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重塑村莊的生態優勢,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本,也是農村的潛力所在、魅力所在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落下帷幕,作為謀劃中國未來五年發展之路的關鍵點,此次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會議召開前一晚,《人民日報》公布的“十三五”規劃10大重點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赫然在列。這一“破天荒式”的變動,是十八大報告中“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最直接的體現。
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偉大宏圖中,農村生態文明將毫無疑問是最為引人注目的重要篇章。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老鄉的眼中,小康必然不僅僅是溫飽富足,肯定還包括生存環境的優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天更藍、水更清、食物更安全……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推進生態文明之路,已成為今天眾多國人的愿望和追求。
鄉村魅力
11月8日,已是立冬時節,河南長垣縣蓮藕種植基地里,荷葉已殘,但藕根卻在泥土里孕育著來年的豐收;在河南鶴壁和信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漸涼的秋風,擋不住村民興奮的心情……不知不覺間,因環境飽受詬病的農村,已經開啟了全新的生態模式。
所謂生態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和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結合新型工業和生態文化,逐步走上生態優美、生活安康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村最根本的優勢在于生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李芳說,過去認為農業就是提供我們吃的穿的,實際上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重疊,所產生的生態效益比物質效益更大。在生態文明時代,支撐農業的農村有著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擁有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樣性的鄉村文明,從自然環境看,農村更是繽紛多彩,丘陵地帶有“詩意鄉村”,瀕海、濱江有“漁歌鄉村”,坐落在平原上的叫“田園鄉村”,位于高原的是“天堂鄉村”,隱藏在深山中的稱“桃園鄉村”。
目前雖然農村沒有城市的收入高,但農民享有著城市用貨幣無法購買或成本很高的另一種福利,這就是人類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真情、健康、清潔空氣、寧靜和生態化食物等。從生態文明建設看,鄉村低成本、低消費、低能耗的幸福生活,恰恰是需要倡導的新生活。而鄉村幸福生活正是生態文明需要的新模式。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重塑村莊的生態優勢,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本,也是農村的潛力所在、魅力所在。
生態農村,任重道遠
對于當下的中國農村來說,整體上擁有令人向往的生態環境,依然顯得任重道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與發展研究部副部長張永生表示:客觀來說,在我國現階段,部分農村環境現狀不容樂觀,臟、亂、差較為嚴重,“空心村”越來越多,鄉村文化日益凋敝蕭條。
“過去那種以犧牲環境、文化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方式走不通了。”張永生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建設必須要走出一條生態文明道路,這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也是全世界的挑戰。
對于農村生態來說,土地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2014年來自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的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中,受礦區污染耕地3000萬畝,石油污染耕地約750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約75萬畝,“工業三廢”污染近1.5億畝。
“這幾年農村的生活改善了,經濟提升了,但是居住環境與城市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比如垃圾圍村等現象在很多地方還是比較嚴重。”參加過相關調研的來自山區的農業專家丘杏紅直言,他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環境改善資金的投入,同時提升農民環保意識,培養村民的環保理念。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對化肥的依賴程度達到60%~70%,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超過40%,化肥對農業生產影響巨大,而且關乎資源、環境、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與種子、農藥等已有相關法律的農資產品相比,化肥法制建設顯得嚴重滯后。建議盡快制訂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方面的法律,同時盡快啟動化肥立法工作。”山東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就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了看法。
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對我國山區生態現狀深感擔憂: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上不合理開發、開礦等對生態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山區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物種減少、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體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已相當嚴重,山區農民的生活和發展很受影響。“要依法建立山區生態補償制度,對山區進行的一切生產建設活動依法進行監督管理,均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他說。
“為什么即便出臺了禁止燃燒秸稈的法律,甚至有專人看管,但仍不能解決農民燃燒秸稈的問題?”對于一個月前大家熱議的秸稈禁燒話題,黑龍江省財政廳廳長王慶江提出自己看法:“要加強科技攻關,解決秸稈還田的問題。像黑龍江這樣的高寒地區,秸稈埋在地下要兩年才腐,影響作物栽培。”
“環境質量已經成為‘十三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短板和瓶頸。”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坦言。他還表示,在“十三五”規劃中,更好地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對于中國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保護目標至關重要。
讓生活“更自由、更幸福”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句話,道出了人們對生態環境追求的心聲。
“用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須從整個發展方式的轉型入手,跳出傳統發展思維看農村資源,挖掘農村文化、休閑、生態等功能,對這些資源進行綜合保護和利用。“張永生表示。
“通過大循環完成國土高質量綠色改造,修復生態,實現土地高效、永續循環利用,通過采用‘多功能循環形成系統工程方法,才能更加徹底地解決‘三農問題。”安徽黃山市多維生物集團董事長陳光輝說。
“比如我們那里的森林就是由喬灌草花葉果實、鳥獸昆蟲組合而成的生態化立體林業;我們的初級生態稻田就是由燕子、青蛙、泥鰍、紅花草、豬糞牛糞等自然組合而成的立體循環農業。”陳光輝進而介紹,“我們向自然學習,按照生物特性和自然規律,打造各種生物圈良性循環系統來發展綠色、高效循環農業。通過優化生物組合發展農業生產,利用生物為農民打工,利用植物殺蟲、驅蟲,引蟲吃蟲、養蟲治蟲,創新潔凈農業技術來解決農藥殘留問題。”
丘杏紅表示:“我們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每個農村都有自身的自然資源、人才因素等客觀的限制,應建立新型農村產業分類發展模式,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因素進行分類發展。在城市周邊的農村,依托城市,可以發展‘工業農村、‘蔬菜農村、‘果樹農村、‘休閑農村等單一或復合型農村生態循環系統。距離城市遠的或偏僻的農村,可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的農業產品,或者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游休閑農村,既保護環境又增加收入。”
從發展趨勢看,有六類產業將會成為中國振興鄉村文明發展的新興產業:一是生態有機農業,高附加值的農林生態產品將成為未來生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二是鄉村旅游業,我國廣袤的農村聚集了全國大約70%的旅游資源,鄉村的旅游將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成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亮點;三是鄉村手工業,在新需求的推動下,借助現代市場經濟、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中國的鄉村手工業正在悄然復興;四是鄉村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業;五是鄉村新能源產業,在農村發展沼氣、太陽能、風力發電、微小水電、生物能源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六是鄉村養老服務業,鄉村特有的低成本生活,高環境福利與濃厚的鄉土人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鄉村具有的養老作用越來越明顯。
毋庸置疑,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維護“三農”的生態安全,也是為農民謀福祉,提高農民的生存質量和文明素養的務實之舉。在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構成的新時空中,在詩意鄉村與田園城市提供的多元世界里,不是讓我們比較誰飛得更高,而是看誰飛得更自由、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