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姬慧+于涓
“第一次舉辦哈密瓜采摘節,就來了這么多人,真是沒有想到!”近日,在山東省商河縣孫集鎮首屆哈密瓜采摘節上,種瓜大戶秦學利笑著對筆者說。當天的采摘活動上,濟南、德州、濱州及當地的千余名游客絡繹不絕,共采摘了哈密瓜1500余公斤,秦學利是打心底里高興!
帶頭建大棚,引進哈密瓜
今年46歲的秦學利除了是村里的哈密瓜種植大戶,他還有一個身份:孫集鎮田灣村村黨支部書記。
“這兩年,鎮里重點實施了‘一村一品發展戰略,不斷拓展綠色種養殖、優質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眼看著河溝西瓜、劉安葡萄、相家鴨子等特色產品的遠近聞名,成為各自村莊致富的金名片,我們也不能夠落后啊!”秦學利感嘆道。
于是,去年6月,秦學利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著手考察水果市場,并請來當地農學專家,實地檢測本村土質,從而確定了在田灣村種植哈密瓜的發展規劃。
“我們選定的哈密瓜品種是西州蜜25號,這可是清朝時西域使節向皇帝呈上的貢品瓜,有‘瓜中之王的美譽。”談到自家種植的哈密瓜品種,秦學利忍不住打開了話匣子。
村里要種哈密瓜!這個消息在田灣村傳開后,村民覺得格外新鮮,因為缺少經驗,大家都持觀望態度。于是,2014年7月底,由村“兩委”聯合牽頭,流轉了本村土地15畝,秦學利聯合本村計生干部,共同投資40萬元,建設了鋼結構拱棚12個。這樣一來,秦學利真正成為田灣村第一個種哈密瓜的人。
科學來種瓜,互聯網銷售
據了解,西州蜜原產新疆,為了解決其種植管理過程中水土不服的難題,秦學利可是煞費苦心。
“新疆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以哈密瓜甜度才高,為了盡可能還原瓜的自然生長環境,我們只能在種植過程中,利用大棚通風透光的特點來控制溫差,提高瓜的甜度,同時改良了土壤……”秦學利向筆者介紹。
瓜熟蒂落,秦學利大棚里的頭茬哈密瓜順利成熟!如何將“貢品”哈密瓜擺到老百姓的餐桌上,這成為他思考的又一個問題。
直銷,秦學利首先想到了這個傳統銷售模式。但受區域限制,該模式的銷售目標人群大多是普通百姓,他們更愿意選擇市面上便宜的哈密瓜品種,自家哈密瓜難以獲得較高的價格優勢。
好瓜賣不上好價錢,關鍵是知名度不夠。認識到這一點后,秦學利積極與孫集鎮鎮政府協調,在縣、鎮旅游局的微信號上集中推廣,利用網絡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逐漸建立起了廣闊的宣傳網絡。
借助互聯網的宣傳推廣,“貢品”哈密瓜逐漸在市場上有了知名度,秦學利的手機也開始響聲不斷,產品銷售供不應求。
眼下,借助哈密瓜采摘節的成功舉辦,田灣村的“貢品”哈密瓜憑借其果味濃郁、香甜多汁、口感清脆等特點,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及消費者的認可。年近50的秦學利也趕上了時髦兒,用上了智能手機,并注冊了微信號,通過自己的朋友圈宣傳推廣自家哈密瓜。談到下一步的發展,秦學利信心滿滿地說:“先試驗推廣,等確定了穩定的好銷路,咱再號召村民一起,擴大種植面積,拓寬致富增收的路子!”