”“孝敬父母”“愛護自然”這些詞語成為空洞的口號。教師要提高自身教學的敏感,巧妙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通過孩子們的“聽、說、讀、演、看”等多種語文的方式的演繹,讓這些美好的品質逐漸豐滿,變得有血有肉、可學可行起來。這樣的語文課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才能讓兒童的心智不斷成長、成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