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宋陽
新形勢下基層組織建設重大創新的“四項基礎制度”,作為其關鍵的便民服務制度,正日漸成為周口百姓議論的溫暖話題。
“鄉級便民服務平臺”搭建百姓“連心橋”
上午10時,淮陽白樓鎮群眾工作中心,十幾個鄉鎮工作人員正在忙碌,每一個服務窗口前面,都時不時有辦事的群眾走來。問題咨詢、解答講解、填寫材料、認真記錄……在鄉鎮,這樣井井有條、熱情周到的服務場景,讓人耳目一新。
這個大約1500平方米的服務大廳,按照開放式辦公的理念進行設計,全透明、低柜臺,內設民政、計劃生育、國土資源等19個涉農服務窗口。這里儼然是一個政府的“小超市”,不但能辦事,還能幫問事;不但能調解糾紛,還能宣傳政策。
“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是白樓鎮群眾工作中心的服務宗旨,在這里,真正實現了陽光辦公,徹底杜絕了以前那種辦事要送禮、找熟人的問題。
為了把“服務”二字做實做細,除了硬件設施建設外,白樓鎮還在工作理念上對各部門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規定接待群眾要“一張笑臉相迎、一句甜語暖心、一把椅子讓座、一杯茶水解渴、一聲慢走道別”;提出“不讓事情在我這里中斷、不讓差錯在我這里出現、不讓群眾在我這里遭冷落、不讓黨和政府的形象在我這里受損害”。
服務理念的轉變,使辦事人切實感到進門有親切感,咨詢有信任感,服務有優越感,出門有滿意感。在淮陽,像白樓鎮這樣的群眾工作中心,每個鄉鎮都有,他們的另一個稱號是“鄉級便民服務平臺”,是淮陽縣構建“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最為重要的環節。
“在許多地方,辦事難是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特別是在基層鄉村,‘辦事摸不著門,辦事找不著人,不知事咋辦,常常受刁難的情況很嚴重。”淮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飛介紹,如何建立起一個有效載體和常態化工作機制,最大限度方便群眾、服務群眾,成了淮陽縣委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從2013年開始,經過一番考察學習、調研論證后,一座座“涉農站所全入駐,服務內容全公開,受理事務全程辦,工作過程全監督”的群眾工作中心在各個鄉鎮相繼落成。
如今,群眾工作中心已經成為黨員干部親民、愛民、便民、富民、安民的“連心橋”,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化解基層矛盾,暢通群眾訴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村務日”:走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不僅是鄉鎮群眾工作中心,村級便民服務平臺也是淮陽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淮陽,每月的農歷初六、十六、二十六被稱為“村務日”。這三天,群眾都可以來到村里的便民服務中心“有事說事”,把自己的實際困難當面反映給基層干部。與此同時,各駐村工作隊員、駐村警務人員、鄉鎮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以及村里的黨員和群眾代表也要走進便民服務中心“集中辦事”。
“去年,省委提出四項基礎制度后,在淮陽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已經落實到了鄉里,如何有效解決村一級服務成了難事。”李飛說,“考察發現,村干部‘集中辦事的方法不錯,結合別人的經驗和淮陽農村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村務日。”
以前,群眾辦事去村干部家,總覺得不能空著手,或者拿包煙或者拿些東西。村干部給辦的話,說明是送東西起了作用,不給辦就覺得是故意刁難。現在有事都在“村務日”辦理,有了“村務日”這個載體,“4+2”工作法、“一事一議”、矛盾調解化解等農村工作的推進效果越來越好。
15時左右,城關鎮從莊村便民服務站門口已經來了好幾名群眾,他們都是趕著前來“說事”的。
“這不,一位群眾需要辦準生證,我們已經給辦好了。”指著桌子上的記錄本,村委委員孔運中高興地說。在這個記錄本上,詳細地記錄著每一件村民反映的和已經解決的事情。
王店鄉的劉莊村經濟較為落后,雖然村委大院破舊,但村支部書記劉沿里今天同樣忙得不亦樂乎,記錄本上記錄的村民事務一點也不少。
“現在,‘村務日已經在淮陽農村扎下了根。”李飛說,在他看來,“村務日”體現出來的更大意義,還在于“一線工作法”,就是把農村問題解決在基層了,就能為上一級政府省下精力處理更多事情。
“社區就是同心圓,把群眾的心串起來”
“周口難在財政,弱在城區。從去年開始,作為唯一的市轄區,川匯區克服重重阻礙,實現了便民服務的重大突破。”尚未到達目的地,周口市委組織部組織科副科長宋陽的介紹,就給人一種想先睹為快的感覺。
說話間,道路變寬了,人也多了起來。前面,一棟米黃色二層樓房,便是川匯區服務功能最強大的荷花辦事處前王營社區。
寬敞的服務大廳內,民政、財務、計劃生育等便民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前來辦事的群眾很多,但秩序井然。大廳東側,設有黨員活動室、矛盾調解室、紅白理事會、衣物捐助室、遠程教育室等。相較于大廳內部,外面的服務設施更為豐富多樣,健身廣場、棋牌室、警務室、衛生服務站、居家養老院等應有盡有。
“街區一體化是前王營社區的主要特點,不出社區,辦事、購物、娛樂、健身等就能全部實現。”川匯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梁顯學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民、便民、利民、護民,力求達到“群眾找黨組織,有求必應;黨組織找群眾,一呼百應”的目標。
相較于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前王營社區,城南辦事處聯盟新城社區的特點則體現在全面健身方面。“社區小天地,民生大舞臺”,從懸掛在便民服務中心門頭的幾個大字就可以看出,這里是一個讓人“狂歡”的地方。站在便民服務中心門前觀望,偌大的廣場一眼望不到邊。“這里有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體育運動場所。晚上,居民可以在廣場跳舞、看露天電影。”社區負責人介紹說。
“社區就是同心圓,要把群眾的心串起來”。在七一路辦事處文明社區,這句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沿著美麗的文化長廊向便民服務中心走去,未到門口,悠揚的歌聲便從里面傳來。放聲唱歌的是社區的長青藝術團,由30多人組成,全是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平均年齡70歲。看到這群精神煥發的可愛老人,梁顯學當即表態要想法從黨費中拿出1萬元錢,幫助他們定制統一服裝,并希望他們今后能多到其他社區交流,用歌聲宣傳好黨的政策。
由于離辦事處較遠,為了充分為居民做好服務,文明社區提出了“走千家門,見萬口人,串千家門,辦百家事”,要求社區工作者多串串門,多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想吃漢堡”“我想要一副老花鏡”“天熱了我想要個電風扇”……你相信這些愿望能夠通過一張小紙片來實現嗎?在文明社區,答案是肯定的,幫你實現愿望的是“微心愿”。“微心愿”是文明社區一項溫暖人心的便民服務活動。你有什么愿望,可以寫在小紙片上,張貼在社區一角的“微心愿”墻上,如果哪個黨員干部能幫你實現,就會認領走。
“代辦制”是人和辦事處的特色,該辦事處一共有9個社區,每個社區都安排一名代辦員。在人口較少的慶豐社區,李根就是這里的代辦員。30歲出頭的他,待人熱心,工作細致。
“目前,我們代辦的對象主要是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和一部分有急事的群眾。”指著桌上的記錄本,社區負責人介紹說,考慮到代辦的效率,每個社區服務站都配置一輛便民服務車。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李根已經為群眾代辦事情40多件,結果全部滿意。“李根啊,我給你總結一下,你的個人價值會在服務中彰顯,個人形象將在代辦中升華。”在慶豐社區服務站,宋陽這句半開玩笑的話,引起大家一片開心的笑聲。
“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基層四項基礎制度,就是要求黨組織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去年以來,周口就一直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員服務群眾的有效路徑,從目前情況來看,效果顯著,其成功的經驗和做法,足可以作為彌足珍貴的便民服務樣本,供參照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